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眉

张介眉,男,1947年8月出生,湖北省黄陂县(区)人,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究室主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脾胃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知名中医、中医名师,2013年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曾历任武汉市黄陂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黄陂县中医院院长,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等职,现担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先后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个人奖”、“武汉杰出人才奖(提名奖)”、“武汉五一劳动奖章”、连续五届获得“武汉市政府优秀专家津贴”、“武汉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汉市创新能手”、“武汉市优秀科技人才奖”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主编出版专著13部,副主编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发表论文120余篇。

讲究临证技巧,巧施活人妙术

张老出生于中医世家,为黄陂张氏第七代传人。自幼从小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随父亲及伯父跟师学习中医,历尽艰辛,学有所成;1963年应招于基层卫生院独立行医十年寒春,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为患者诊病,名噪一方;后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北中医学院,跟名师、读名著、习西学,中西并重,融会贯通,学有所长;毕业后多次到湖北中医学院和省市医院进修学习,先后跟随多位名老中医学习,博采众方,大胆实践,医技见长。张老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五十载,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药事业孜孜以求,将继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不断求索,勇于创新,建树颇多。他的临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崇尚经典善用经方,兼习百家之长起沉疴

和众多经方派医家一样,张老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经典名著推崇备至,对经典内容烂熟于心,临床运用信手拈来,巧施辩证之法,效如桴鼓。他认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药性赋》《汤头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衷中参西录》《证治准绳》等专著乃临证必读之本,一定要读懂悟透,活学活用。张老临证处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兼习百家之长,巧施辩证之法,讲究异法方宜,以善用经方、出其不意而著称,临床效果显著。

2.辨证施治讲究技巧,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

张老非常重视辨证技巧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而辨证技巧又是临床诊断的灵魂,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速度和准确度,也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临床一定要善于察言观色,善辨真伪,可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比如巧辨人体排出物治疗疑难病体现的是诊断技巧;根据舌苔的颜色及分布,调整寒药和热药的剂量体现的是治疗技巧;根据胃镜下胃黏膜的病理表现结合四诊资料,指导临床用药,体现的是中西结合技巧。

张老认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三驾马车,中西医优势互补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病证结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医利用西医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另一种就是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中医辩证施治基础上根据西医的病理特点用药。临床必须坚持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才能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3.重视理论勤于实践,擅长化裁通变克顽疾

张老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临床必须重视内外相应、动静相宜、上下交感、左右协调、寒热兼顾,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临床用药擅长引经据典,知常达变,疗效显著。

他讲究动静结合,一方面,动药和静药要合理使用,如自制的“220合剂”,巧用动静结合治血证,方中既有静药白及、枯矾、牡蛎收敛止血,又有动药大黄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淤,行血而不动血。另一方面,动药和静药剂量要合理调整,如通过调节四物汤中动静药的剂量治疗月经不调,对闭经、月经过少、月经衍期等偏于血闭者,动药(当归、川芎)药量必须加大;对月经过多、经期提前等偏于通者,静药(熟地、白芍)药量即可相应加大。

他擅长上病下治和下病上治。比如癃闭,他认为多由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上下不能交感所致,常以三子养亲汤宣达肺气于上,合滋肾通关散滋肾通关于下,再加舟楫之桔梗宣降肺气、清热之黄芩清上凉下,使其上下交通,尿道豁然开通。又如石淋,宗“欲降先升”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加鸡内金、金钱草、牛膝、冬葵子、石韦、枳壳交上达下,排出结石,以奇胜之。自拟黄角汤(生大黄、水牛角)上病下取治疗中风。

他擅长知常达变、取类比象,将外科疮疡的托里解毒引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当中,从痤疮有脓点的特点妙用千金苇茎汤消痤疮,从蝉居高处而鸣取类比象用蝉衣治疗脑鸣,运用治疗阳虚汗漏的桂枝加附子汤异病同治疗崩漏等不胜枚举。审其制方之精义,用药之要着,化裁通变,可见其深谙医学之精华。

4.善用兵法遣方用药,巧施用兵之策建奇功

张老崇尚用药如用兵之策,认为“兵者诡道也”与“医者意也”体现的是用药如用兵的战略思维,处方用药就如调兵遣将,事关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他临床善用兵法医学揭示医理,制定治则治法,结合用兵之策,巧施妙药,不仅要兵贵神速治“已病”,而且要未雨绸缪治“未病”。他认为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当采用攻邪的办法,若用药后余邪未尽者,宜将剩勇追穷寇,使邪去正安;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当穷寇莫追,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兵法医学,他编写出版了《用药如用兵今译》和《三十六计与中医学》,还负责国家大型医学丛书《兵法医学》的编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经典的医案阐述用兵计谋与用药之奥妙,细细研读常有茅塞顿开之感,成为临床医家所喜爱的读本。

勇于开拓创新,促进学术发展

张老认为,中医药也要与时俱进,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既要保持中医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医药,又要吸收西医之所长为我所用,必须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多年来,他一直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的进行探索性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成效。

1.重视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

张老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研究,积极组织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首提中医优势病种研究,推动成立了武汉市中西医临床研究基地,制定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案,积极探索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

他认为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 中西医药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适时性运用;② 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技巧性运用;③内治与外治疗法的技术性运用;④围手术(含介入)期及围放化疗期的防御性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制定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和疗效评价体系。他主编出版了《中医现代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等专著,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贡献。

2.初步建立通阳法理论体系

张老在前人“通阳”法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阳气不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他认为阳气调达通畅,则气血调和,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功能正常;一旦“阳气不通”,则必然会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化生和正常的运行,导致津聚为痰,气滞血瘀,变生百病。因此,他认为“通达阳气”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并对阳气不通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通阳法、通阳方剂和中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专著《通阳论》,初步建立了通阳法理论体系。

在通阳法研究基础上,张老重点对辛温通阳中药葱白进行十余年的系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辛温通阳治疗冠心病”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室。出版了《华夏小葱研究》一书,成为全国系统研究小葱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中医药理论创新的最新领域。

3.率先提出脾胃升降协调论

张老认为,古云:脾胃同居中州,为气血生化有源,后天之本,健则抗御诸邪,衰则百病丛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是脾胃功能正常的关键。他作为医院国家重点学科脾胃病科的学术带头人,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Hp感染相关胃病收到较好的效果。他的经验方半夏调中颗粒已经成为院内制剂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满意。张老在运用本方时,尤重辨舌,临证见舌苔黄白相间者用之效佳;对舌苔偏白或偏黄者,调整方中芩、连和炮姜用量亦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脾胃升降协调论的提出及方药的研究,对于提高脾胃病诊疗水平意义重大。

善于因材施教,培养中医人才

张老治学严谨,临床带教,善于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为自己的学生制定了跟师学习的路径图,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如何考核都有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认真学习四大经典及历代中医名著,做好读书笔记。临床带教时总是结合临床病例,深入浅出讲解中医药理论,尤其是临床应用中医经典理论的体会,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中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中医理论的真谛。在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中西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张老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作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已培养出学生4名,还有2名学生即将出师。在他的学生眼里,张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以自己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奉献激励着年轻的一代中医人勇攀中医高峰。

(张介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