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题材与创新
人们对绘画作品所感受的美感,都是通过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当代社会生活条件的丰富性,以及西方文化对现代社会意识与审美观念的冲击,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美感形式、画面经营与境界营造,都显露出因缺乏时代感而带来的诸多遗憾。然而,当代一些工笔花鸟画家,在表现形式上试图突破传统的程序化,借鉴民间艺术的意象造型、平面构成的装饰效果、抽象表现的元素符号,丰富了工笔花鸟画的绘画形式语言,拓展了新一代工笔花鸟画的新天地。
(一)拓展题材
作为当代工笔花鸟画,“寓兴”已成为画家的一种理想、道德和情操的追求。《宣和画谱·花鸟叙述论》中描述“所以绘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之击博,杨柳梧桐之扶风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意者,率以移精神遐。如登临览物之有得。”古代院体画家喜欢描绘宫廷的珍禽异兽、奇花怪石,以体现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

1.墨兰图 陈淳 明代

2.梅竹双雀图 佚名 宋代

3.竹石图 郑板桥 清代

霜篠寒雏图 佚名 宋代

菊石图 蒋延锡 清代
长期以来,中国花鸟画的创作题材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一些文人墨客为了表达自身的高尚品质和节操,喜欢引用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文学和绘画创作题材。这些观念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思想和创作理念。这种文化的一脉相承,使中国一代代艺术家们的花鸟画创作题材在不断地重复并程式化,成为代代相传的传统和宗教文化的特征与符号。
20世纪80年代,在新的经济环境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回归自然成为当时的时尚。许多艺术家们从喧闹的城市走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和采风,在那充满诗情画意与鸟语花香的原生态中,他们重新认识生活和自然界。因此,生气勃勃、千姿百态的热带及亚热带植物和鸟类动物,成为当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创作题材,传统中国画从临摹名人作品到创作的模式已被打破。这一题材的拓展,给当代艺术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和崭新局面。
(二)线描创新
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主要表现技法是勾线填彩,因而线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直受到青睐,在中国画家心中举足轻重,因此至今不少艺术家仍在继承和运用。线描是对物体形体结构及其轮廓线的界定与刻画。物体通过丰富变化的线条表现,反映物体的轮廓、结构与肌理的异同。“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唐代张彦远这段话说明了用线的重要性。
传统工笔画在用线上,讲究中锋用笔,要求线粗细均匀,形态上有微妙变化,以遒劲的功夫为妙。线在工笔画上的运用具体体现为点、线、皴、擦等不同的表现。据明邹德中《绘画指蒙》所载,“线有十八描:高古游线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等;皴法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点法有胡椒点、梅花点、小混点、鼠足点、尖头点、平头点、垂头点、仰头点、一字点等。”这些都是从传统用线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具有代表性的用线形态。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画家在绘画中线描的创造性和丰富性。
线的表现对于当代工笔花鸟画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线不仅仅具有界定物体结构形象轮廓和塑造形象的功能,还具有传情述意、抒发性情的内涵表现。在工笔花鸟画的绘画语言中,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笔墨表现形式系统中,线包含了一系列形式观念,用什么样的线和怎样用线,都是由画家主观意愿和客观物体表象所决定的。
传统中国工笔画家在创作时注重“白描”线条的表现,淡化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把白描勾线作为衡量工笔画家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的标准。20世纪80年代后,众多艺术家远赴日本留学,从日本带回了“返祖归宗”的岩彩画,这一重彩的表现形式,把线条隐藏在色彩之中,颠覆和淡化了传统的线描表现,把工笔花鸟画带进了新的领域和视觉空间。

