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怎样报赢高考

正如1.1节所言,志愿填报无疑是赢得高考之战的关键一步。那么,如何科学地选择专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考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成就好人生。因此,各大学、各专业近年的就业状况应成为志愿填报科学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但选择志愿是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是否能将大学排名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呢?

在此我们将为您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的“职业与专业”思路及其查询方法。

1.2.1 选大学,不要迷信大学综合排名

高中新生入学时,很多学校都会摆出“高考荣誉榜”,张贴本年考取名校的学生名单,让众多学生和家长在荣誉榜前流连忘返,羡慕不已,从此种下了“名校情结”的种子。

而每年高考前后,网上的“大学排名热”也都会急剧升温,“最新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及“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等名目繁多的排行榜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排名,认定“名校”和“名牌专业”的。

考上名校,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而且能让很多家长和孩子感觉到考了名校肯定就不用愁就业了。

但事实真的如人们所想吗?考上了名校、选择了热门专业,今后真的就不用愁就业了吗?

“当时流行着一个词儿,叫‘饭碗问题’,还流行着一句话,是‘毕业即失业’。除了极少数高官显宦、富商大贾的子女以外,谁都会碰到这个性命交关的问题。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为此伤脑筋。我面临着承担家庭主要经济负担的重任。但是,我吹拍乏术,奔走无门。”

1934年,季羡林毕业于清华大学。此时,他的叔叔失业,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着落;此外,当时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尤其文科;季羡林也想出国留学,但以他的家境,希望甚微。无路可走,担心自己“毕业即失业”的季羡林,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总而言之,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苦,无地自容。”

名校一直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殿堂,也是每个高考生心中最瑰丽的梦想,人人都认定:进了名校,就能捧定“金饭碗”。许多人以各省市高考状元的身份风光入校,毕业后进入党政机关及大公司等。就名校学子本身而言,他们也都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毕业后脚下会很自然地有一条金光大道。但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他们中的一部分落魄到连普通高校毕业生都不如的地步。

如果细心总结便会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点:毕业于名校,找工作的过程很不顺利,一再降格以求,还是屡遭失败,最终不得不选择那些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就可以从事的职业谋生。

这一系列的事实表明:不考虑就业市场,不将选大学和专业放在职业规划中来做决策,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也“不买账”,“名校就业梦”最终还是行不通。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名校的确有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优势,但是对多数大学生而言,考大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事业发展的空间,能够不断地提高个人能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及抱负。可是,当就业成为最大的难题时,名校毕业生和普通毕业生都有可能处于无业可就的困境之中。麦可思调查显示,科研实力强的名校在本科就业率方面并不一定占优势,如果不是为了考研、出国或做学术研究,名校培养的人才未必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

面对大学四年或者三年的时光,三五万到十几万元的投资……填报高考志愿将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大选择,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提下,尤为如此。上大学不等于有好工作,甚至所谓的名牌大学也不再是顺利就业的保障!

1.2.2 根据职业规划选专业

看到这样的标题,读者可能多少会感到有些新奇和陌生,或者表现出不以为然。

职业规划从高中开始?这么早,是不是太超前了?

的确,职业规划在高中阶段的家长和孩子们心中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忽略职业规划的专业选择,结果又将如何呢?

很多高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仔细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盲目地挑学校、选专业,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本专业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不喜欢将要从事的职业,于是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据麦可思2018年最新调查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8%、65%。也就是说分别有32%的本科生与35%的高职高专生毕业时被迫选择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甚至,还有不少人因长期缺少对自身职业兴趣的了解,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盲目就业、盲目跳槽,走了很多弯路,也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

其实,高考生和家长并非拒绝职业规划,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而这正是填报志愿时的一个致命误区: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难道真的要等到毕业后就业难题摆在面前时才恍然大悟:找份好工作、谋求好发展,并不是大学毕业前才开始考虑就能顺利实现的事情。暂且不论那时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改变,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也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也许还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入校后转专业,或者通过专升本、考研来改变专业方向。

