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明代江西进士研究的文献分析
明代(1368—1644)去今不远,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献十分丰富,为明代进士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直接记载进士名录的文献我们可以称之为进士名录,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考试完后官修的明代各科《会试录》《登科录》,题名碑、《进士题名录》等;二、民间编修的同榜进士名录,如《进士履历便览》《同年序齿录》等;三、民间对科举名录的汇编,其实也是编者初步研究的成果,如现存的《登科考》《贡举考》,以及清以后的《类姓登科考》《碑录》等;四、各地方志中的选举表(或称进士表、科第表等)。这是我们开展相关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取材范围。
对于各种进士名录的修纂、体例和利用价值,钱茂伟的《国家·科举与社会》和陈长文的《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本书仅就这些资料在使用时应注意问题稍作几点补充。
一 《登科录》资料
毫无疑问,《登科录》资料(包括《进士履历便览》《同年序齿录》等)是研究明代进士最为权威的原始资料。在《登科录》中,进士的字号、籍贯、行第、生日、登第年龄、各级考试的名次,以至主要家族成员的相关情况都有介绍,其价值颇类《清代硃卷集成》。尽可能地收集、利用《登科录》,可以说是每个科举研究者的毕生追求。但遗憾的是,明代《登科录》流传下来的并不完整,据陈长文的研究,现存世的明代《登科录》资料尚有73科共151种。其收藏也比较分散,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资料我们目前暂无法利用。比如天一阁所藏的孤本《登科录》29种,孤本《会试录》32种
,至今秘而不宣;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收藏的14种《登科录》资料也未见出版
。我们所能收集到的只是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登科录汇编》和分别藏于国内各图书馆的《登科录》资料,合计58科。
《登科录》中的信息基本上准确可信,但对进士登科年龄的记载存在问题,即官年现象,对此钱茂伟和陈长文均有论述。不过钱茂伟认为,尽管明代《登科录》中存在这一现象,但并不普遍;陈长文通过详细考察各科《登科录》和相关资料,证明这在明代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
但是他们对明代存在官年现象的具体原因的分析,尚存不足,以下试作探讨。
在明代,减年入试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以《万历八年(1580)进士登科录》为例:邵伯悌廷试年龄载作31岁,然《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履历便览》(下称《履历》)载其为己酉年(1549)十一月二十六日生
,至庚辰当为32岁;王梦晹作30岁
,《履历》(广信府下)载其为己酉年十月初五日生,则亦当为32岁;王德新作26岁
,《履历》(吉安府下)载其为庚戌年(1550)五月三十日生,实际当为31岁;李廷谟作30岁
,《履历》(南昌府下)载其为丁未年(1547)四月十六日生,实际当为34岁;但贵元作28岁
,《履历》(南康府)载其为乙酉年(1525)九月二十九日生,实际当为56岁。
增年的例子在《登科录》中也有,不过相对减年而言比较少见。如黄建中,《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登科录》作30岁,然《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进士履历便览》载其为乙酉年(1585)七月十五日生
,则实际年龄只有14岁。李继周,《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登科录》载其廷试时年26岁
,然据《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进士履历便览》载其生于丁亥七月十七日
,自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至万历甲辰(1604),实际当为18岁,《登科录》增年8岁。陈长文对官年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只适用于减年现象,却不能说明为什么要增年
。
当然,这还是需要从明代考选庶吉士和科道官的相关规定中寻找根源,但必须注意,对于庶吉士选拔的限年来说,的确是只有上限而没有下限;而科道官的选拔,不但有上限,还有下限。
先说庶吉士的选拔。有关的制度性规定,在史料中并不多见,以下略引数条。《皇明贡举考·纪略》(第51页)引《吏部职掌》云:“凡考选庶吉士,或间科一选,……或限年三十五岁以下,或不限年,……”,而《国朝典汇》载,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上命李时等于新进士未选者年三十而下,悉令就试,取二十一人”。据我们的研究,所谓“或不限年”的规定似乎仅为具文,大多数时候还是限年的,但其限或高或低,各朝规定不一,明人别集中的记载更为具体些。
如明储巏《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王公徽墓志铭》载,天顺四年(1460),王徽“预选庶吉士,内阁李文达、吏部王忠肃二公试《春雨诗》百余韵,奇其才,以限年不果用,为给事中”。按,王徽卒于正德庚午(1510)七月七日,时年83岁,逆推其登科时为33岁,可知天顺四年榜选庶吉士的年龄当在33岁以下。
