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
- 彭向前
- 1296字
- 2025-04-03 17:37:19
四 “书耳”部位出现的数字和干支的含义
原整理者为何不按照年代先后而偏要采用倒序的方式编排页码,这实际上是对原书的一种误解,与“书耳”部分出现的一组数字有关。
原书没有页码,但在部分页面上确实出现一组数字。这组数字共有十个,出现在右上角,在边栏之外,相当于“书耳”的地方,由小到大,断断续续,按升序排列。
“书耳”数字表

按:综观整部历书,标出数字的年代都具有特殊性,要么是子年或亥年,以表明十二地支循环起迄;要么是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之年;要么是戡乱改元之年。基于此,我们认为“五十五”“二十二”本身不误,意味着当年有重要事件发生,其中“五十五”有仁孝在位五十五年之义(详下)。
这组数字:“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八、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二、六十三、七十四”,在原整理者心目中显然具有书籍页码的含义,故此按照这个顺序对全书叶面重新做了编号,以面为单位,从1到178。此举殊为不当,不仅页码顺序与年代顺序相反,而且由于二者的起始部分各异,导致数字“一”出现在第32面。实际上,把这组数字理解为页码,是一种误解。
我们注意到“书耳”部位除标有汉文数字外,有时还有用西夏文加注的干支纪年。
“书耳”干支表

从“书耳”干支表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从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年)起,到夏桓宗天庆元年(1194年)止,每一个天干循环开始,即在“书耳”部位用西夏文注明年干支,依次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14]受此启发,我们可以考虑“书耳”数字表所列,是否也是对天干地支循环的一种反映呢?乍一看,其中的内容似乎杂乱无章,但如果排除部分年代,就可以显示出其规律性。以下是经过删减后的“书耳”数字简表:
“书耳”数字简表

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标有数字的年代要么是子年,要么是亥年,即该组数字是用来表明十二地支循环起迄的。恰可以验证我们上文受“书耳”干支表启发而所做的猜测。那么如何解释“书耳”数字表中那几个与子年或亥年无关的年头呢?熟悉西夏历史的人,不难发现,这几年在西夏历史上都有重大事件发生:
(五十五)夏崇宗大德五年己未(1139年)。该年夏崇宗乾顺卒,子仁孝即位,是为仁宗。
(二十四)夏仁宗乾祐元年庚寅(1170年)。该年五月,仁孝被迫分国之西南路及灵州、罗庞岭与得敬自为国,国号楚。并遣使赴金,为得敬求封册,金主不许。八月,得敬求封不得,将为变。仁孝恃金为助,以计讨杀得敬,尽诛其族党。并改元乾祐。
(二十二)夏仁宗乾祐三年壬辰(1172年)。不详。
(一)夏仁宗乾祐二十四年癸丑(1193年)。该年夏仁宗仁孝去世,其子夏桓宗纯祐继位。
上举看似有些“例外”的年代,其特殊性在于都与发生在夏仁宗头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唯乾祐三年(1172年)之事,待考。[15]至于这组数字为何要把仁孝去世之年作为开头,并倒着往上推,尚不可索解。但有一点可以考定,这组数字并不具备页码的含义。整理者不能拘泥于“书耳”部位出现的数字,而应该按年代顺序为全书编排页码,这才符合常识性。
总之,通观全书,结合西夏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明白“书耳”部位出现的数字和干支的含义,有两层:一表明天干或地支的循环,二为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这样设计,应该是出于查阅、推算方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