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正文(1)
-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的三段情缘
- 萧超然
- 1627字
- 2019-03-18 15:16:13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毛泽东毛主席与北京大学的不解情缘。
可以说,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有着三段情缘。其实,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中国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之间,在20世纪五十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令人神往而又十分有趣的历史文化联系。从青年时期开始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到中年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再到进入老年直至去世,毛泽东与北大始终是情缘未了,联系难断。毛泽东早年求索,因北大而窥学术之堂奥,升华超越。他盛赞过五四时期的北大,说北大蔡元培、陈独秀等“首倡革新”,“革新之说……潮流侵卷,自西向东;国立北京大学的学者首欢迎之”。尔后,他和北大师生、许多知名学者、教授长年保持着深厚的公情私谊;但到晚年,当他的权力达到巅峰时,他又诅咒过北大,说北大是个“反动堡垒”,并采取非同寻常的措施,干预北大校内生活,使北大几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其中的爱憎故事,令人痴迷,发人猛省,也教人震颤。它是毛泽东本人历史的一部分,是北大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部分,是值得研究者发隐抉微,史笔一书的。
在五十多年流逝的岁月中,毛泽东与北大的联系,时间比较集中的有三回,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回是五四运动前后,其时毛泽东还是个青年;第二回是北平刚解放不久的建国之初,毛泽东正值壮年;第三回是“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已进入老年。三回联系的情况不同,产生的影响和评价也不一样。下面记述的就是这三回联系的历史片断。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发生联系有两次。第一次在1918年秋至1919年春。这次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是正式在编职工,约半年,任职是图书馆助理员。第二次在1919年冬至1920年夏。这次他尽管不是北大职工,但许多活动是在北大进行的,同北大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两次时间紧相连接,是毛泽东最早与北大发生联系,且是最直接的联系。当时人们对这种联系是不会给予注意的。原因是:毛泽东是个青年,又是小人物。一个青年小人物,即便和一个著名学府来往,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几十年之后,经过历史造化的一番点缀,回过头来看足迹,就会觉得此中不乏意味:一个是后来变成了历史伟人的平凡青年,一个是当时著名高等学府,两者相会于中国近代革命转轨、文化思潮大变动的五四时期。其时、其地、其人,说巧合,又非无缘之合;是偶然,却寓有某种必然。地灵生人杰,时势造英雄。毛泽东后来走上伟人之路,同他早年于五四时期在北大所受的洗礼,不无关系。
接下来,我们说说青年毛泽东的北大之行吧。可以说,当年年轻的毛主席在北大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现在回头看来,是一个历史性跨越。我们说,青年时期一般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面向社会,开始谋划一生事业发展的时期。在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他后来开始走上革命征程,最后成为革命伟人,是同他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的这段学习经历不可分的。
1918年,毛泽东25岁。这年8月19日,他和同乡好友罗章龙等一行25人,第一次走出湖南,来到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当时的北京大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名牌学府,又正值蔡元培出任校长,对校务进行大力整顿和革新的时期。许多青年都慕北大之名而以做一名北大学生为荣。毛泽东来到北京时,正是高考时节,同行的罗章龙就报考了北大预科,后来成为经济系的学生。这时,毛泽东原在湖南一师求学的老师、后来成为毛的岳父的杨昌济先生,正执教北大,任伦理学教授。杨曾面告6月先期到京的蔡和森,要蔡立即写信转告毛泽东,希望他来北京“入北京大学”,以奠定“可大可久之基”。蔡和森照着办了,于6、7月间接连给毛泽东去信,促其北上,并转达了杨昌济的期望。照理说,毛泽东有报考北大的很好机会和条件,他理应争取做一名北大学生。做一名北大本科生,取得正式学籍,与在北大旁听,还是很不一样的。但令人奇怪的是,毛泽东并未照着他老师的话去办,他没有报考北大,而是通过杨昌济的介绍,结识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征得校长蔡元培的同意后,在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