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可见,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已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不被淘汰的必备素质。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在大学阶段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此后有条件的高校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有很多院校只把它当做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存在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进行有效调整等方面。
为了满足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本书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宗旨,简介了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全面介绍了信息素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信息需求,提供了搜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丰富实例。本书重点介绍了信息素质的概念和特征、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国内学术信息资源检索利用、国外学术信息资源检索利用、搜索引擎及开放获取等内容,充分反映信息素质教育的最新进展,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现代信息资源检索方法与技能的空间,同时也为人们全方位获取有关信息资源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必备的技能。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系统,取材新颖,注重实用,是一本通用性、实用性很强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教材。本书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全面覆盖了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标准的各个方面,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组织,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第二,注重信息素质的培养,与以往信息检索课教材相比,本书注重信息需求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介绍信息检索理论、技术和技巧,还介绍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信息利用实例,从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本书既可作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社会各界人士检索信息资源时的参考。
全书共有10章,第1章和第2章由林豪慧编写,第3章和第7章由陈晓瑜编写,第4章由孙丽芳编写,第5章由黄梅编写,第6章由陈蔚丽编写,第8章由林佳瑜编写,第9章由林佳瑜、陈如好编写,第10章由孙丽芳、陈如好编写。全书由孙丽芳、林豪慧策划,并对书稿进行统筹、修改和定稿。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中参考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