的确,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都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选学第二专业或者转专业的途径。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考生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专业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1)高校有关实验班面向新生进行选拔;(2)按大类招生的院系,在大二或大三时进行选择专业方向;(3)新生完成1~2年的学业后,允许一次或两次转专业。考生在填报专业时,提前了解所报学校的情况还是会有助于自己选择专业的。

虽然高校出台的新政策可以起到为高考填报专业“纠错”的功能,但是还应该考虑到,转专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存在着种种限制。

首先是院系限制。转系要得到双方院系的许可,一般转入的院系还会组织测试,不是所有院系都接受转系申请。通常情况下在本系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要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比较热门的院系,如经管、计算机等,对转入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名额也有限。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否则,想转到这些热门院系,几乎不可能。

其次是名额限制。各高校规定的转系名额,一般只占全年级总人数的10%~20%,有的更低。与其入校后“曲线救业”去转专业,不如在填报志愿时就选择一个理想的专业。

最后是成绩限制。不同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要求不一样。比如许多高校要求排名在前10%之内,且名额不得顺延。

那么,考研和专升本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麦可思2018年最新完成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了选择读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的最主要动机。如图1-1与图1-2所示,约半数的人并不是出于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而选择读研或者专升本的。

图1-1 2017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原因分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图1-2 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专升本的原因分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当初错选大学和专业的学生,以专升本、考研来“曲线就业”的美梦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呢?

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中国大学扩招是1999年开始的,四年后的2003年研究生开始扩招,2006年硕士毕业生也开始面临就业困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被读研推迟了三年而已。

因此,切勿把宝押在“转专业”“专升本”和“考研”上,这绝不能成为消极选择、轻率决策的理由,而“职业规划为时过早”也绝不能成为填报高考志愿时想回避或推迟选择的借口。

要想尽量避免错选专业与后悔当初的选择出现,必须从上大学以前就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观念。要想赢在就业,就得主动选好专业,放弃或推迟今天的选择,后果会是就业的被动、发展的被动,甚至人生的被动。

从高中开始做职业规划并不超前,并且是不能再晚的关键时机!而根据职业目标、结合就业前景来选择专业就是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从选职业规划到选专业”,从高中就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再根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并通过比较设有此专业的不同大学的就业情况,来选择就业前景较好的大学,然后在大学里根据职业目标的要求积累知识和能力、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以及进行实习锻炼等。

到毕业时,你会发现,就业的主动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1.2.3 基于就业信息确定就业目标

如果高考生和家长已经认可并明确了职业规划要从高中做起,特别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从职业规划出发,那么,新的问题可能又产生了:究竟该从何入手确定职业目标呢?

很多孩子都写过《我的理想》或者《长大了,我要当……》等类似题材的作文,然而,真的可以仅凭孩子对未来的模糊愿望或是家长的期望来确定诸如警察、科学家、医生、律师及画家等这样的职业目标吗?

古有孟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择邻而居,现在的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也同样考虑着“地利”这个因素。这种地利当然不单指“地理上的便利”,还有很多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考虑。

除了考虑“地利”因素,兴趣也是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爱打网络游戏的孩子就由此立志成为计算机程序师,贪吃的孩子就可以梦想成为美食家吗?又或者,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来确定职业目标,也许能发挥长项,占据职业生涯发展优势?

当实在摸不着门道的时候,干脆完全依赖于做职业测评,根据职业测评结果做出选择总会相对简单一些吧?

