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本书的意义与背景

自城市出现以来,其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通过其聚集功能创造了乡村地区无可比拟的财富和繁荣,随着工业化的出现,城市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扩张,城市的迅速扩张引发了一些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城市病”几乎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性现象,大多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一度感染了“城市病”。为此,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求着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或途径,可持续城市作为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人口集中、城区面积不断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人工系统建立的过程,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1984)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城市化的关键。在城市化过程中,厂房、住宅、公共建设等设施耗用了大量土地、水等资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农民失地、劳动力的转移、社会不公等问题,影响了可持续城市化的进程。随着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小城镇对城市化的影响也日益彰显,而正确定位小城镇的地位与功能能够在城市化过程中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消除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二元结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可持续城市化的角度看,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还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这是因为:一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的基本发展观,其丰富内涵要体现在具体的区域空间上,小城镇作为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直接空间,研究其对可持续城市化的影响与作用将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小城镇处在城市化的基础位置,处于城镇体系金字塔的最底层,数量最多,影响力也巨大,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完整城镇体系的不可或缺部分,从小城镇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城市化有利于持续发挥和强化城镇体系的作用与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各类城市的支持、服务和促进的作用;三是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与纽带,与周围的村庄和城市存在着天然的难以割裂的相互作用,因而正确认识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以保障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小城镇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聚落,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二元结构是影响可持续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小城镇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作用决定了小城镇在可持续城市化中的地位。小城镇是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直接空间,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形式,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基本单元。因而,小城镇的发展状态对其所在区域内的城市与乡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即使在城市与农村注重了可持续发展,但其周边大量小城镇的非持续发展也会掠夺或毁坏城市与农村资源,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和生活质量,使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农村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尽管我国小城镇的数量众多,面积广大,但是实际中,由于对城市和农村两端的重视,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对所在区域城市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往往被忽略。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大中城市,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城市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消费市场的扩展,若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必加大城市社会经济与乡村资源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对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小城镇在可持续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通过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市和乡村的承上启下作用,实现我国城市化持续、稳定、公平、和谐地发展,使我国城市化朝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倡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市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党的十六大又对“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出了政策导向,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些论述看出,小城镇在我国的城市化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可以这样表述:以有效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基本要求,走以发展小城镇为重要途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城乡发展从依存到分离再到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城镇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小城镇的地位以及有效利用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小城镇与城市、乡村之间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与协调,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