牡丹图 柳迟正人 日本

樱花 林明俊
当代线描的创新,使不少工笔花鸟画家不再受传统用笔用线的限制,作为物体造型的轮廓和结构线的表现,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作自由。西洋画的写生速写,几何线、有机线、自由曲线的运用,使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和造型表现更有魅力和活力。这些作品里,没有传统工笔画白描勾勒所讲究的起笔、行笔、收笔技法。若隐若现的轮廓线,或平面、立体物体边缘线所形成的不规则线条,结合饱和而又瑰丽的色彩,使整幅作品更加具有时代的艺术特征和风格。
诸多当代院体花鸟画家,有着各自鲜明的绘画风格、不同的用线表现形式和运用技巧。然而,他们都找到了解构传统观念的线描表现形式、创新线的表现语言这一独特技巧。然而,线条的解构要把握好分寸,线条的弱化并不是忽视,而且,还要保持线条有生命力意识和突出画家的风格和个性。
(三)注重色彩
色彩是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传达画家情感的艺术语言。因此,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并在创作中准确地塑造主题、烘托气氛,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家创作所思考的问题。绘画色彩的运用,在我国的绘画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绚丽辉煌的时期。如敦煌壁画高超水平的色彩运用,宋代院体花鸟画追求精工、富丽堂皇的设色,使色彩在花鸟画运用中达到历史的高峰。当时的画家李唐吟道:“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做之难;知不入时人入眼,多买胭脂花牡丹。”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还是喜欢画面丰富的色彩。
然而,明朝后的画家产生了重墨轻色的观念,为此中国画的色彩表现随之衰落,长期得不到重视。在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观念中,艺术家们一方面讲究随类赋彩,排除光的作用和环境色的影响;另一方面讲究墨分五彩,以干湿浓淡焦为五彩。在传统文人画中,以墨为主,色为辅,讲究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在工笔画中,墨是色彩的补充和调剂。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用色,特别是以宋代院体画为代表的画家,力戒画面表现艳、俗,追求雅而不俗的设色原理,讲究色彩的对比和统一,注重色彩变化的平衡,强调色彩的纯度和色相。而工笔花鸟画家则强调作品色彩的表现力,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色彩,从花红叶绿的固有色彩中脱颖而出,注重画面的整体色调、冷暖对比等关系,使画面既丰富又统一。因此,当代不少工笔画对比传统绘画用色更为丰富多样,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1.拓展颜料种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颜料生产技术及国内绘画材料研发技术的提高,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用色的品种和类型。在绘画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用色的单调,采用了西方现代绘画的综合材料运用,再加上国画颜料种类少的情况,许多当代画家选择水彩、水粉、丙烯等色与国画颜料相配置完成作品的绘制,极大地丰富了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运用。
2.用色理念
传统中国画的教育采用的是师徒制,师傅带徒弟,或者是临摹名人的作品。而当代画家多为学院出身,都经过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绘画和色彩构成的表现方法,丰富了色彩表现的内涵和领域。
3.色调统一
当代工笔花鸟画讲究色调统一,强调画面的和谐、唯美等。在色彩的表现上,更多运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的色彩表现,使画面色彩在统一的基调上,强调局部重点的画龙点睛作用,使作品的表达更有深远的意蕴。
4.色彩运用
西方设计思维的色彩构成,并不是追求真实物象客观生长和存在的固有颜色,而是设计师从视觉传达设计的需要出发,研究色彩的物理和心理现象,追求主观思维的色彩构成,使画面更具有情境和意趣。所以当代绘画把“情”、“境”的色彩观,作为作品的色彩要素进行重组与创造,主张色彩是心灵深处的“情意”表现。其实,传统文人画也有色彩的主观运用案例,如朱竹、蓝蕉、金荷花、黑牡丹等。
我国清代中国画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记载:“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采生动,不必合色之二,而自然妍丽。”由此可见,古代画家早已明白了设色的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自成妙理。不过相对比而言,传统工笔花鸟画采用主观用色的作品还是很少,基本上还是采用随类赋彩的设色方式。当今社会由于颜料品种的丰富,西方设计和绘画色彩理念的冲击,因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色彩效果。
5.民间绘画色彩借鉴
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传统绘画历史,在壁画方面保存得最好的是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虽然年代各异,大都强调色彩的装饰美,运用色彩表现神话题材。年画方面,有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纷繁多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这些民间绘画真挚而又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画面色彩绚丽,色彩对比强烈,有很强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到亲切、质朴,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现代工笔画家莫小松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使他的工笔花鸟画作品色彩丰富、明丽。

