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内涵
“阿拉伯固有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见于纳忠先生为艾哈迈德·爱敏的八册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所作的“译者序言”。在该序言中,在界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构成时,纳忠先生指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乃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人的固有文化;一是伊斯兰教文化;一是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外族的文化。”[3]
这里所指的“固有文化”有别于伊斯兰教诞生后的阿拉伯文化,在时间上为伊斯兰教诞生前约两个世纪。这一时期,在历史上通常被称为“蒙昧时代”,或用“蒙昧”一词的阿拉伯语音译“贾希利叶”(也可称为“贾希里亚”)来称呼,即将该段历史时期称为“贾希利叶”时期。那么,为什么本书要选用“固有文化”,而没有选用“蒙昧时代的文化”这种表达呢?史学家们之所以用“蒙昧”或“贾希利叶”来称呼和描述该段历史,并不是指当时的人们“蒙昧无知”,而主要是为了更加鲜明地强调伊斯兰教兴起后带给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变化,突出伊斯兰教文化传统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否认,无论是用“蒙昧”还是用“贾希利叶”来称呼这段时期,客观上都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文化本位主义的色彩。本书借用纳忠先生有关“固有文化”的描述,并非认为“蒙昧”的提法有什么问题,也并不是要否认伊斯兰教文化传统在阿拉伯文化传统构成中的核心地位,而是因为,撰写本书的初衷即强调对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文化传统的重视,梳理该部分的特征,呈现该时期阿拉伯文化传统在当今阿拉伯文化中仍然鲜明存续的深远影响。所以,本着从历史出发的原则,本书借用了纳忠先生“固有文化”的表达,以期引起读者对于伊斯兰教诞生以前的阿拉伯文化传统的重视,在梳理阿拉伯文化传统时,除了伊斯兰教文化传统,还应给予此前历史阶段的阿拉伯固有文化传统以足够的重视,切不要再将阿拉伯文化传统的理解仅限于伊斯兰教文化。
那么,“阿拉伯固有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之间在内涵上究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阿拉伯”一词的概念。
“阿拉伯”是一个音译名词,据记载,“公元前853年在亚述碑文中最早出现‘阿拉伯’一词”[4],该词在阿拉伯语中写为“”,以拉丁字母音译拼写为’Arab。
“就语源学来说,’Arab是一个闪族语的名词,译为沙漠,或沙漠的居民,并没有民族的含义。在《以赛亚书》(21:31,13:20)和《耶利米书》(3:2)里,希伯来名词Erab也是作同样的解释。在《古兰经》(9:97)里,’Arab是指贝杜因人而言的。《麦克比记》下(12:10),简直把阿拉伯人和游牧人当做两个同义词。……公元三世纪时,这个名词开始用作阿拉伯半岛上任何居民的称呼,因为《历代志》下(21:16)提及‘靠近埃塞俄比亚的阿拉比亚’人。”[5]这是美国学者希提关于“阿拉伯”一词定义的论述,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关于“阿拉伯”一词的溯源与解释。
而关于“阿拉伯人”的概念,英国东方学者伯纳德·刘易斯在其名著《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一书中曾指出:“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阿拉伯和阿拉伯人的最早记载,是《旧约·创世记》第十章,它提到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很多民族和区域的名称。”[6]该书提到,自公元前853年到公元前6世纪,亚述和巴比伦的碑刻中常常提到的“阿里比”、“阿拉布”和“欧尔比”[7]等名词,主要指生活在阿拉伯沙漠里的游牧部落。
虽然,当今的“阿拉伯人”已不仅仅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人,关于这个群体的概念,一般来说,比较被认同的说法是:“凡是生活在我们(阿拉伯)的国土上、说我们(阿拉伯)的语言、受过我们(阿拉伯)文化的熏陶,并以我们(阿拉伯)的光荣而自豪者就是我们(阿拉伯)之中的一员。”[8]但是,根据历史的记载,“阿拉伯人”这个名词最初指代的人群主要是阿拉伯半岛沙漠中的贝杜因人(或译“贝都因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族群的概念也产生了相应的发展。“约在公元前530年,波斯文献中出现了‘阿拉比亚’一词,而希罗多德和其后的希腊、罗马史家均用‘阿拉伯人’或‘阿拉比亚人’指称整个半岛上的居民。”[9]直到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对于先知穆罕默德和他同时代的人来说,阿拉伯人就是沙漠中的贝都因人”[10]。
总体来说,“‘阿拉伯人’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用以指称阿拉伯北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11]。那么,在厘清“阿拉伯”和“阿拉伯人”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何谓“阿拉伯文化”,何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先经历了“蒙昧时代”。正如前文所述,“蒙昧时代”这个词是“阿语音译‘贾希利叶’(Aljahiliyyih)的意译名词”[12],关于“蒙昧时代”或“贾希利叶”一词的含义,“阿拉伯史学界把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人的历史阶段(即指《古兰经》尚未降示给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时代)统称‘蒙昧时代’”[13],而这一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指人祖亚当诞生至穆罕默德‘奉命’为先知;狭义的概念则指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100年”[14]。
若按照字面理解,“蒙昧”一词的原意是“愚昧无知”,即没有文化、不懂事理。但并不能以这个词的表面含义来理解“蒙昧时代”,尽管史学界一般如此称呼阿拉伯人的这段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蒙昧时代”的阿拉伯民族是没有文化、不懂事理的。这里的“蒙昧”并不是和“知识”相对的意思,“乃是愤恨、轻薄、骄矜、暴戾的意思”[15],这里的“蒙昧”一词“含有轻佻、骄矜、暴戾、夸耀等意思”,“和这些意识相反的是心地宁静、谦恭、好善,以工作为贵,并非以宗系为荣等”,前者代表着“伊斯兰以前阿拉伯人在生活中的鲜明的意识”,而后者则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的象征”[16],史学界如此称呼“蒙昧时代”是为了与伊斯兰教诞生后的时代相区别。
