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影视:打造多屏时代的影视生态圈
- 尤解平
- 3010字
- 2020-06-25 15:40:49
屏幕争夺战: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影视制作模式
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两个趋势:其一电影发展越来越快,票房节节攀升,BAT等互联网领军企业纷纷涉足影视领域加紧布局;其二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维化,演员、作家等“外行人”转行拍起电影,微电影更是异军突起,夺人眼球。
另一边,电视也面临着与电影类似的局面:一方面不少电视剧和综艺作品收视率实现新高;另一方面由于同样的作品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同样可以观看,所以电视作为媒介之一似乎已经开始受到冷落。
其实,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所面对的局面背后反映的都是同样的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影视进入了多屏时代,传统的影视制作模式已经被颠覆。
移动终端普及,影视进入多屏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家庭当中;由于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因此一堆人挤在一个房间里面看电视成为了当时常见的一个画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添置了电视机,一家人为了不同的电视节目而争抢频道也并不少见;而到今天,“除夕夜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这样的画面已经越来越少了,不仅更多的家庭有了两台甚至更多台电视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登移动终端设备更是把大家的眼球从电视机前吸引了过来。

图:用户的“跨屏”消费行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影视业的生态正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上如上文所提到的家庭娱乐休闲方式的改变,而更体现在影视发展模式方面。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球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5亿部,而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则已经是平板电脑的两倍,超过了10亿部;预计2015年全球智能电视的出货量将超过1.5亿台。这些数据都表明: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带动下,互联网应用产品的规模将越来越庞大,这不可避免地就会引起一场影视屏幕的争夺战。
多屏时代,网络剧成争夺战首选
由于影视节目依据收视率获得相应的收益,而节目的质量和内容最被观众看重的。所以,在影视屏幕的争夺战中,其实争夺的主要焦点仍然是节目的品质。
以往,很多影视制作团队更倾向于选择需要更多投入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往往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产出。而在多屏时代,这样的影视制作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相反,更能吸引年轻用户群体、需要更少投入的网络剧成为了影视公司争夺的首要选择。
相比常规的影视作品,短平快的网络剧显然更适应互联网引导的生活状态,也更符合多屏时代的要求。它们往往语言诙谐、风格突出、播放时间短、投入成本低,而且还能够与观众互动,所以具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图:优酷土豆的自制网络剧
近几年,优酷、搜狐视频等视频网站和制片方为了争夺网络剧可谓“费尽心机”,而这些网络剧在上线后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
过去一提起“电影制作”,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几大老牌的电影制片厂。确实,这些电影制片厂曾拍摄了大量经典的影片,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有些早期的电影制片厂渐渐退出了市场,或者进行了转型。而与此同时,一批新型的影视制作机构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正是它们,又顺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观众的精神需求,制作出了一批有口皆碑的影片。比如:华谊兄弟推出的《非诚勿扰》、《天下无贼》、《手机》,以及中影集团推出的《让子弹飞》、《梅兰芳》、《建国大业》等等。
除了这些具有实力的电影制作机构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电影爱好者和网友也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加入到了影视制作的队伍中。比如:曾经在2005年制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胡戈,本身是一个电子音乐作者。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微电影概念的诞生,自己制作影视短片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短片不仅在剧情编排、音乐处理、场景布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而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在专业的电影制作队伍中,也有一些特别的“新人”加入。比如:从演员转型为导演的杨采妮、赵薇、徐静蕾等,以及从“圈外人”转行为导演的韩寒、郭敬明等。
多屏时代,改变影视出品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影视作品的制作和发行方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过去,因为影视作品最主要的播出渠道是电视台,所以影视制作公司只有通过与电视台合作才能够获得机会。而现在,人们在视频网站上也能够看到海量的影视节目。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视频网站相比电视机更加受到青睐,而这也就提升了影视作品的需求量,使得影视制作公司具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移动互联网开启的屏幕争夺战,不仅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要求。观众在面对更多选择的时候,只有内容过硬的影视节目才能够获得收益。
多屏幕时代,电影企业的发展道路
越来越多的“外行人”投身到电影制作行业,在丰富了电影的品类,给观众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业界一些专业人士倍感困惑。
一方面是做了二三十年电影的电影人,秉承电影制作的技术制作出的电影票房十分惨淡;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学过电影或初出茅庐的新人凭借个人的号召力或综艺节目的基础,制作出的电影票房节节攀高。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得多屏幕的潮流无法逆转。除了电影院,观众也可以用手机、电脑以及电视看电影,而所选择的电影既可以是传统的电影,也可以是《爸爸去哪儿》等由综艺节目走上大银幕的电影。
对电影企业,尤其是传统的电影企业,在多屏时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市场的冲击,而应对的策略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反思自身,适应新形势。越来越多的“演而优则导”以及“写而优则导”实际上都是顺应了市场的需要。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分析其中的原因,努力适应新形势。
2)改变单一的电影制作模式,实现全方位发展。市场经济时代,电影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电影企业需要把握网络、电视等全方位的发展空间,遵循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为观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3)与时俱进进行融资。为了尽早抓住多屏幕时代的机遇,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推出了瞄准电影产业的“娱乐宝”,旨在让更多有电影创作意愿的个人和团队能够不需要通过银行和投资机构为电影进行融资。
屏幕的争夺,实质是内容的比拼
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屏幕之间的争夺已经不可避免。而且随着相关技术的演变和观众需求的更加多样化,屏幕之间的争夺会愈来愈激烈,从电视机、电影银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过渡到各种超级电视和电视盒子等新产品,未来影视业的竞争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过,影视作品的核心是内容,屏幕的争夺实质是内容的比拼。未来适应技术的提升所造成的市场的变化,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编剧的实力,抓住观众的眼球。与以往不同,互联网时代对影视作品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而这就给编剧提出了新的课题。
2)了解观众的需求,增强与观众的互动。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者,而很多成功的影视作品,也是融入了观众喜爱的故事和创意。
3)不排斥广告,创新盈利模式。过去,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非常讨厌其中的广告,为此,有些影视创作公司便采取了植入广告或不放广告的形式,但这两者的效果都不好。实际上,如果采用合理的方式,观众不仅不排斥广告,而且还会喜欢广告。比如:在网络剧《万万没想到》和《报告老板》当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广告,这些广告做得既有创意又有新意,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