成化二年(1466)榜的林瀚,登第后被选为庶吉士,《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载其时年33岁,但据章懋《林公瀚传》云其“正德丁卯(1507)之秋卒,享寿八十有六”
,则成化二年时实际年龄已45岁,可知成化二年选庶吉士的上限至少也在3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榜进士马一龙,《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登科录》作39岁,但《嘉靖丁未科进士序齿录》载,马一龙生于弘治己未(1499)五月初三日
,登科时实已49岁。李春芳《南京国子监司业孟河马公一龙墓志》云,“阁臣雅重公才,特破限年例改翰林院庶吉士”
,马一龙已减年10岁,还须破例。同科汪镗亦选为庶吉士,《登科录》作36岁
,《序齿录》载其生于壬申年(1512)二月初五日
,据沈一贯《汪公镗行状》载,汪镗生于正德壬申(1512), 23岁中举,“数困于春官”,至丁未(1547)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登科录》未减年。由此可以推知,36岁或许是嘉靖二十六年选庶吉士的上限。
据我们对《献徵录》所载150余位庶吉士的统计,他们入选的实际年龄平均为30.1岁,其中最大者为正德六年(1511)榜的刘夔,时年55岁。通过对照《登科录》,我们发现其中相当多的庶吉士是减年入试。庶吉士的目标是未来的内阁辅臣,这个过程足够漫长,以致年龄偏大者没有培养前途。我们今天在确定后备干部时,对不同的级别规定相应的限年,与此道理相同。
再说科道官的选拔。因为科道官不像庶吉士那样需要长期的特别培养,故选拔的年龄较庶吉士更为宽松。上面所举的天顺四年进士王徽,33岁因限年例未能选庶吉士,但被选拔为给事中。万历五年(1577)榜进士沈孚闻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王世贞《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沈君孚闻墓志铭》载,沈年“四十三而始成进士”,“既成进士,刻《登科录》,当以生齿闻,而君具实数。或请减不过三岁而可以预馆选,即毋选,而更五岁以当给事、御史选,毋害也”。所谓“更五岁”,即再过五年。在减年至40岁的前提下,沈孚闻即使当年没能选上庶吉士,五年以后可以参加科道选拔。
有资料表明,当时选拔科道有最低年龄的限制。《皇明贡举考·纪略》(第54页)云:“今例,进士……年三十以上者,方许选科道官,盖皆裁抑成就之意云。”指出科道官的选拔必须大于30岁。张朝瑞是隆庆二年(1569)进士,所言当为隆万之制,对于其前代的规定,作者没有言及,但我们从若干科次的实例中大致可以推测得知。据《承直郎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东君野墓表》,东野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年21岁,“正德丁卯(1507)秋,吏部以御史起君,君年不当为御史,乃为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云。其年冬,……乃遂不起,终年仅二十有六”。显然,26岁是没有达到选拔科道官的下限。由此推知,科道官限年30岁以上的规定,可能在明代一直得到施行。为何科道选拔需要设定下限?科道作为风宪官,履行监督百官、讽谏时事的职责,需要相当成熟的气质和经验,年纪太轻,阅历必然有限,是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的。
庶吉士是通向最高官位——内阁辅臣的捷径。按照明代定制后的规定,翰林官只有两个来源,一是殿试三鼎甲,可以直接除授翰林修撰和编修;二是考选庶吉士,散馆后优者除授编修或者检讨。对于鼎甲以外的新科进士而言,考选庶吉士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机会。超过年限,意味着连这唯一的机会都将丧失。科道官虽然品秩很低,但在明代士人中却有着崇高的声望,对以后的升迁也有很大帮助。景泰五年(1454)进士孙珂曾说:“人有恒言,‘中科中进士,作官作御史’。吾非此,宁老死不仕也。”为了达到目的,年龄不合格的进士们必然要增减岁数,这只不过是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手段而已。
从明代各榜《登科录》中的记载来看,增减年岁的进士并不罕见。陈长文有非常详尽的数字可以证明,官年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习见现象。据李乐《见闻杂记》载:“高大学士仪教诸进士曰:‘减年入齿录,嘉靖辛丑以前无此事,今日始有之,诸子慎勿为。’卒无人从先生之言者,致齿录与同年叙会大相矛盾,恬然不以为非。”
高仪所言嘉靖辛丑以前没有减年之事,只是为了教育新科进士而说的官话,貌似冠冕堂皇,其实当不了真,故诸新进士“卒无人从先生之言者”。
除考虑选拔庶吉士和科道官的限年外,另一个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应加以考虑。明代官员一旦致仕,除非有特旨,一般不再有官俸收入,因此减年的做法可以延长自己为官的时间,以保证获得更多的收入。
现存的明代《登科录》资料还有一个版本问题。《登科录》在殿试结束时即由礼部加以编制,并装订成册,本来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后人在流传、翻印过程中,个别科次的《登科录》难免会出现错页的情况。《明代登科录汇编》收集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登科录》就很明显:第一甲三名,依次为秦鸣雷、瞿景淳、吴情,不误;第二甲九十三名,自传胪至第7名分别为涂铉、章士元等,亦不误
;但紧接章士元之下的,不是二甲第8名,而是第三甲第1名曹三暘
