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元 Yuán

姓为中国第384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9.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069%。约21.3%分布于河南省,33.3%分布于山西、河北、天津、吉林、江西5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乐安郡、河南郡、太原郡。

元姓有敦本堂、河南堂、利贞堂、明肃堂等堂号。

明肃堂元氏,出隋兵部尚书、平昌郡公元岩(?—593)之后。他法令明肃,子孙以“明肃”为堂号。

元姓源出如下:

商纣王时太史元铣之后。明陈士元(1516—1597)《荒史》云:“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后纣宠妃妲己,后姜氏进谏贬死,并杀其二子,郊洪、元铣忿争,亦被杀。”

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元咺,因为他的祖先封在元邑的地方,后来就以元为氏。这个元邑在哪儿呢?就在今河北大名县东。这个地方,就在著名五鹿城的附近,春秋时属卫。战国时属魏,为魏公子元封邑。汉代在那儿建元城县,以后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元城县的建制。直到1945年,将山东朝城县的一部分地并入元城县,改称元朝县。到了1949年,又将原来山东朝城县的地划属山东莘县,原来元城县的地并入大名县。

战国时魏武侯之子公子元之后。其邑在今大名县东,即春秋卫国元邑。或说元邑在今山西高平,非。高平,春秋时属晋,为泫氏县,战国时改称长平,先后属韩、赵。到北魏时改元氏县。魏公子不可能封在那儿。还有人说公子元是赵国公子,大概因为大名距赵国都城邯郸比较近,以为它是赵国的地儿,那就错了。魏文侯七年(前439),魏文侯得到了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到了他的儿子魏武侯时,以邺为别都,将元邑作为儿子公子元的食邑。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以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就是因为这一带曾是战国时魏国地的缘故。

爰氏,或作元氏。《汉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高帝时厌次侯爰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作元顷(顷,可能是“類”字之误)。

唐有凤翔岐山(今属陕西)人元载(?—777),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随继父改姓景。武则天垂拱年间,得曹王李明妃元氏赏识,改其姓为元。唐肃宗、代宗时拜相。他在任相期间,恣意横行,权倾朝野。又与代宗密谋,谋杀宦官鱼朝恩(?—770)。大历十二年(777)以罪被杀。

南唐信州刺史危仔昌与杨渥战败,投奔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王嫌危姓不好,改为元氏;仔昌之子元德昭,后来做到吴越国的丞相。危仔昌的哥哥危全讽一支没有改姓,他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危楷的,在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了举人,在吏部做官,也改姓元,子孙世居江西南丰。

宋真宗虚构其祖先,名唤玄朗,尊为圣祖,诏“玄”字等20个字“不得斥犯”,玄姓因此改为铉姓。宋亡后,一部分人恢复了玄姓,一部分人仍然姓铉。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名叫玄烨,为了避讳,玄姓改成了元姓;不但玄姓需要避讳改姓,连铉姓也要改。天津静海一带元姓,就是由铉姓所改。到了民国时期,一部分人又恢复了玄姓或铉姓,直到现在,三姓并存。

有人说,北宋时玄氏家族,因玄姓与宋高祖之父赵弘殷庙号“宣宗圣祖皇帝”的“宣”字音近,而改为元姓,这一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连宣姓都没有改姓,何言玄姓避“宣”字讳改姓?

元姓有一部分为原姓所改。例如山西太原、古交、吕梁、襄汾、阳泉、晋中、乡宁、中阳、阳城、芮城,内蒙古乌兰浩特、乌海,辽宁沈阳、大连,黑龙江哈尔滨、饶河,江苏南京、无锡、太仓、扬州,浙江杭州、奉化,福建宁德、建宁、浦城,山东济南、沂南、苍山、蒙阴、肥城、济宁、莒县、诸城、沂源、平阴、泰安、烟台、龙口,河南郑州、新乡(市)、濮阳(市)、宝丰、浚县、栾川、南阳、商丘、太康、原阳,湖北武汉、天门,湖南长沙(市)、怀化、岳阳(县)、宁乡、绥宁,广东广州、从化、中山,四川渠县、青川,陕西西安、富平、蒲城、铜川,甘肃兰州、宁县、庆城,宁夏银川、吴忠、平罗,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唐山、辽宁沈阳,吉林长春、上海市、安徽铜陵(市)、广西南宁等地有元姓,其中很可能为原姓所改。

有人据明代杨慎(1488—1559)的《希姓录》以元氏或出楚大夫元钧之后。楚大夫元钧,当是无钩之误。无钩,即0氏始祖0章,楚庄王时令尹0敖(孙叔敖。前630—前593)的曾祖父。“无钩(無鉤)”。“無”,俗作“无”(这个字至迟在南北朝时就有了),与“元”字形近;“鉤”又与“鈞”字相似。所以“無鉤”错成了“元鈞”。

还有人说元氏或出春秋宋大夫华元之后,并没有根据。华元的儿子叫华阅,华阅有4个儿子,即华皋比、华合比、华牼、华亥,文献并没有记载华元的子孙中有人以元为氏。还有人说元氏或出晋魏武侯之子公子元之后,也是没影的事儿。

元姓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出于古代的元帅、元士(士大夫中的一等爵位)之后,这种说法无根据。

历史上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或改为元姓。最著名要算鲜卑族的拓跋氏了。拓跋氏是北魏帝室的姓氏。公元467年,北魏的国君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即位,时年4岁,由太皇太后冯氏当国。冯氏当国后,积极推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她的孙子拓跋宏自幼遍读经史百家,喜好汉族文物制度。太和十四年(490)亲政后,拓跋宏进一步推动改革。太和十七年(493)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为了笼络中原世家大族为其政权支柱,积极推动汉化。太和十九年(493),他下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帝室拓跋氏改为元姓。同时下诏规定凡迁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虽然西魏大统十五年(549),权臣宇文泰(507—556)下令凡鲜卑人改姓者一律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元姓并没有恢复拓跋氏。

北魏武泰元年(528),尔朱荣(493—530)之乱,任城王元澄(467—519)子孙避祸投匿是氏家,改姓是氏。西魏大统十五年(549),改姓是云氏。隋初,改元姓。

鲜卑纥骨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3)曾改胡姓。西魏大统十五年(549)恢复纥骨氏。武则天时右司员外纥骨绍,改元姓。

拓跋氏、是云氏、纥骨氏都是鲜卑族的姓氏。有的书上说,“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是云氏、纥骨氏为元氏”,这个说法不准确。只有拓跋氏在孝文帝时改元姓,是云氏和纥骨氏改元姓要晚得多,而且这两个姓的人更多的改成了是姓和胡姓。

除了鲜卑族有元姓外,宋代的巴人6姓(盘、冉、元、巴、李、田)中也有元姓。巴人,土家族的先民,笔者还没有发现土家族有人姓元姓。不过,过去土家族人常常不敢称土家族,自称汉族,也许今天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元姓,可能出于宋代巴人元姓之后哩!

现代蒙古族也有元姓,本姓扎赉尔氏。

朝鲜族也有元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世称原州元氏。其始祖叫元克猷,是高丽王朝的三韩功臣。

回族、纳西族、锡伯族也有元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