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社会环境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各国各行业都加强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信息化建设,从2004年到2017年连续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直接的指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和文化部制定了《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多部委积极联合推进我国“三农”信息化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和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投入运行,形成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启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到26个省份的116个县,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7940个,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开始进到村、落到户。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将“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和推进农业信息化”做为通过重大任务和重点任务进行部署。[2]

《“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还明确将“管理数据化水平大幅提升”和“服务在线化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发展目标之一;“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便捷普及”作为主要任务之一。[3]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三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互联网覆盖面大大提高,涉及“三农”的数字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建设。但是,自2007年起,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从信息获取和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农村信息匮乏是引致二元结构的一个因素。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可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思想观念更新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报告还指出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互联网逐步向农村低学历群体渗透;网络音乐、网络新闻、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等方面的娱乐性网络资源更容易被使用,农村网民更容易关注娱乐性较高的网络游戏。这表明农民较多地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较少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指导生产、生活。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专门面向“三农”领域的信息资源匮乏、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查询的复杂性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