,显然是个错误。因此,该科进士的名次就不能依据该版本的《登科录》了。这是我们在利用明代《登科录》时所发现的仅有的一个例子。《履历便览》的编写应该是依据《登科录》,但其对进士甲次的记载问题不少。从现存的几种《履历便览》看,基本是校对方面的错误,大多是“二甲” “三甲”相混。以《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进士三代履历》为例,程峋和牟贤均载作二甲38名,却不载三甲38名;王永积和南永台均作三甲50名,但却不载二甲50名;二甲本只57人,但张星作二甲76名,孙必达作二甲87名,向玉轩作二甲193名,等等
,其实“二”是“三”之笔误。
二 《登科考》《贡举考》
对明代《登科录》进行研究,其实在明代就开始了。嘉靖俞宪的《登科考》和万历张朝瑞的《贡举考》即是其中最有影响者。二书对于明代中前期的科举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编纂体例等可以参见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从进士研究的角度来看,除榜次不全(俞书收录至嘉靖二十九年榜,张书则至万历十一年榜止),存在的问题还有:一、内容过于简单。据《登科考》各科下附见的考证可知,除明初少数科次外,嘉靖以前各榜《登科录》都有礼部刊本流传,如果俞宪能将《登科录》中一些重要信息多加记载,那么其价值将大大提升。二、内容有若干记载错误和脱漏,涉及籍贯、朝榜、名次等诸多方面。以《贡举考》为例,有地名错误71处,地名脱字63处,人名错误36处,人名脱字90处,还有数科进士名次与其他文献所载不同。二书存在的问题大体相当,张朝瑞在编纂《贡举考》时,参考过俞宪的《登科考》。但张朝瑞并非照搬俞著,特别是对于洪武十八年至洪武三十年(1397)春榜5科,张抛弃了俞的记载而另有所本,二书存在相当大的矛盾。孰对孰误,需要使用另外比较可靠的文献来证明。以下以洪武十八年榜为例试作分析。
洪武十八年榜的进士《登科录》和题名碑,因为“革除间,子宁、子澄皆柄用,侵削藩王。靖难师起,以奸党戮之,仆碑削籍”,后人只能通过其他资料加以辑补。张朝瑞当然没有见过该科部本《登科录》,他在《贡举考》(第11页)中说:“是录部本缺,湖本不全,此据俞振才本录之。二甲缺五名,三甲缺一百八十二名。”所据为“俞振才本”,但其本亦残缺不全,而且来历不明,其可信度相当值得怀疑。以下试举几例以明之:
卓敬,卷2(第16页): “(洪武十八年)第三甲三百六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卓敬,浙江瑞安县。”按,卓敬其实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袁袠《户部右侍郎瑞安卓公敬传》: “卓敬,浙江瑞安人也。……洪武戊辰中进士,拜给事中。”洪武戊辰即洪武二十一年。《温州府志》亦有其传:“卓敬,瑞安人。……登洪武戊辰进士第,除给事中。……升宗人府经历,再升吏部侍郎。……靖难兵南下,敬死之。”
同样作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齐泰,卷2(第16页): “(洪武十八年)第三甲三百六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齐德,更名泰,直隶溧阳县。”按,齐泰其实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献徵录》卷38《兵部尚书齐泰传》: “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二十年乡贡,明年举进士,……赐名泰。三十年升兵部左侍郎,明年进本部尚书。”
吴谦,卷2(第12页): “(洪武十八年)第二甲一百七名赐进士出身……吴谦,河南许州。”但同卷(第22页)于洪武二十一年榜重出:“第二甲一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吴谦,河南许州。”明《许州志》载吴谦于洪武戊辰榜下,可证吴谦当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这种两榜重出的还有不少,如湖广夏铭善,《贡举考》重见于洪武二十一年榜;河南朱懋,亦重见于二十一年榜;江西戴安,重见于洪武三十年春榜;南直隶俞本,重见于建文二年榜,等等。这些重出的现象进一步证明,《贡举考》对洪武十八年榜进士缺乏充分的考证,吸收了别人错误的成果,当然也可能别人不误而张朝瑞自己犯了误收的毛病。上述所举数人,我们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们都不是洪武十八年进士,考证的详细过程,限于篇幅,当另文撰写。
对于卓敬、齐泰等人的榜次,俞宪没有犯张朝瑞同样的错误。俞宪《登科考》成书在前,张朝瑞在参考该书时,为何没有吸收其研究成果呢?据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28云:“俞宪《登科考》名姓次序俱以会试为准,然不载杨靖、蹇瑢,其脱略可知矣。”他认为《登科考》未载杨靖和蹇瑢,因此怀疑该书的可信性。但据我们收集的版本看,杨靖见第94位(第47页)
,蹇瑢见第379位(第61页),全科472人一个不少,并不存在“脱略”的情况。或许徐氏当时所见为残本,故有此语。徐学聚为万历十一年进士,和张朝瑞的生活年代相差无几,因此我们推测,张朝瑞所见的《登科考》同样残缺,故不予采信。
《登科考》的可信度如何,这是考实洪武十八年榜进士的关键问题。《登科考》该榜收录472人,是唯一一部与实际总数相吻合的名录。但因为二、三甲名数次序失考,所以将二、三甲编在一起,共计469名,加一甲3名,合计正好472人。那么俞宪所依据的原始文献是什么?他对比了湖本和闽本,发现“湖本据其可考者,增入三十四人;闽本以其多湖人,疑而不录。宪校刻时,仍依湖本”,可见其开始时依据的是湖本,后来“见佥事章蘗《补遗录》,有是科会试人数,乃续而全之。然廷试名第,漫不可考矣。惟一甲传其可信,二甲、三甲但载其名籍,而次序姑以会试为准。若二甲首马京,次齐麟,则本诸《实录》云。按察使范钦谓,章本得之莆阳,第不知闽本何考不及此也”。则其最终依据的是当时存世的该科《会试录》及《明实录》,那么其记载又是否可信?
