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研究
- 郑云
- 1304字
- 2025-02-17 13:13:24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转移人口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同样强调要“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国际经验表明,农村人口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是难以阻挡的历史趋势。只要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与城市间发展差距,农村人口进城及在城市间流动的趋势就不可逆转。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长期以来,农村转移人口在推动经济增长
、缩小地区间差距并改善收入不平等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及推动城镇化建设
、驱动改革和社会融合
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与身份却长期处于非同步转换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模糊身份与尴尬处境所带来的弊端与困惑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非城非乡,亦工亦农”,呈现“半城镇化”状况,既不利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也无助于其在城镇中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社会地位、享受生存权利等,更加严重阻碍了全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换言之,广大农村转移人口如“候鸟”一般,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城市,其他家庭成员在农村;城市有工作,农村有土地;主要收入来自城市,积累和消费在农村;日常生活在城市,逢年过节回农村;黄金时间用在城里,人口红利留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当前,中国正值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城镇化加速阶段,经济社会即将进入新一轮变革期,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助推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全职非农”,即全方位离农,继而通过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政策等资源优化配置来形成新的“制度红利”,并以此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创造条件,同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农村人口转移是长期性、系统化、巨复杂的事业,关键环节在于通过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离农机制来提高农村人口转移的效果与效率,实现转移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有序流动,并预防其向农村“回流”及避免其在城市“滞留”。实践表明,中国农村转移人口在自愿退农机制、市民化机制、有序流动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上仍有很大创新余地。据此,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中国农村转移人口离农进程进行历史轨迹描述和现状系统把握,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深刻剖析农村转移人口离农基本内涵,系统探究农村转移人口离农客观现状,合理辨析农村转移人口离农一般规律,并据此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转型、优化和重新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