然而遗憾的是,上述这些想法都不够全面。

职业测评,不可依赖

职业测评通过对测评者进行全面测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从而更加合理、准确、科学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自己的职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普遍应用于中国人才选拔和招聘方面。在中国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和个人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职业测评逐渐走进中国市场,并为大家所认可。近几年来,很多大学都推出了“大学生职业测评”服务系统,通过设定的题目,检验大学生的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及职业能力等,以此来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但你不能对一纸试卷有过多的期望。职业测评仅根据被测试者自身的特点和主观愿望来进行判断,无法让被测试者实际考察到真实职业的客观环境,更没有考虑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程度,如果仅依赖职业测评就盲目得出结论,对职业、大学和专业做出草率的选择,这种“随意”的后果只会造成自己学不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为社会所用。

因此,做职业测评、考察职业环境必须和就业信息配套进行。

理想定职业

或许大家会机械地认为,理想是否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初选择的大学和专业:如果理想是当一名中学教师,那么,选大学时要选择师范院校,并且应根据未来想教的科目来选择专业,经过在大学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毕业时可以应聘教师岗位。

这种以理想定职业的做法,如果能够顺利实现,的确会让人在工作过程中收获颇多,并且容易产生职业成就感和人生满足感。

但现实地讲,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不匹配,以至于毕业时找不到就业机会,连起码的就业都实现不了,那么,再远大的理想也只能是空谈。

经常会听见周围的人说:“其实我原来的理想是做……”理想能否实现,与职业规划、就业市场和个人期望值等多种因素相关。

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时,个人理想可以作为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是,不可完全以理想来定职业。

爱好定职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可以让人专注于所从事的事情,并且容易有所成就,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重视兴趣的因素。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孩子也许会说:“平时我喜欢做……所以我选这个专业。”

然而,兴趣爱好不能等同于职业兴趣,同样,消费兴趣也不等于生产兴趣。并且,兴趣具有易变性,偶尔做一下喜欢的事情会觉得很有趣,但天天做、年年做也许就会感到厌烦。特别是在青春期,有时候孩子的兴趣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感觉,很快就会改变。但是职业却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不可能根据一时的兴趣把工作经常换来换去。因此,职业规划不可以随着兴趣爱好而定。

特长定职业

的确,长项可以使孩子比别人更胜一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的特长却可能“无用武之地”。

小葛高中时,就拿到了全国钢琴考级十级证书,在学习钢琴期间还学习了声乐技巧,并拿过国家级歌唱比赛二等奖。高考时,她以超过录取分数线50分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一家企业担任法务工作。

“钢琴和声乐,没办法帮我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歌舞团或者乐队肯定进不去。到酒吧演出,也不是长久之计。找工作,由于特长和专业相差太远,也无法为自己加分。现在这两个特长,不过是平时用来自娱自乐罢了。”小葛说。

小葛并不是个例,实际上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当中,很多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的。在制作简历的时候,每个大学生都不忘记在自己的“特长”栏里尽量多写几项。但是,很多人都会忽视一点,长项哪怕再优秀,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也只能是怀才不遇。

因此,在做职业规划时,“特长”并不是“撒手锏”,职业规划也不可以凭“特长”来确定。

经过上面的分析,读者可能更加迷惑了:到底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怎样选择适合的专业和大学呢?

从就业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选择专业是会影响到将来择业且关系到人生发展的问题,高考生确实需要未雨绸缪、慎重为之。首先,只有在对职业环境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并结合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才能确定适当的职业目标;其次,根据职业需求选择专业;最后,再确定一所就业情况更好的大学。这样才有利于未来顺利就业,找到“好工作”。

相反,如果任性而为,仅凭着对理想、兴趣、爱好及特长等的主观感觉选择专业,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那么,就业难的结局将不可避免。

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立足于就业和职业规划来考虑专业和大学的选择,才是高考生和家长的英明之举。所学为所需,才是学生最好的职业规划。那么,有哪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好、薪资又高呢?常听说的“热门”专业是否就一定是就业热门呢?即使已经有了较明确的专业目标,也一定很想知道该专业将来会从事哪些职业,而这些职业的薪资和需求如何?又或者,更想比较相同专业在不同大学的就业前景孰优孰劣?

确实,在满足分数线的前提下,可供选择的大学和专业还是有很多的,而在这时,大学和专业的就业信息就是帮助高考生进行选择的关键参考资料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书基于权威、专业及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麦可思数据库所提供的第一手就业信息,能够帮助高考生解除困惑,信心百倍地做出正确决策,找到最适合的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方案,尽早地把握好职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