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

柳华文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政治中国政治16.4万字

更新时间:2019-07-22 15:36:28 最新章节:索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是人类发展领域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习近平在2015年9月16日致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中说,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以中国梦的提出为标志,将发展梦和人权梦推向新的时代。197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权保障的新原点,此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不断深化对法治和人权的认识,加强人权的宪法保障,实现了“人权入宪”。中国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立法不断取得突破,法律实施得到加强并不乏创新。中国还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制定实施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国人权事业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迅速发展时期。中国在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逐渐深入和加强,并做出了独特贡献,成为国际人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柳华文
主页
  • 会员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中的“人权两公约”之一。中国政府已于2001年正式批准了该公约。本书概括了国家在公约下法律义务的性质和特点,阐明了国家实质性义务的多层次性和丰富性以及国家程序性义务的单一性和薄弱性,分析了两者存在不对称性的原因,国际社会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称性而进行的努力,公约《任择议定书》制定与实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书对国家在该公约下义务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创造性的解
    柳华文国际法16.4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立足社区养老实践,以地方政府影响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意愿为切入点,构建了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意愿模型,运用成都市的样本数据分别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该模型的假设路径关系是否有效,对地方政府行为的修正和完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导向正面积极。本书共9章,第1章至第3章分别对本书的选题背景意义、现有文献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和阐述。第4章至第8章为本书的核心研究
    易婧政治12.8万字
  • 会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定量角度研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我国平衡发展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清华大学中国平衡发展指数是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定量分析。它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对发展的不
    许宪春 白重恩 刘涛雄主编政治7.7万字
  • 会员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共浙江建党、井冈山革命、中央苏区革命余响、陕北公学、中共革命对制度变革的影响等红色文化历史的梳理,探讨红船精神、红色制度、红色文化概念、红色文化研究方法等红色文化理论,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独特历程和所秉持的不变初心,对于丰富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理论,增进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都有着积极意义和价值。
    游海华政治17.6万字
  • 会员
    本书拟以“新时代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南充市党性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为研究样本,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八大以来,南充着力加强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涌现出很多好的作法、比如大力推进“133”党建示范工程、深入开展“转作风、优服务、走基层”及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三三三”工作机制等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提升了全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梁宇政治24万字
  • 会员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并着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傅璇琮政治2.7万字
  • 会员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中国官僚社会本质的分析,紧紧扣住在了土地所有制,亦即土地的经营形态,或者说是统治者对土地的全面控制上。结合秦汉至中华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作者以一种深邃的眼光审
    王亚南政治13.3万字
  • 会员
    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升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如果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血肉”,那文化软实力可以理解为“魂魄”,社会治理
    郭喜 李政蓉 李东旭等政治15.5万字
  • 会员
    本项研究聚焦于西部地区这一中观区域空间,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府能力理论、政治系统理论、行政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资源和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地调研和描述统计等研究方法,致力于探寻和分析地方政府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一般过程和实现路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地方政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审视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现状及其问题,探寻其制约因素,提出以铸
    王永明政治15.8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制度层面讨论了南宋馆阁的历史沿革及馆职设置、馆职选任和召试除职状况,呈现了南宋馆阁图书之府的重建过程与策略功效。以详实的数据论证了南宋馆阁的育才功能,揭示了馆阁文人与国家科举之诸种关系。比较分析了两宋馆阁制度的继承因革,并揭示赓续变化的因缘契机。文学层面,重点考察了南宋馆阁策论的考试要求和对策实状,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多元触动。论述了馆阁文人个体和集体的文学活动、文化行为与南宋整个文学生态、政治
    成明明政治24.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书综合运用博弈演化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政治沟通理论等理论,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定量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网络参与和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理论基础与互动机制研究、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模式分类与基本特征分析、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模型建构、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的实证检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对策研究。研
    翁士洪中国政治18.4万字
  • 会员
    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沿课题。本书是由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广东省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华南理工大学法治评价与研究中心、原点市场研究机构协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亦被学界称之为“广东试验”。本篇是上述机构第十次发布“广东省地方政府(市、县两级)整体绩效评价报告”(红皮书,针对2015年度)。“广东试验”基于独立第三方及公众满意度导向,评价直指政府“该做什么”,检验政府“该做什么”
    郑方辉 廖逸儿 费睿编著中国政治14万字
  • 会员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情报告”系列辑刊的第三辑,包括精准扶贫、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2014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与地方基层人民政府合作建立所级国情调研基地59个。所级国情调研基地的任务是长期跟踪调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积累调研基础数据、提供对策建议。书中选取2016年度所级国情调研基地取得的调研成果,资料权威、分析精辟,对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工作局中国政治29.3万字
  • 会员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作者打破按时间梳理历史的传统思维,分门别类地拣选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呈现方式对经典个案加以解读,展示出历史上绵延不断的客观真实的寻常生活。作者以历史学者的严谨视角解读古代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以娓娓
    赵冬梅中国政治13万字
  • 会员
    在“社会政策扩展”与“构建‘社会中国’”的主题下,本书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当下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涉及中国社会政策体制的主要方面,内容包括中国社会政策的变迁与发展、社会支出的概念和水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幸福广东建设,是一本尝试从宏观与微观、实证与经验维度全面描述我国当代社会政策发展的著作。
    岳经纶中国政治19.8万字
  • 会员
    本书依据第一手的原始档案、中外报刊、欧美侨民回忆录等史料,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民国时期北京欧美侨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建构了民国北京“洋市民”的研究体系,论证了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普通欧美人士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形态,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各方面的丰富互动,旨在还原民国北京中外居民、社会文化的丰富原貌,探索近代以来北京城市变迁的“市民社会”要素。
    李少兵 齐小林 蔡蕾薇中国政治1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