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孟 Mènɡ
孟姓为中国第73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38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9%。约40.1%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3省(其中山东省最多,约占16.4%),25.8%分布于辽宁、安徽、黑龙江、江苏4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平昌郡、武威郡。平昌郡,《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作昌平郡,疑有误。
孟姓有安定堂、承恩堂、承训堂、德礼堂、公恕堂、浩然堂、桓德堂、辑瑞堂、矜恕堂、进修堂、居业堂、聚合堂、克恭堂、克俭堂、克勤堂、乐余堂、明恕堂、平昌堂、平陵堂、其恕堂、迁禧堂、强恕堂、强学堂、清慎堂、仁寿堂、仁恕堂、仁义堂、忍耐堂、容恕堂、容新堂、容荫堂、三迁堂、三恕堂、三余堂、善恕堂、慎思堂、世德堂、世泽堂、树德堂、性善堂、宣义堂、学礼堂、学恕堂、亚圣堂、永昌堂、愿学堂、云雁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门下。他愿学于孔子,推崇孔子,继承孔子儒家学说,以“仁义”为其核心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法先主”“施仁政”的观点,被后人尊为亚圣。其后裔以“亚圣”“仁义”“性善”“学孔”“愿学”为家族堂号。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后人或以“三迁”为家族堂号。
《孟子·公孙丑》中有一段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后人或以“浩然”为家族堂号。
明洪武间,孟子55代孙孟子伦迁到了山东章丘旧军镇,以贩卖土布为业,到了清朝乾隆年间,11代孙孟兴智、孟兴泰兄弟发了大财,子孙昌盛,共有32个分支。为了炫耀门庭,立了26个堂号,包括三余堂、三恕堂、其恕堂、矜恕堂、明恕堂、学恕堂、公恕堂、善恕堂、仁恕堂、强恕堂、容恕堂、强学堂、容新堂、容荫堂、进修堂、承恩堂、承训堂、乐余堂、居业堂、克勤堂、克俭堂、克恭堂、慎思堂、忍耐堂、辑瑞堂、世泽堂。
孟姓怎么读,似乎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除了读Mènɡ外,还有其他的读法,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罢了。
在汉代《淮南子》的一书中提到一个叫孟卯的人,他就是《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魏世家》《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秦本纪》中提到的魏将芒卯。孟卯的“孟”应该读作Mánɡ。
江苏南通有一支孟姓读“喜”。据说清朝乾隆中这一支族人中有人中了举人,许多亲友去祝贺,考虑如何称呼。因为方言“孟”“梦”同音,如果一个人做事稀里糊涂,好像在“做梦”,这种人常常被人骂为“梦人”,或者“梦先生”。因此不便称为“孟先生”,有人想这家人有人中了举人,是一件大喜事,不如称其“喜公”吧。后来这一家干脆改了喜姓。有的族人仍然姓孟,但改念“喜”。不过,并非孟姓都读作“喜”,也有读作“梦”的,年轻人也不大注意怎么读,原来读“喜”的孟姓人,也习惯读“梦”了。
如皋是南通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那里的方言和南通方言不同,孟姓读作“浑”。不过也只限于当地世居的孟姓这样读而已。孟子,是不会读作“浑子”的。即使是读“浑”的孟姓人,也不排斥人们读“梦”,年轻人更是如此。
下面谈谈孟姓的来源。
孟氏为春秋鲁国公族,出鲁桓公(?—前694)次子庆父(?—前660)之后。庆父是鲁庄公的同父异母弟,这个人很坏。有一句成语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说的这个庆父。他的糗事就不提了。后世姓孟的人都不愿意谈到这位老祖宗,子孙中却出了一位被尊为“亚圣”的圣人,那就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前372?—前289)。庆父的子孙为什么姓孟氏呢?因为庆父是鲁桓公的庶子,在庶子中他最大(古人称为长庶)。古人谓长庶为“孟”,他的儿子是庶长孙,所以以“孟孙”为氏,或省称孟氏。例如他的儿子公孙敖(?—前613),后来改称孟孙敖。死后谥文子,称孟文子。到了孟文子的孙子这一辈,有一支又改为仲孙氏(二房子孙的意思)。古时往往一个人同时兼有二氏,公孙敖的孙子仲孙蔑(?—前554)以“仲孙”为氏,但不改孟氏,死后谥献子,称孟献子。过了数代之后,不管仍称孟孙氏或改称仲孙氏的,便单称孟氏了。孟轲就是庆父的第十三代孙。
孟轲的12世祖庆父生穆伯公孙敖(孟文子),公孙敖生孟孙穀(孟文伯?—前614),孟孙穀生仲孙蔑(孟献子)。仲孙蔑之子仲孙洩(孟孺子)生仲孙羯(孟孝伯),仲孙羯生仲孙貜(孟僖子),仲孙貜生仲孙何忌(孟懿子)。仲孙何忌之子孟武伯、孙孟武伯、曾孙孟敬子、玄孙孟縢伯,都没有留下名字。孟縢伯大概生活在春秋末,鲁国灭亡后沦为平民。孟縢伯的儿子孟激,就是孟轲的父亲。
孟子的子孙,从第56代孙起,按照下列字辈起名: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其中第61世“弘”字辈与65世“胤”字辈因避清乾隆帝弘历与雍正帝胤禛名讳,分别改换“宏”字与“衍”字。这个字辈与孔子子孙的字辈完全相同,但孔子的子孙从第55代孙起按这个字辈起名。因为孟子是孔子的晚辈,所以差了一辈。其实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前483—前402)学生的学生!