实际上,“蒙昧时代”或“贾希利叶”时期的含义,“是指阿拉比亚没有天命、没有获得灵感的先知、没有天启的经典的那个时代而言的”[17],“蒙昧时代”“这个历史称谓并非由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而是因袭了《古兰经》中的提法”[18],“贾希利叶”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四次,分别见于《古兰经》3:154,5:50,33:33及48:26。[19]“蒙昧时代”一词是“伊斯兰经典中出现的一个与信仰有关的宗教性术语”[20],用以区分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诞生前与诞生后的两个历史阶段。
因此,“蒙昧时代”阿拉伯人所创造的文化,是阿拉伯民族的固有文化。它是“阿拉伯文化”传统最深层的组成部分。“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因半岛大部分为沙漠地带,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民大部分为游牧民,也可称为“贝杜因人”[21]。贝杜因人在沙漠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部落为单位,在水草滋生的季节,携带家室,赶着骆驼和羊群,逐水草而居,形成了特有的游牧文化。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常常会有争斗,“各部落间常常纷争不息,为了攻击敌人,或抗御外来的侵袭”[22],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部落文化。沙漠生活环境也从诸多方面塑造了阿拉伯人独特的品性,形成了他们的沙漠文化。可以说,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来讲,阿拉伯民族的固有文化主要是沙漠文化;从社会制度和组织对文化的影响来讲,阿拉伯民族的固有文化主要是部落文化;从经济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来讲,阿拉伯民族的固有文化则主要是游牧文化。
随着7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阿拉伯人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伊斯兰文化,而伊斯兰教也随之成为阿拉伯文化的核心,以至于我们今天在提到“阿拉伯文化”时,也常称其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我国学者蔡德贵在《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一书中也指出“‘阿拉伯’和‘伊斯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伊斯兰与阿拉伯虽十分接近,但也并不等同”[23]。的确,伊斯兰文化诞生于阿拉伯地区,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经典的语言牢固地联结着伊斯兰文化各族的思想和感情,尽管如此,在当代,“伊斯兰”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阿拉伯”更加宽泛。因此,当今我们在称呼阿拉伯文化时,常用的提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除了固有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外来文化。
因此,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一概念,正如纳忠先生所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乃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人的固有文化;一是伊斯兰教文化;一是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外族的文化。”[2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三个部分的关系,既有区别,更有深刻的联系。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人已经创造了自己的固有文化;伊斯兰教诞生以后,“阿拉伯文化不再是纯阿拉伯种人的文化。它曾与一批先已存在的文化如阿萨栖王朝的波斯文化和希腊化了的埃及的科普特文化相结合了”[25];同时,阿拉伯人还在历史上汲取了古罗马、古希腊、古印度等外族的优秀文化,所以,“阿拉伯文化”是指“在闪族文化基础上,以7世纪创立的伊斯兰教为核心,大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使之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丰富个性的世界性文化”[26]。
关于“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孙承熙先生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一书中认为,该文化具有三个明显特点:①宗教本位;②承上启下;③连贯东西。所谓“宗教本位”,指的是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承上启下”与“连贯东西”分别从历史及地理的角度说明了阿拉伯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横向与纵向的沟通桥梁的作用。
关于我们常常提到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纳忠先生在《传承与交融》一书的导言中说:“‘阿拉伯文化’,亦称‘伊斯兰文化’,或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称虽不同,研究范围基本是一致的。”[27]孙承熙先生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今天在提到“阿拉伯文化”时,也常会用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样的说法。
通过分析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化”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1)阿拉伯固有文化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3)外来文化
由此可见,在“阿拉伯文化”的构成中,“阿拉伯固有文化”是最深层的组成部分,是阿拉伯文化传统中积淀最为久远的一层。作为阿拉伯民族文化构成中积淀久远、影响持久的传统部分,阿拉伯固有文化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阿拉伯文化中,在阿拉伯民族性格的形成中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阿拉伯固有文化经历千百年来文化的发展、传承与积淀,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历史越悠久,它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