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方法

本书将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现象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结合阿拉伯语言、文学、社会现象,采用演绎、归纳、综合的方法,对“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主要关注“阿拉伯固有文化”中阿拉伯民族性格的特点,尤其是价值观取向方面的特点。

本书将遵循“古代(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经济生产方式——阿拉伯语言、文学、文化的现象分析——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特征”的总体框架,从部落文化影响下的宗派主义、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豪侠精神、沙漠文化影响下的发散式思维与散漫性格、沙漠文化影响下的享乐主义与乐观精神、沙漠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与务实精神、沙漠文化影响下的调和与多元精神等六个方面来分析在阿拉伯文化深层构成中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自然三个维度的关系,尤其着重探索在固有文化时期,阿拉伯人(主要是贝杜因人)在社会中所形成的悖论式价值取向特征、表现及持久影响,从固有文化的切面梳理并呈现阿拉伯民族性格的典型调和倾向。


[1] 曹卫东著《权力的他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159页。

[2] 李小兵著《现实主义:西方行为的根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235页。

[3] “译者序言”,载〔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3页。

[4] 彭树智主编,王铁铮、黄民兴等著《中东史》,人民出版社,2010,第38页。

[5] 〔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46页。

[6] 〔美〕伯纳德·刘易斯著《历史上的阿拉伯人》,马肇椿、马贤译,华文出版社,2015,第3页。

[7] 〔美〕伯纳德·刘易斯著《历史上的阿拉伯人》,马肇椿、马贤译,华文出版社,2015,第3页。

[8] 〔英〕伯纳德·路易著《历史上的阿拉伯人》,马肇椿、马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3页。

[9] 彭树智主编,王铁铮、黄民兴等著《中东史》,人民出版社,2010,第38页。

[10] 〔美〕伯纳德·刘易斯著《历史上的阿拉伯人》,马肇椿、马贤译,华文出版社,2015,第5页。

[11] 〔美〕伯纳德·刘易斯著《历史上的阿拉伯人》,马肇椿、马贤译,华文出版社,2015,第9页。

[12] 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第27页。

[13] 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第26页。

[14] 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第26页。

[15]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75页。

[16]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75页。

[17] 〔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100页。

[18] 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第27页。

[19] 〔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100页。

[20] 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第28页。

[21] “贝杜因”(或“贝都因”)是阿拉伯语中“游牧”一词的音译,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22]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4页。

[23] 蔡德贵主编《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第9页。

[24]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3页。

[25] 〔英〕赫·乔·韦尔斯著《世界史纲》(下卷),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39页。

[26] 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第12页。

[27] 纳忠、朱凯、史希同著《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1页。

[28] 李鹏程主编《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9~30页。

[29] 〔埃及〕哈桑·哈乃斐著《传统与更新》,开罗:安格鲁出版社,1980,第11页。(

[30] 〔埃及〕哈桑·哈乃斐著《传统与更新》,开罗:安格鲁出版社,1980,第11页。(

[31] 〔日〕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刘晓路、何志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242~243页。

[32] 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第84~85页。

[33]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第78页。

[34] 〔埃及〕哈桑·哈乃斐著《传统与更新》,开罗:安格鲁出版社,1980,第1页。(

[35] 见聂锦芳《确立外国哲学研究的科学导向》,《人民日报》2016年3月21日。

[36] 〔埃及〕哈桑·哈乃斐著《传统与更新》,开罗:安格鲁出版社,1980,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