《元和姓纂》说“卫灵公兄公孟挚,其孙孟,亦为孟氏。”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的《姓氏急就篇》说:“卫侯之兄孟挚,亦为孟氏。”公子挚是卫襄公的庶长子,“孟”表示“庶长”,所以又叫孟挚。孟挚,字公孟,古人常字与名连称,所以又称公孟挚。公孟挚没有儿子,卫灵公将他的儿子公子
给他做儿子,后来以公孟为氏,称公孟
。公孟氏后来失传,很可能后来改了孟姓。
清代张澍在他的《姓氏寻源》和《姓韵》两本书中以颛顼臣孟翼、虞舜臣孟亏、夏启臣孟涂姓孟氏,不可信。因为周代以前的人名一般不带姓氏。张澍生活的年代,甲骨文还没有被发现;商代的一些青铜器虽然已经发现,但对其铭文还没有人作过深入的研究。因此,人们对周代以前的姓氏制度还缺乏认识,所以张澍有这样的说法并不奇怪。但是,如果现在还有人将他的话信以为真,那就错了。至于张澍以周成王时的孟歧、周穆王臣孟悆等姓孟氏,也没有根据。古人常以“孟(伯)、仲、叔、季”作为行第取名,所以很多人取名孟×(伯×)、仲×、叔×、季×。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一书说:“春秋时,以孟为字者甚多,今之孟氏,皆祖子舆(即孟轲),前代亦未之有也。”他以孟姓“皆祖子舆”,其说并不确切;但他说“春秋时,以孟为字者甚多”,却是事实。所以,一个人叫孟×,这个人未必就姓孟氏。张澍在姓氏研究上做过很大贡献,但对姓氏的来源多有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之说。他说赵氏之先孟增(即造父的祖父宅皋狼)之后“必有为氏者”,就是主观臆断的一个例子。
古代少数民族也有孟姓,例如:
《华阳国志》晋代南中夷人有孟、爨、量、朴、夕五大姓。南中夷,即巴郡蛮,是土家族之先民。今天土家族有孟姓,有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古代南中夷孟姓人的后。
《魏书》有孟表,济北蛇丘(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人,自云本属北地(今陕西大荔一带)人,号索里诸孟。很可能是羌人,即北地羌人。
唐南诏国有孟姓。赞普钟十四年(765)大理《南诏德化碑》碑阴题名有孟绰王。
金代女真族抹撚氏,汉姓曰孟。
唐兀人有孟姓:元至正中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散曲家孟昉,其先唐兀人。祖籍太原,后寓居北平(今河北完县东北)。子孙融入回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孟姓:蒙古族孟姓。本姓墨尔奇特氏、墨尔济吉特氏、莫勒图特氏、亦何君(伊何君、亦赫君)氏、孟给亚氏、莫格其惕氏、莫日各其德氏。彝族孟姓,一支居四川德昌,本姓俄母。回族孟姓,一支出元至正中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唐兀人孟昉之后。朝鲜族孟姓,其先中国人,孟子40代孙孟承训之后。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孟承训迁新罗,13代孙孟仪,官封新昌伯,奉为新昌孟氏始祖。子孙近代迁中国,为朝鲜族。满族孟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穆燕(穆颜)氏、孟佳(盟佳)氏、墨克勒氏、蒙果资氏、蒙鄂罗氏、莫哲勒氏、孟武思氏、墨尔迪勒(莫尔迪勒、墨勒迪勒、墨勒迪哷)氏、墨尔哲勒(墨勒哲勒、莫尔哲勒)氏、莫勒吉勒氏、孟克伊哷氏,八旗蒙古墨尔乞特氏、墨尔济乞特(墨尔济吉特)氏、岳罗沁氏,八旗汉军、“高丽旗人”孟氏,以及已融入满族之达斡尔族莫尔登氏,鄂伦春族玛拉依尔氏、玛拉库尔氏。傣族姓。一部分为闷姓所改(《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佤族孟姓,本姓闷。达斡尔族孟姓,本姓山大钦、朱路克、何乐克、莫尔登(墨尔迪音、莫力登)、宜卧其、舍倭尔、尼尔吉、阿尔哈昌、开塔拉等“莫昆”。鄂温克族汉姓。本姓莫尔登“哈拉”。裕固族孟姓,本属蒙戈勒(翁戈勒)户族。独龙族汉姓。本姓茂当。鄂伦春族孟姓,本姓玛拉依尔氏、玛哈依尔氏、玛涅依尔氏、莫尼西勒尔氏、篾儿各赤惕氏。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土家族、布朗族、撒拉族、锡伯族、羌族姓等民族也有孟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