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城居民区地名

雪城

现所处位置:位于布达拉宫脚下(南面)。

汉语拼音:xue cheng

藏语拉丁转写:zhol

藏语词义:“雪”,藏语中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

地名由来:“雪”在藏语中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例如布达拉宫山脚下紧挨着布达拉宫的民居建筑群叫作“雪”。同样聚集在县府(即旧时的“宗”政府)高层建筑下的民居建筑群在藏语中称为“宗雪”。寺庙建筑下的民居建筑群在藏语中称为“贡雪”。

搬迁之前的雪城

历史沿革:雪城是随着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而逐步形成的,是布达拉宫总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布达拉宫主体修建完成后,沿着红山南面两侧山体修筑了有东、西、南三扇大门的高大围墙。据记载:“在五世达赖时期,围墙内建有武器库多吉林、雪印经院(东)、粮食仓库、雪巴列空(雪机关)、内外马厩等公房。当时,还没有官宅民房。”[1]后来,围墙内的建筑逐渐多了起来,在西藏和平解放前,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旧西藏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旧西藏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旧西藏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民主改革后,在此建立了雪居委会,昔日的贫民或奴隶变成了国家的主人,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西藏民主改革时期担任雪居委会主任的洛桑老人说:当时在雪居委会居民中,属于贵族家庭的有300余人,属于农奴的有700余人。他很形象地说道:布达拉宫与雪城的关系是主人与用人的关系。1995年国家投资1.13亿元修建布达拉宫广场,居住在布达拉宫脚下的670户居民及1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搬迁。除去1950年以前西藏地方政府留下的印经院、印钞厂等19个历史场所之外,1950年以后建起来的建筑基本进行了拆迁。从布达拉宫脚下搬迁至雪新村。

雪城新貌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雪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内容和文化内涵,自治区花费巨资对雪城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并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雪城内近期对外开放的复原式陈列主要有:雪巴列空,即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雪监狱,旧西藏政府关押犯人及行刑场所;宝藏局雪造币厂;堪苏宅、龙夏宅为当时僧官、贵族的宅院;羌仓则辟为游客休息点,并展示青稞酒酿造的全过程等。如今的雪城成为认识旧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也是反映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