我们从《明实录》《献徵录》及《御制大诰三编》中,找到了该科180名进士的相关资料,这三种原始文献的记载相对可靠。通过对比《登科考》和《贡举考》对此180人记载的吻合度(见正文末附表2),我们不难判断出二者的可信度。在这180人中,《登科考》收176人,只有4人不载,吻合度97.8%;《贡举考》收95人,不载85人,吻合度52.8%。再结合《贡举考》误将他榜进士收入洪武十八年榜的情况,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贡举考》的可信度相当低,而《登科考》则比较接近于历史真实。俞宪所谓参考了洪武十八年《会试录》云云,看来并非虚言。至于为什么没能完全吻合,我们推测不外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进士入仕后改变了姓名,或者以字行,或者记载中出现错别字,致使二者出现不一致;二是俞氏参考的《会试录》本身存在个别的错误,出现误收的情况。
三 《类姓登科考》
清代与俞氏、张氏同类收集明代进士名录的著作,有盛子邺的《类姓登科考》,我们收集到的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湖北图书馆藏清钞本。关于该书的体例,我们必须纠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一个说法:“……宋谢维新《合璧事类》所列诸姓故实,则以乡塾所诵之《百家姓》赵钱孙李诸字为纲。此本盖用维新之例,其《百家姓》所不载者,则附录第六卷末焉。”《百家姓》是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依序排列,但《类姓登科考》并非如此,而是根据姓氏所属韵部,依照一东二冬三江最后到十七洽的平水韵目来排列的;附录部分是复姓,如欧阳、皇甫等姓,并非“《百家姓》所不载者”。《清文献通考》沿袭其误
,有些当代学者同样没有细查。
关于该书的作者,《四库全书总目》和《清文献通考》著录时均作“不著撰人名氏”。湖北图书馆藏清钞本著作“惰率斋主人盛子邺汇录”,应该可信。朱彝尊撰《经义考》尝引用“盛子邺说”两条,题《刘氏玉执斋易图说》云:“盛子邺曰:刘玉,万安人,弘治丙辰(1496)进士,历官刑部左侍郎,赠尚书,谥端敏。”题《林氏云同尚书正宗》: “盛子邺曰:林云同号退斋,莆田人,嘉靖癸未(1523)(按,实当作丙戌,见下文)进士,改庶吉士,累官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端简。”
其文字与《类姓登科考》刘玉条和林云同条所载大体相同,见《类姓登科考》卷2: “刘存业,……弘治庚戌(1490)一甲榜眼。……刘东,……丙辰二甲。……刘玉,江西万安县人,乔子,字成栗,三甲,刑部左侍郎,赠尚书,谥端敏。”
卷2(第574页上):“林文华,福建莆田县人,嘉靖癸未二甲。……林琼,……丙戌二甲。……林云同,福建莆田县人,二甲,庶吉士,南京工刑二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端简。”可以断定,盛子邺就是《类姓登科考》的作者。
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因为它收录朝榜的下限为崇祯十六年(1643)杨廷鉴榜,肯定是入清之作。从清钞本的内容判断,应该在清康熙年间。
《类姓登科考》劳永嘉、吴希周、沈声等人的籍贯均作浙江石门县,但明代浙江无石门县,《贡举考》等书均载作“浙江崇德县”。这并非编纂者(或者抄书者)的笔误,而是有意识的更改。石门县乃崇德县在清初的改称,据《大清一统志》卷220《嘉兴府·石门县》载:“五代晋天福三年,吴越析置崇德县,……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嘉兴府。本朝康熙元年(1662),改曰石门,仍属嘉兴府。”
改名的原因是避讳,乾隆《浙江通志》卷6《建置·嘉兴府·石门县》: “国朝,崇德县属嘉兴府,编户一百六十四里。康熙元年,因与太宗文皇帝年号相同,改名石门,以县有石门镇故也。”
由此推断,该书成于康熙元年以后。又,该书既为朱彝尊撰《经义考》所引用,则其成书也必在前。据毛奇龄《经义考·序》尾云“因卒读而为之序,康熙四十年萧山毛奇龄初晴氏”
,可知《经义考》成书于康熙四十年(1701)以前。由此推知,《类姓登科考》(清钞本)的成书当在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十年之间。该书中数次提及“刊本作某”,则刊本较钞本更为前出,惜今不见刊本传世。
根据书中“谦牧堂藏书记”“朱彞尊印”“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等藏书印识,此书在康熙年间至少已经两度易主。“谦牧堂”为清揆叙居室名,按,揆叙,字恺功,康熙时官至左都御史; “潜采堂”则为朱彝尊藏书处
。二人均为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能先后为两大名家所收藏,说明该书具有比较高的价值。
