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西夏历日文献中的男女九宫

男女九宫与“吕才合婚法”有关。合婚之说起源于唐代。随着西方异族大量进入中原,他们中向唐王室及大臣们求婚的人很多,于是唐太宗命吕才编造“合婚法”,意在减少与他们的通婚,故又称为“减蛮经”。

Инв.No.8085历日文献在右部表头第二行有时标有男女九宫,此类年历共计25年,包括:夏崇宗元德二年(1120年)至夏崇宗元德三年(1121年),夏崇宗元德六年(1124年)至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年),夏桓宗天庆十三年(1206年)至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

男女九宫和年九宫都是从九宫衍化而来的。[29]马王堆帛书表明,九宫最晚产生于汉代。九宫共有九幅图,其中五宫图形为基本图形,布局为“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五宫图形

换成八卦表示,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此法见《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称为“九宫法”:“坎一宫、坤二宫、震三宫、巽四宫、中五宫、乾六宫、兑七宫、艮八宫、离九宫。”[30]

唐代又开始用颜色代替数字,即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

“五居中央”的五宫图形为基本图形,下面将每格的数字依次加一,即可得其余八宫图形。

一宫图形

二宫图形

三宫图形

四宫图形

六宫图形

七宫图形

八宫图形

九宫图形

九宫图形在历书中是如何使用的呢?先看所谓“三元甲子年”。三元甲子规定,以隋仁寿四年(604年)甲子配一宫,次年(605年)起,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的次序配入九宫,反复无穷。因9与60的最小公倍数是180,合三个甲子,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

隋仁寿四年甲子岁(604年)为上元之始,664年为中元之始,724年为下元之始,784年又为上元之始,以此循环不绝。见“三元甲子首年表”:

三元甲子首年表

历书中年九宫的起算点,以隋仁寿四年上元甲子(604年)为坎一,之后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的次序倒转,依次下排。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在历史年表上添注该年的九宫(仅为该年的中宫数字)。年九宫同纪年地支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这在残历定年中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见“年九宫与纪年地支对应关系”表:

年九宫与纪年地支对应关系

中国古代男女命宫的推算方法,并不一致。我们先来看清《钦定协纪辨方书》引《三元经》中的记载:

九宫建宅,男命上元甲子起坎一,中元甲子起巽四,下元甲子起兑七,逆行九宫。女命上元甲子起中五,中元甲子起坤二,下元甲子起艮八,顺行九宫。[31]

如表:

《三元经》三元甲子男女命宫起点

但是,Инв.No.8085历日文献所记男女九宫的推算方法与之有所不同。(1)上元甲子男女九宫起点。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年)为上元甲子起点,该年男起七宫,女起五宫。(2)下元甲子男女九宫起点。夏崇宗元德七年(1125年)属下元年,该年男起八宫,女起四宫。从此往上推,可得1084年下元甲子为男起四宫,女起八宫。(3)中元甲子男女九宫起点。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属中元年,该年男起七宫,女起五宫。从此往上推,可得1204年中元甲子为男起一宫,女起二宫。

Инв.No.8085历日文献三元甲子男女命宫起点

可见,与《三元经》相比较,女宫推算方法相同,男宫则整个提前一个甲子。无独有偶,邓文宽先生在敦煌历日文献中发现,男女九宫的推算方法也是如此,[32]转引如下:

(1)P.6《唐乾符四年丁酉岁(877年)具注历日》中的《六十甲子宫宿法》记载:唐兴元元年(784年)为上元甲子,男起七宫,女起五宫;会昌四年(844年)为中元甲子,男起一宫,女起二宫;再往下排,唐天复四年(904年)下元甲子为男起四宫,女起八宫。

(2)S.612《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应天具注历日》之《六十相属宫宿法》云:“一岁戊寅土,太平兴国三年,男二宫,女一宫。”

(3)S.1473《宋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岁(982年)具注历日》序云:“今年生男起七宫,女起五宫。”

(4)P.3403《宋雍熙三年丙戌岁(986年)具注历日》序云:“今年生男起三宫,女起九宫”。

若以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男起二宫”为起点,逆行九宫,则太平兴国七年适得“男起七宫”,雍熙三年适得“男起三宫”;若以太平兴国三年“女起一宫”为起点,顺行九宫,则太平兴国七年适得“女起五宮”,雍熙三年适得“女起九宫”。再以太平兴国三年“男二宫,女一宫”反推回去,则乾德二年(964年)上元甲子为男七宫,女五宫;再往上推,可得唐天复四年(904年)下元甲子男四宫,女八宫;唐会昌四年(844年)中元甲子为男一宫,女二宫。总之,敦煌出土的唐、宋历日文献表明,其男女九宫的排列方法与西夏历日文献完全一致,二者女宫推算方法皆与《三元经》相同,男宫皆比《三元经》所载提前一个甲子。

敦煌、西夏男宫提前一个甲子示意表

我们可以模仿《三元经》中的记载,把敦煌、西夏男女命宫的推算方法用文字表述为:

九宫建宅,男命上元甲子起兑七,中元甲子起坎一,下元甲子起巽四,逆行九宫。女命上元甲子起中五,中元甲子起坤二,下元甲子起艮八,顺行九宫。

出土历日文献与《三元经》在男女九宫排列方法上的差异,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有待研究。

由上面的叙述可知,男九宫与年九宫在算法上都是“逆行九宫”。虽然敦煌、西夏男宫提前了一个甲子,但不改变男九宫同纪年地支之间固定的对应关系。男九宫同纪年地支之间对应关系相当于年九宫同纪年地支之间对应关系。

男九宫同纪年地支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男女九宫的记载对确定年干支有一定的帮助。如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年历,干支纪年缺,幸有西夏文二十八宿直年,写作“桓(昴)”。本书二十八宿直年始于夏桓宗天庆七年庚申(1200年),直宿为虚,而本年历直宿为昴,由虚到昴跨8年,恰为1207年丁卯。演禽术“二元甲子起奎”,丁卯年恰为昴宿直年,可以互证。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男女九宫的记载进一步对之加以验证。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男起七宫,也就是说当年的年九宫也为七宫。据“年九宫同纪年地支对应关系”表,年九宫为一、四、七者,对应年地支必不出子、卯、午、酉。利用二十八宿直年的记载求得本年为丁卯年,有“卯”字,与之相符。

关于残历定年的方法,邓文宽、席泽宗先生作过专门总结,方法有七:(1)有明确纪年,一望即知;(2)由年九宫决定年干支;(3)由月九宫求年地支;(4)由月天干求年天干;(5)朔闰对比;(6)星期对比;(7)利用年神方位定年干支。[33]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有一些新的方法不断被总结出来,如利用“建除十二客”可知残历所在月份,利用二十四节气对残历定年加以验证,利用行星位置注历对古代历日文献进行定年。此外,还应包括利用男九宫的算法与年九宫相一致,把男女九宫用来验证残历定年。实际上,在对残历进行定年的过程中,单独依靠某种方法难以奏效,往往需要对若干个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总之,Инв.No.8085历日文献所记男女九宫的推算方法,与敦煌历日文献相同,与清《钦定协纪辨方书》引《三元经》中的记载不大一致,女宫推算方法相同,男宫则整个提前了一个甲子。本书利用男九宫与年九宫一样同纪年地支有相同的对应关系这一原则,把男女九宫用来验证残历定年,是对残历定年方法的又一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