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5
- 李汉林
- 2513字
- 2025-02-15 17:27:07
三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总体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图4-1),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为65.38分,城市居民对总体生活现状基本满意。2015年城市居民的总体信心度为84.85分,城市居民对未来总体生活状况有较大的信心。2015年城市居民的心理信任度为61.84分。总体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远高于人们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人们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人们内心的信任度或安全感。

图4-1 生活质量指标均值分布 (分)
与2014年统计结果相比较,2015年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和信心度均有所提升,总体上,人们对生活现状更为满意,对未来生活更充满信心。本报告将生活状况划分为宏观社会质量、微观个人生活两个层次。统计结果显示,人们对宏观社会质量状况满意度为62.35分,人们对微观个人生活状况满意度为68.40分。对宏观社会质量的信心度为83.62分,人们对微观个人层次生活状况的信心度为86.08分。总体上,人们对个人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和信心度都显著高于对社会质量的满意度和信心度,这一结果对国家、政府和社会团体等力量开展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内心的感受差于人们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的评价,这提出了如何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显著滞后于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的课题。
(一) 个人层次生活质量的总体状况
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基本满意,满意度为68.40分。在微观层次各生活领域,受访者生活满意度从低到高依序为个人收入、生活压力、住房状况、发展机会、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图4-2)。与2014年相比,受访者对“个人收入”状况的不满意度有所强化,并成为障碍受访者个人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

图4-2 微观个人生活层次的满意度分值 (分)
在各项个人生活状况指标中,“生活压力”按照从低分到高分的秩序排第二位,该题器的分值显著低于其他题器。然而,2014年统计结果显示,“生活压力”的得分在各项得分中排列最后位。这说明,生活压力问题仍然是障碍人们对个人生活现状满意度的重要问题,并可能发展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亟须引起关注重视。
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受访者对未来生活状况充满信心,信心度为86.08分。在微观层次各生活领域,受访者生活信心度从低到高依序为生活压力、住房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健康状况、发展机会、个人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图4-3)。其中,人们对“生活压力”未来变好最不乐观。这一统计结果提出了改进人们心理层次的健康问题的新要求,也指出了心理层次健康改善的困难,更需要长时间的资源投入。其次,受访者对“住房状况”在未来得到改善的前景较为不乐观。

图4-3 微观个人生活层次的信心度分值 (分)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关系型”社会,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描绘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在中国社会里家庭的意义超越了个体。因此,中国社会具有“个人—家庭—社会”的三级模式,不同于西方社会“个人—社会”的两级结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生活安全感、满意感和信心感的重要来源,这也为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 社会层次生活质量的总体状况
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对宏观层次社会质量的满意度低于对个人微观生活的满意度,其满意度为62.35分,这提出在国家战略层次上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宏观层次各生活领域,受访者生活满意度从低到高依序为住房状况、物价水平、食品安全、医疗服务、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环境质量、教育水平、治安状况、基础设施(图4-4)。

图4-4 宏观层次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分布 (分)
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的“住房价格”成为障碍受访者生活质量水平的首要问题,接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对“住房状况”不满意,其中,48.9%的受访者表示对住房价格不满意,28.7%的受访者认为住房水平“一般”,22.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居有所屋是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这一结果表示住房价格高严重而普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相关国家政策实行调控。
另外,“物价水平”也是障碍受访者对当前生活满意度的重大问题。具体而言,14.7%的受访者对物价水平表示“非常不满意”,31.9%的受访者对物价水平表示“比较不满意”, 30.3%的受访者对物价水平表示“一般满意”,仅有18.5%的受访者对物价水平表示比较满意,仅有4.6%的受访者对物价水平表示非常满意。总之,高达46.6%的受访者对物价水平表示不满意,提出了宏观调控方面要在收入和支出之间保持平衡的迫切要求。
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对宏观层次社会质量的信心度较高,其信心度为86.08分。在宏观层次各生活领域,受访者对社会质量的信心度分值从低到高依序为物价水平、住房状况、食品安全、医疗服务、环境质量、社会保障、收入增长、教育水平、治安状况、基础设施(图4-5)。其中,住房价格与2014年相比由第一名降为第二名,表示人们对住房价格改善的信心有所提升,这是国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效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和教育水平三者的排名与2014年相比均提升了一个名次,表明人们对三个领域公共服务的信心度有所下降,也提出了在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和教育水平方面提供更为优质、便捷服务的要求。

图4-5 2015年宏观社会质量层次的信心度分布 (分)
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物价水平”在未来三年变好的信心不足,17.5%的受访者认为“变差”,42.8%的受访者认为“没变化”,39.7%的受访者认为会“变好”。另外,受访者对未来三年“住房价格”变化的信心也明显不足,其中60.9%的受访者认为“变差”或“不变”,40.4%的受访者认为会变好。
(三) 人们心理信任度状况
人们的心理层次的信任度为61.84分,具体而言,人们对个人前途与发展的信任度为68.70分,对陌生人有信任感,但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和信任感不足(图4-6)。统计结果显示,45.6%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价值观模糊,12.2%的人们认为社会道德价值观“清晰”。37.5%的人们认为很难找到可信赖的朋友,25.2%的人认为容易找到可信赖的朋友。由此看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心态结构中人们深度的信任感和联结感较为缺失,内心的孤独感和与社会失去联系的焦虑感问题格外突出。

图4-6 2015年人们心理信任度分布 (分)
统计结果显示,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与信心度(r=0.332, Sig.=0.000)、满意度与信任度(F=0.205, Sig.=0.000)、信心度与信任度(F=0.165, Sig.=0.000)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反映了人们心理健康程度、个人生活水平和社会质量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从宏观、微观到心理三个层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均有助于改善人们整体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