但《类姓登科考》历来未能引起科举研究者的注意。我们认为,就研究价值来说,该书并不逊于《登科考》和《贡举考》。首先,该书收录榜次之全、进士之多,可谓前无古人。除崇祯十三年(1640)赐特用出身榜外(该科并非进士榜,详后),其余89科均被采录,所载进士总数达24314人,和明代进士的实际总数相去不远。其次,该书不是对明代《登科录》的简单汇编,还利用其他资料,补充了一些名进士的终官、赠官和谥号等信息。尤为可贵的是,“或一家世膺是选者,则注曰某为某子,某为某孙,某为某之兄弟”,对于明代进士家族的研究,无疑可以提供相当重要的线索。
当然,清钞本《类姓登科考》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地名之误、人名之误、甲次颠倒、错简等不为少见。限于篇幅,我们仅以进士家族关系的记载为例。
卷1(第423页上): “孙如洵,浙江余姚县人,癸丑二甲,燧子。”按,“燧子”误,孙如洵与如游、如法、如滨等为兄弟,当同为燧之曾孙。见同页:“孙如游,浙江余姚县人,三甲,燧曾孙。”《嘉靖丙辰同年世讲录》载孙鑨“祖燧,父陞;……子如滨”,亦可证孙如洵当为孙燧之曾孙。
卷2(第434页上):“钱喜起,浙江仁和县人,若赓子,二甲,三代进士。”按,钱喜起与钱若庚实际上没有任何关系,喜起一家是三代进士不误,但他的父亲名养廉,《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便览》(以下简称《崇十三履历》)载其“祖立,嘉靖乙丑(1565)进士,广西副使……;父养廉,万历己丑(1589)进士,吏部员外……;本生父养度,刑部主事”。而钱若庚是鄞县人,他的儿子名敬忠,《类姓登科考》卷2(第433页下): “钱敬忠 浙江鄞县人,若赓子,天启壬戌(1622)二甲。”卷2(第434页上): “钱肃乐 浙江鄞县人,丁丑二甲,若赓孙。”也是祖孙连续三代进士。《类姓登科考》张冠李戴,误将二者混为一谈。
卷3(第698页上): “郭鎜,山西高平县人,鋆弟,同胞三进士。”同页载:“郭鉴,山西高平县人,二甲,鋆弟,兄弟同榜。”按,其实三人并非同胞,而是叔伯兄弟,见《献徵录》载《郭公鎜墓志》: “郭氏……质知光州,生定,…定七子,以长子鋆贵赠官。次子城,判安州,生銮及公。……公与从弟鉴又同年举进士,鉴副使,而公为侍郎。”
其他种种错误,不一一列举。总之我们在参看时,应当结合《登科录》、墓志铭等文献细加考证。
四 题名碑、《碑录》与《索引》
从资料渊源看,现存的明各科进士题名碑、清李周望《碑录》、今人朱保炯等编《索引》大体上可归为一个系统。其体例内容及相互关系等相关内容,参见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下编第二章,本书只对《索引》中的问题稍加补充。
自《索引》问世以来,便被学界奉为“研究明清科举人物的最重要、最权威、最方便的工具书”。不可否认,作为目前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进士人物索引,《索引》为我们的研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索引》是在《碑录》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文献编辑而成的,已经是第三手、第四手资料了,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能作为原始文献来使用的。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索引》存在着比较多的错误。陈长文曾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校误》中谈到其中的人数错误、姓名错误、后附注释中的错误等,多达数十项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李大东也认为《索引》中存在的问题比较重大,“直接影响了其价值的可靠性”
。沈登苗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怀疑《索引》的权威性、可靠性理由不足”
。我们认为,在充分肯定《索引》价值的同时,也不必讳谈其缺陷,否则对学术的健康发展不利。
从其产生原因看,《索引》中的错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刊印时校对的疏忽。从我们对《索引》正文的掌握看,如果采用今天的校对标准,它恐怕连一部合格的出版物都算不上。一些非常显而易见的错误,在正文部分比比可见。比如永乐二年榜的刘灏,《索引》正文作“明永乐20”,显然是2后误加0了,后附《历科进士题名录》不误(第2426页)。天顺元年(1457)三甲乔凤本为55名,误作54名(第636页),与张元济同(第500页),导致以下全错,至最后一名李和由194名变为193名(第1244页),《历科进士题名录》不误(第2456—2457页)。嘉靖二十六年榜《碑录》有两个林一新,一为漳浦人,一为晋江人,《历科进士题名录》不误(第2532页),但正文却仅见漳浦林一新(第1619页)。此外在摘抄《碑录》时,也往往出现偏差,比如万历四十一年(1613)榜的孔贞时,《碑录》作“应天府句容县儒籍,佥充江西抚州所屯田,建德县人”
,《索引》误作应天府句容籍,江西建德人(第546页)。不过也难怪,《索引》总收明清进士多达五万余人,其校对工作的确足够繁难,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这类校对上的错误虽然较多,但比较好解决,只需对校即可。
