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思路

由水电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兴建导致的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以往基本上搬迁安置居民为政府或研究部门关注的主体,制定的相关政策或原有研究一直处于自上而下政策指令性安置型范式的禁锢之内,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进行修修补补,而至今未能从根本上完全实现移民的善治与安稳致富目标。如何弥补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实践与研究方面的不足与缺憾,在实施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点。以小湾水电站跨县外迁至宾川县新川村的彝族移民四年来所实践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为例,结合戈登的七维变量模型,对社会文化适应过程进行全景式的呈现与探析,通过对地方性话语的关注,分别从外迁移民的物质生活模式(耕作模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精神生活世界(社会身份认同、宗教信仰、娱乐消费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制度、基础教育体制、婚姻生育观念)等角度,深入分析彝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观视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在资鉴地方性知识与生存智慧、关注少数民族“地方性话语”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少数民族移民实现社会文化适应的关键节点,解决外迁安置移民遭遇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困境。

1.4.2 研究方法

(1)方法论层面

第一,将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中。本书并非就移民论移民,而是关注宏观结构性因素变迁对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造成的影响。当然,这种更广阔的视域,并非如结构功能主义或冲突主义那样,将社会文化因素视为外界环境的附庸,而是看到移民在社会文化适应中的相对自主性。

第二,宏观取向与微观取向的结合。宏观取向上的移民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制度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而相对忽略了移民主体自身拥有的复杂性,无法知晓移民社会适应融合的具体过程;微观取向上的移民研究虽从具体情境致变的社会建构入手,然而却又对外在于移民系统的客观社会生态环境关注甚少。本书的重点力求将宏观取向和微观取向相结合,在聚焦移民社会文化适应过程的分析中,既关注宏观背景性因素的渗入,也关注微观具体情境性因素的影响;既强调外在的结构性因素的约束作用,也强调行动者主动调适的能力。

(2)具体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手段,是为特定的目的服务的。因此,研究者应该从所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场景等因素出发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相关资料,进而分析资料背后的社会事实,探究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心理、态度、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阐释众多社会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重要特性是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与流变,在方法论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学、移民学知识为主线,吸收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给养。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借鉴和运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注重将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文献法是指研究主体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对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数字、符号、图片、录音、文字及其他形式的信息资料)所进行的广泛查找、收集、阅读和分析的方法,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获得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文献法的优点是不受时空的约束,简捷、方便,能与其他的研究方法同时使用。在研究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及文字资料,详细分析国内外先期和新近的与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相关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成果,借鉴经验,积极探索,归纳有助于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理论要素与研究方法,掌握其特点和规律,深度把握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演变脉络。对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彝族移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关于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体会、日常互动表述录音等第一手资料进行全景式分析,从整理出来的既有文本表层深入到彝族移民在安置地社会的深层结构层面,从而发现那些不能通过简单阅读所把握的深邃内涵。剖析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中的重要基本元素,发挥其在当地民众与社会人文生态适应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助益于彝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顺利实现。

第二,田野调查。少数民族移民是散存于水电密集开发之地,存在于民族群体之间的。关于其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研究者不能只停留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文、著作的查找上,而是要置身于田野乡间,与移民群众生活在一起,参加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项生产、生活、社会文化活动,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而田野调查历来就是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方法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人类学者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直接体验三种实践方法获取民族志资料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田野三角’。”在资料的收集上,笔者主要采用直接体验、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式,融入调研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感悟、理解彝族移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在先后分三次对移民安置区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对新川村的社会文化生态,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移民的居住条件、农业生产状况、日常生活状况、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做出基本判断。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有关彝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移民与原居民的交往互动状况,为理论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同时,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共同分析目前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所在,并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的进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第三,问卷调查法。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在小湾跨县外迁移民安置区新川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新川村老、中、青三代移民。在677户移民中,按照不同来源地、性别、年龄等特征,随机对109户移民中的知晓家庭情况者(约占调查对象总体的16.1%)展开了问卷调查。其中,在巍山县移民集中安置点一号工地进行了55份问卷调查,在南涧县移民安置点二号工地进行了54份问卷调查,这些问卷能够较好地反映移民的基本情况。在本书中,笔者参考关于少数民族移民既往研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用于描述和验证当前新川村移民的一些心理状态与需求。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统计数据均来自对问卷调查内容所进行的分析。调查样本情况详见表1-1。

表1-1 彝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续表

注:样本量为109个。

第四,个案研究法。重点通过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一些典型个案、关键信息人和重要事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调查中笔者分别与移民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新川村彝族移民、新川完小移民师生及宾川原住民等进行了多次的深入接触,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与新川村彝族移民中关键信息人的交流和接触,使笔者对不同层面、不同移民主体在异地安置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和共性特征有了了解;对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追踪,使笔者更好地把握了移民安置区内、外主体人群对移民的态度、接纳程度及其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为探讨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五,比较研究法。在对国内外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策略与做法进行借鉴的前提下,努力探索适合少数民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辅以定量研究作为补充,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跨县外迁彝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非自愿性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做出些许努力。

(3)技术路线

本书具体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

注:双线框表示最终成果。

1.4.3 相关概念界定

(1)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是指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水电站,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具有非自愿性质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行为及其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往往涉及水电站建设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整乡的大规模跨区域迁移,因而更显示其独具的艰难性、复杂性。

(2)彝族移民。从广义上而言,彝族移民是指彝族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地点之间所进行的迁移行为及其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它包括自愿性彝族移民、非自愿性彝族移民等。

不过在本书中,彝族移民主要是指因小湾水电站建设,由巍山县青华乡、南涧县小湾东镇和碧溪乡3个乡镇,外迁至宾川县新川村的非自愿性彝族移民。由于从小湾地区外迁至新川移民安置区的677户2768人中,有彝族2311人,汉族445人,傈僳族4人,佤族3人,白族2人,苗族2人,傣族1人;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为83.49%。在人口组成上,新川村是以彝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安置区,在人文特征上是以彝族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为特点的彝族村寨,也被当地广大干群称为彝族移民村。这也是笔者称之为彝族移民,并进行考察研究的依据。

(3)文化。从广义上而言,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郑杭生,2007)。在这里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由处于社会表层的物质文化、处于社会深层的精神文化和处于社会中间层的组织制度文化构成。从狭义上来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这里的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1991)。

本书在对彝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进行论述分析时,采用的是包括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广义上的文化定义。从社会生态人类学的角度而言,任何社会文化都是人类以其所拥有的生产技能开发资源与环境,以谋求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它包括劳动方式、人口结构、社会关系、活动技术、环境资源等组成要素,这其中尤以劳动方式和社会关系为根本。故而本书从物质生活模式变迁(物质要素)、精神文化变迁(象征实体)和社会组织制度嬗变因应(组织制度)三个层面来考察彝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