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一辑)
更新时间:2019-10-24 20:41:02 最新章节:第一辑参考书目
书籍简介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从几十年来收集的约上千万字的史料中,精选出800万字的法律文献,按中国革命史的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法律文献,共计2卷,100万字。每一个文献,从文字形式、内容和思想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文献学研究,均经过编著者的细心考察、反复校勘、比对,最大限度地纠正流传积久的错、衍、讹、夺现象,还原历史原貌。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7-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希坡
- 会员张希坡(1927—),国内法学大家,著名法律史学者。长于近代史法制史、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本稿是司法部“关于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项目(见附件),也是作者的最新研究。作者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对1925年成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法制的制定做了梳理;提出二者是““国民党同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其法制度建设,应该划入革命根据地研究的范畴。并运用“史源法”考证方法,订正了若干文献的歧疑和讹中国政治23.8万字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法律45.5万字
- 会员清末民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其中,建设近代法制、编纂近代法律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工作。这项破旧立新的事业无例可循,当局只得聘请外籍顾问协助,其中来自邻邦日本的顾问发挥作用堪称最大。本书从众多的日籍顾问中撷取几个典型人物,根据中日两国所藏档案资料以及当事人和见证者的回忆,对清末立宪活动、民初制宪活动中的有贺长雄,中国近代民法教学和民事诉讼法编纂中的松冈义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法律36万字
- 会员在清代的诸多律学流派中,人们对辑注、考证、司法应用等流派研究较多,因为这些流派一直位居法律史研究之要津,但对歌诀派与图表派则较少关注,很少有学者对之做系统的专门研究。本书发扬中国传统律学中“术”的成分,即发掘清代的法律歌诀与法律图表,对之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探讨其产生的法律与社会根源,深挖其思维方式的根基,揭示其在立法、司法以及普法中的作用。本书既可丰富中国传统律学研究,又能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参法律25.7万字
- 会员清末民初,“律师兴,讼师灭”。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是讼师,律师是舶来品。两者类似,又不同。一个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动,另一个是正式法定职业。本书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的近现代历史转型,从明确讼师和律师法律服务群体界定入手,梳理由讼师到律师的转型进程,清晰“新从何处来”“旧向何处去”,描述讼师的生存状态和律师的执业实况,探究舍旧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对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资源,透过“新气象”和“法律22.6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在清代的诸多律学流派中,人们对辑注、考证、司法应用等流派研究较多,因为这些流派一直位居法律史研究之要津,但对歌诀派与图表派则较少关注,很少有学者对之做系统的专门研究。本书发扬中国传统律学中“术”的成分,即发掘清代的法律歌诀与法律图表,对之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探讨其产生的法律与社会根源,深挖其思维方式的根基,揭示其在立法、司法以及普法中的作用。本书既可丰富中国传统律学研究,又能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参法律史25.7万字
- 会员清末民初,“律师兴,讼师灭”。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是讼师,律师是舶来品。两者类似,又不同。一个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动,另一个是正式法定职业。本书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的近现代历史转型,从明确讼师和律师法律服务群体界定入手,梳理由讼师到律师的转型进程,清晰“新从何处来”“旧向何处去”,描述讼师的生存状态和律师的执业实况,探究舍旧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对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资源,透过“新气象”和“法律史22.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