第二,照搬原材料中的错误。《索引》的主体来自《碑录》,但《碑录》本身的错误也不少,《索引》多未能更正。比如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蒋机,《碑录》误作“山西南昌府丰城县民籍”(第861页),《索引》同作山西丰城人(第1460页),其实南昌府丰城县不在山西,山西乃江西之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邢实,《碑录》误作“江西平阳府洪洞县军籍”(第846页),《索引》亦作江西洪洞人(第610页),洪洞不属江西,江西乃山西之误。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刘瓒,《碑录》作四川行都司合州卫(第521页),《索引》同(第1973页),按《明史·地理志》四川行都司无合州卫,有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
,《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载刘瓒“贯四川行都司会川卫军籍,江西安福县人”
,可知“合州”乃“会川”之误。如此仅是字形相近造成的错误,也比较好解决。《碑录》还存在一些更为重大的错误,处理起来颇为棘手。比如《碑录》误将万历二十年(1592)榜的4人(黄炜、李作舟、穆深、杨逢时)窜入万历二十六年榜,导致万历二十六年榜虚增4人,《索引》未加考辨,以讹传讹(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再如洪武十八年榜进士,《碑录》全采自《贡举考》,里边就存在不少错误的记载,《索引》亦全盘照录。
第三,考证的疏误。编者在《索引·前言》中说他们“把清乾隆十一年(1746)所刊行的《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及其所附刊明代诸科,以《进士题名碑》的拓片、《登科录》、各省方志等校订增补”,这在《索引》后附《历科进士题名录》下的注解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但这些“校订增补”的质量,应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先说《索引》的“增补”,主要表现在洪武十八年榜,其中据地方志补缺者多达123人(第2418—2419页),功劳可谓不小。但是,地方志的可靠性就如此之高?其实不然,更何况《索引》的引证都是孤证。以下试举两例。《索引》据《江西通志》补缺的永丰人张睢(第505页),实为张唯,《江西通志》收入洪武十八年榜下,十七年乡试榜下云其为解元,河南中
。这是一条错误的记载,《明史·选举二》卷70、《弇山堂别集》卷81、《翰林记》卷4等均以张唯为举人,未登进士第。《弇山堂别集》对此记载比较详细:“是年(洪武六年),遂诏天下举人罢会试。正月初八日,河南解额内选四名,第一人张唯,年二十七;其次王辉,年二十八;……二十三日,山东解额内选五名,……皆拜翰林编修。又选国子监蒋学……等拜给事中,于文华堂肄业,命太子赞善大夫宋濓、太子正字桂彦良分教之。”
后来张唯等16人改官监察御史。
由此可见,张唯其实为洪武五年(1372)举人,并没有中进士;方志不但误作进士,连乡试科次也给弄错了。再如江西分宜的欧阳贞,《索引》据《江西通志》补缺作洪武十八年进士(第2269页)。《江西通志》洪武四年榜下载欧阳贞
,但在人物本传中却说:“欧阳贞,字元春,……国初科举法行,始以《易》魁乡试,任考城、扶沟县簿。”
当是洪武四年举人。康熙《江西通志》不载,编者应该是作过考证的。但雍正《江西通志》却收于洪武十八年榜下
。方志对进士的收录并不十分可靠,在参考时应当格外谨慎。
再说《索引》的“校订”。《索引》对《碑录》某些科次进行了校补,如成化八年(1472)榜,《碑录》三甲160名张抚下空缺2人(第347页),《索引》补第161名为薛真,仍空缺1人(第2467页)。其实该榜单只空缺1人,补上薛真即可,但《索引》榜末却又据地方志多补缺2人:金迪、翟廷蕙(第2468页)。此2人不见载于《贡举考》等书。按,《索引》正文载翟廷蕙作“河南洛阳,明成化8”,注云“据《河南通志》补缺”(第604页)。然《河南通志》载翟廷蕙入成化二年榜,其实就是《索引》所载成化二年榜的翟庭蕙,河南洛阳人(第603页)。金迪,《索引》正文据《江南通志》补缺,为直隶安东人(第2284页),《江南通志》则不知所据。《索引》对《碑录》嘉靖二十三年榜的校订同样如此,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此外,《碑录》中多漏载进士的原籍,《索引》也未利用《登科录》作必要的订补,详见本书第四章。
由此我们认为,不能把《索引》的价值过分拔高。作为一本编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具书,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以之作为检索工具当然可以,若据为原始资料,则其研究结果恐怕会产生新的问题。