福善吉庆 天津杨柳青年画

十美踢球图 苏州桃花坞年画
(四)追求新的构图形式
1.设计构成理念介入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专家和学者来讲学,同时引进了西方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风靡了全国的工艺美术学科,即后来的设计学科,对美术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现代设计构成原理的借鉴使中国的绘画进入了新的创作空间。平面构成是以二维平面的意识,遵循对比、调和、分散、集中、均衡、对称等美学原理和构成要素,设计画面的严谨性、和谐性及完整性,不断地创造新的形态,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一切自然的物象都被视作点、线、面的形态而相互依存,并构筑于画面中。当代画家运用这些原理,在创作的时候对物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应用,通过点的大小、线的曲直、面的层次等因素来表现画面形体的变化和统一。
2.空间位置经营
对于画面经营,当代画家采用了设计构成的分割与布局。利用点、线、面等构成要素,把传统绘画构图所忌讳的“对称”、“调和”、“秩序”等形式大胆地运用到画面中。例如苏白钧的《秋韵》,画面金豆荚后面,慵懒梳理羽毛的鸭子,若隐若现地露出平行排列的牲畜。作者利用豆荚枝干的穿插对画面进行分割,豆荚形状的大小、聚散与后面隐约出现的鸭子形成点线面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完全背离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3.盈满构图
当代工笔花鸟画强调构图盈满,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挑战。这种构图追求画面构图造型与色彩的密集和饱满,注重物象的气势以及形与形之间的层次重叠,追求作品的视觉效果的变化和冲击力。如林若熹的《落叶》,盈满构图的红叶流露出一片白叶,使变异的画面显得厚重、深沉,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4.传统与当代
传统绘画追求的是“妙得其真”的画面效果;当代绘画追求空间的叠加和创造特殊的趣味。传统绘画认为轮廓线的弱化或者交织,意味着形象的不确定;当代绘画讲究画面形与形之间的松动,以及融合、错位,从具象中脱离出来,体现抽象的意味,追求画面形式构成的独特性。
5.突破时空框限
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无论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还是抽象主义,都是以破坏传统艺术的完整性为根本特征。作品视觉形象瞬间的解体,使艺术家们朝着各自选择的审美意义的道路发展。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打破了视觉时空的局限性。一般来说,绘画创作总是依靠某个典型事物的瞬间来表现主题的,而这个瞬间围绕一定的时空来安排情节,塑造物象和刻画细节。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里,时空完整性的框架,有碍于画家的创造,于是原有的具体空间被打破了,时空的真实性被画家所淡化:随意的、游离状态的造型,现实与理想、具象与抽象的幻影统一于画面;线条、墨块、色彩构成因素、形式的意味、构成的美感等,成为画面的致力点;忽视对物体瞬间的描绘,画面空间的平面化,使作品远离真实,甚至还有些反常规、反事理,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概念。画面造型更是幻想的自由,心灵的放逐,例如:徐累的《海上花》、高茜的《想飞的鱼》,都是这种状态的表现。
(五)追求意境美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都讲究意境美,这包含了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看法和主观思想。张彦远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反映了画家作画不受客观事物的局限,讲究物的传神。苏轼吟道:“论画以形式,建与儿童邻。”张彦远提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齐白石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作了进一步阐释:“惟绝似与不似于物象者,乃真画。”
这些观点都阐明了画家对物象的认识规律,以及画家追求新的意境和对自然物象进行的主观处理。
1.意境的虚实关系
画面上的形可实写也可虚绘。相对而言,实是对形有深入具体描绘,虚则是对形有意识的模糊表现,或层次对比的减弱。形体虚实的对比和变化,使传统绘画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呈现出清楚平实的装饰形态,体现了真实感的时空变化。虚与实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虚也无所谓实,反之也一样。虚实相生,才显变化。虚是为了突出实形成对比,使实的部分更加精彩、耐看。
在虚实的安排上,或前实后虚;或亮处实、暗处虚;或主体实、次体虚,目的是从视觉上拉开形体之间的距离,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利用虚实的表现手法,有助于画面的意境表现。虚的处理能使画面产生幽深淡远的意境,从而转化为一种诗情画意,同时又构成画面的节奏韵律。传统工笔画表现的“虚”,是通过画面的留白来体现,主张“计白当黑”的主观意念的虚,讲究物体造型的虚实关系。作品虚的处理,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2.意境空间
当代工笔画的空间构建,实则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游离了二维平面性,借助光影、明暗和透视关系,营造介于真实和非真实的立体空间。与传统工笔画的空间观念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计白当黑”的空间处理手法,物象的点、线、面结合,位置的经营往往省略背景的描绘,要求观赏者对留白空间产生联想,这种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是中国画从古至今所继承的传统。
当代画家的构图观念,追求“满”、“实”的视觉效果,他们不主张画面留白,不存在正负形之分,处处是实在的形物,即使是天空、地面和水的表现。这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负形,在当代画家的画面上是不予考虑的。当代画家依照透视表现物象空间的远近关系。用丰富的明暗层次、素描基调虚实变化和光感处理等,表现画面的视觉空间,让人们直接体会作品的意境,这都创新和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表现形式,并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审美观念拉开了距离。
3.意境的主观表现
传统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画家根据创作需要,对物象进行概括取舍,以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夫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这种不要求绘画面面俱到的意象造型观,决定了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意念,在于提炼客观物象最本质的特征,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当代画家要求探索作品个性化的表现语言,运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来达到造型上的个性特色。例如姚舜熙、贾平西的作品,画家将客观自然物象作为自身艺术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画面形式的要素,自然形象服从于主观支配,随着画家的感受而变化。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画什么,该如何去画,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与拓展,都是每位画家面临的问题,也是从古至今艺术家极力思考的问题。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吸收和借鉴了东西方文化和各类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元素,对比传统工笔花鸟画单纯的勾勒填彩,随类赋彩的传统表现技法更具表现力。然而,表现形式只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现手段,如果画家只是着眼于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的熟练程度,而缺乏艺术家真诚的情感,就很难产生与内在情绪相吻合的有意味的形式语言。
艺术家要真正提高艺术境界应该深入生活,以自然为师,体味生活,把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创作当中,加上熟练的绘画表现技能,从中体现画家的真实情感,创新和拓展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