五 地方志中的选举表
明清时期,方志编纂之风盛行,由于去今未远,故保存下来的方志数量相当可观。方志记载一方文献,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当地的建置沿革、水利山川、户口赋税、名人显宦,乃至名篇佳作,无不纳入其中。几乎无论从哪个研究角度,方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本课题出发,我们主要利用了江西方志中的选举表和人物志。此外,方志对当地坊镇和丘墓的记载,也能为进士的籍贯提供重要佐证。散见于其他各省地方志中的职官、名宦、流寓等处对江西进士的记录,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在考证时也充分加以利用。
关于江西一省的方志,现在保存状况较好。我们选取了《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及《续编》和《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所收明清江西各地府志(包括个别县志),三种《江西通志》(嘉靖本、康熙本和雍正本)。在众多的方志中,我们尽量使用明代刊本,《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及《续编》收有建昌、临江、九江、赣州、南康、瑞州、饶州、广信和抚州等9府志,缺南昌和吉安2府,另有(广信)永丰、瑞昌、东乡、瑞金、武宁、丰城等8(州)县志,大都修纂于正德、嘉靖年间。《中国方志丛书》和《中国方志集成》对江西方志的收录相当齐备,我们主要选择其中的明末清初刊本,部分也参考了同治版府县志,具体版本见本书附录参考文献。
进士作为本地名人的杰出代表,一般都会在地方志中留下记载。相对于其他进士名录而言,方志对进士的字号、家族关系、历官、生平事迹等情况的记载比较翔实,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但方志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误收非进士者。方志对进士的收录在原则上是宁滥勿缺,其中有些是举人,明代拟古亦称乡贡进士,编纂者误以为进士;有些则无凭无据,不见于《登科录》或其他进士名录。比如前面所举的张唯、欧阳贞,就是典型例子。
其次是误收他地进士者。明代有些地名的设置不太合理,同名者不少。比如永丰县,一属于广信府,一属于吉安府;新昌县,既见于江西瑞州府,又见于浙江绍兴府;建昌既是县名,不属于建昌府,却隶南康府;而南康之为县,亦不属于南康府,却归南安府,等等。凡此种种,不但令今人迷惑,即便古人,也不免误此为彼、误彼为此了。比如正德六年榜三甲进士俞集,本为浙江绍兴府新昌县人,《登科考》《贡举考》
、同治《瑞州府志》
均误收为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正德《瑞州府志》不载,其他明代方志均作浙江新昌县人。如万历《新昌县志》(浙江): “俞集,正德六年。”
嘉靖《浙江通志》: “(弘治)十七年(1504)绍兴府三十二人:萧鸣凤,解元……俞集,……璿、集,正德六年进士。”
最后,由于明人的户籍和乡贯时有分离,造成一个进士而同时被两个甚至三个平行层次的地方志所收录。比如杨一清,祖籍云南安宁州,随父落籍于湖广巴陵县,后又家于南直隶丹徒县,以故清代云南、湖广和江南三地通志的选举志都载有其名。我们把清初官修的各省通志选举表所录进士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共得26086人,大大超出了明代进士的实际总数;多出来的部分,除了少数非进士而窜入者外,大多是由一人两见或三见这种情况引起的。
我们以三个版本的《江西通志》中的进士表为例,来具体说明地方志对进士记载的问题。嘉靖《江西通志》为林庭、周广等编修,刊于嘉靖四年(1525),所收进士名录截至嘉靖二年(1523)榜止。该书体例仿照《大明一统志》,因而进士表在各府下分别罗列,基本上就是府志选举表的翻版。这一体例在后来的通志中被弃用。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本《江西通志》为清于成龙等奉旨编修,编者对选举表进行了改造,一是不再分府,而按照榜次先后,对全省进士加以罗列;二是将举人表和进士表分开,各自成卷,其中卷18为明代进士表。雍正十年刊本《江西通志》同样是官修之书,在体例上基本沿袭前志,但选举表有所改动,即将进士表和举人表合二为一,依照年代先后,对江西的举人和进士统一加以编订。从实用的角度看,雍正《江西通志》的体例较旧志更方便检索。
从内容上看,后志一般都袭用前志的文字,而稍作调整,或者加以充实、补订,进士表也是如此。限于编纂年代,嘉靖《江西通志》对嘉靖二年以后的进士没有收录,总计全书共收明代江西进士48科,载进士1711名。康熙《江西通志》对此48科江西进士进行了比较大的补充,共得1830名,多出119人。雍正《江西通志》在总数上和康熙省志较接近,仅相差4人,但具体到各个科次,其实误差还是不小(见下表)。
三个版本《江西通志》所收洪武四年至嘉靖二年榜进士人数对比表 单位:人

续表

说明:由于省志在收录江西进士时,包括了户籍在江西和原籍在江西两种类型进士,故表中列举的“实有人数”中,亦包括此二类人数,前为户籍在江西的进士,加号后为原籍江西而户籍外省的进士。
嘉靖《江西通志》固然存在漏收的情况,但后志的补充是否就可靠?未必尽然。三个版本的《江西通志》都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漏收,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洪武朝进士的记载。比如洪武四年榜,嘉靖《江西通志》漏收叶孝友、熊谊、吴权、黄载、毛煜;洪武十八年榜的漏载更为严重,仅以三者皆未收的进士为例,就有黄德安、危瓛、余子恭、郭昌、胡肃、聂以大、陈孟芳、吴渊等8人。后志在对前志的传抄过程中,也偶尔出现脱漏。比如康熙《江西通志》卷18载:“傅瀚,新喻人,官至礼部尚书。夏景,新喻人,大兴籍,官佥事。”雍正《江西通志》载作“傅翰(当作瀚),新喻人,大兴籍,佥事”
。对比两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雍正《江西通志》抄脱“官至礼部尚书,夏景,新喻人”等内容,以致把夏景的资料挪移到傅瀚身上。
第二,误收,指误将举人或外省进士收入江西进士榜。比如饶州府的许仲猷、查仲源、俞敬德、汪彦思和袁州府的欧阳贞,嘉靖、康熙《江西通志》均收入洪武四年榜,但《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不载此5人;雍正《江西通志》则收入洪武十八年榜,同样是错误的。南昌府的刘端和熊瓒,三志皆收入建文二年榜,但《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不载,可知他们也不是进士。
第三,重出,不少进士两见于不同的科次,个别进士则两见于同一科次不同府县。如戴安,嘉靖《江西通志》两见于洪武十八年榜和洪武三十年春榜;赵礼,康熙《江西通志》两见于永乐九年(1411)和十年(1412)榜;萧仪,康熙、雍正《江西通志》均两见于永乐四年(1406)和永乐十三年(1415)榜。正统元年(1436)进士龙文,三志皆重出,一作泰和人,一作兴国人,其实是同一人。嘉靖《江西通志》正统四年(1439)榜载的孙俨,其实与正统七年(1442)榜孙振望为同一人(见后文考证)。
第四,窜榜,本作此榜而误入彼榜。比如永乐四年榜,雍正《江西通志》较前志多出8人,除了误增1人外,其余7人均由永乐十三年窜入:曾令得、张永、周崇厚、李学、刘智安、章旭、张彦昞。雍正《江西通志》对正统十三年(1448)榜和景泰二年(1451)榜的记载更显混乱。正统十三年榜有5人窜入景泰二年榜:胡皞、刘泰、周瑚、朱厚、彭广;而景泰二年榜有10人窜入正统十三年榜:邓秀、刘彝、项倬、李钧、刘敷、刘昇、龙需、吴绰、左兴、吴汇。
由此可见,通志进士表的记载并不完全可据。从嘉靖二年以前48科进士总数的统计看,嘉靖《江西通志》显然偏少,而康熙、雍正两志又偏多,与实际人数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上表中我们统计的数字显示,嘉靖《江西通志》的总数为1711人,少于实际总数84人;康熙《江西通志》同期总数为1830人,多于实际总数35人;雍正《江西通志》则多出实际总数31人。从对明代江西全部进士总数的统计看,康熙《江西通志》为3066人,雍正《江西通志》为3070人,二者相去不远。但据我们的考证,户籍在江西的明代进士有2719人,加上乡贯为江西但户籍在外省的进士362人,则明代江西有进士3081人。虽然康熙、雍正《江西通志》总的数字与此差距并不算大,但考虑上述种种情况,具体到每个科次,其数字统计就有比较大的问题,需要作细致的考证。
六 其他文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种进士名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本书所作的研究,就是针对以上问题而开展的。我们在考证时,除了名录之间的互相比勘外,还充分利用了现存的《明实录》《献徵录》《翰林记》《弇山堂别集》《抑庵文集》《万历野获编》等各类明代文献,以资佐证。
《明实录》中详细记载了明代各朝科举考试的相关情况,包括考试时间、地点,考试官的安排,会、殿试录取人数,等等,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明实录》还有为数不少的人物传记,由于编者距离传主的生活年代不远,其可靠性相对较高。
《献徵录》一称《国朝献徵录》,为明焦竑所编。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旗手卫人(原籍山东),万历十七年状元,官修撰,仕宦不显,卒于泰昌元年,享年81岁。该书收集了万历中期以前的各种人物传记资料,其中进士近2400位;相关墓志、圹志、神道碑铭等1180余份,行状、行实等170余份,传记900余份,为我们研究人物的家世、履历等提供了十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其他别集、笔记类资料,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兹不一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