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萧(肖) Xiāo

姓为中国第33常见姓。2010年统计,萧姓(含肖姓)人口约有73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6%。约46.5%分布于湖南、四川、江西、湖北4省(其中湖南省最多,约占全国萧姓人口的17.8%),28.1%分布于广东、河南、山东、贵州、重庆、福建、云南7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兰陵郡、广陵郡、河南郡。

萧姓有八叶堂、宝树堂、敕书堂、崇宝堂、崇本堂、楚和堂、从心堂、存仁堂、大本堂、道山堂、定汉堂、斗山祠、笃本堂、笃亲堂、惇叙堂、敦本堂、敦礼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仁堂、敦彝堂、芳远堂、广陵堂、汉卿堂、河南堂、宏远堂、画一堂、积厚堂、积庆堂、积善堂、集成堂、继述堂、俭让堂、经术堂、敬爱堂、聚顺堂、聚原堂、涓江祠、兰陵堂、麟阁堂、六合堂、隆荫堂、麦羹堂、昴宿堂、睦族堂、慕予堂、南陵堂、念初堂、培远堂、泉塘祠、三瑞堂、深坵祠、师俭堂、世德堂、书山堂、顺德堂、四美堂、四序堂、松荫堂、听松堂、同文堂、文会堂、文山堂、文选堂、羡美堂、相国堂、萧陵堂、心传堂、心德堂、修源堂、叙伦堂、衍庆堂、怡安堂、雍睦堂、永世堂、永思堂、友爱堂、有序堂、余庆堂、郁文堂、昭明堂、昭穆堂、正诒堂、制律堂、追来堂、追远堂、宗老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萧何助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到建立汉王朝,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皆由其所定。他一生以勤俭著称,临终告诫子孙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子孙因此以“相国”“定汉”“制律”“师俭”“俭让”为家族堂号。刘邦等攻克秦都咸阳后,项羽背约,将刘邦封于偏远的巴、蜀与汉中地区,致楚、汉矛盾激化。萧何说服刘邦暂与楚交和,以保存实力,为日后赢得楚汉战争胜利取得重要条件。萧何子孙或以“楚和”为家族堂号。

相传萧何为28宿之昴宿转世,故其子孙或以“昴宿”为家族堂号。

萧何死后,曹参继为相国,“萧规曹随”,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萧何后人或以“画一”为家族堂号。

萧何6世孙萧望之(?—前47),精通经术,曾传之于汉元帝。汉元帝曾赞其:“传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萧望之子孙因以“经术”为家族堂号。萧望之,汉宣帝时,画像于麒麟阁,为麒麟阁11功臣之一,故其后人或以“麟阁”为家族堂号。

经术堂萧氏,或出唐宰相萧瑀(575—648)之后。《新唐书》谓萧瑀“爱经术,善属文”,故其后人亦以“经术”为家族堂号。

南朝梁金紫光禄大夫萧琛(478—529)与梁武帝萧衍之父萧顺之亲善,顺之呼为“宗老。”梁武帝亦以“宗老”呼之。萧琛后人因以“宗老”为家族堂号。

相传梁武帝萧衍(464—549)之父病卒,萧衍每日痛苦不已,吐血以升计。三年服丧期,一天只吃两餐,每餐只吃一碗稀大麦羹。其后人以“麦羹”为家族堂号。

南朝宋梁昭明太子萧统(501—631),曾主持编撰《文选》,其后人以“昭明”“文选”为家族堂号。

萧氏自唐初萧瑀起,有8人在唐朝出任过丞相,世称“八叶宰相”,后人因以“八叶”为家族堂号。

宋仁宗称彭齐之文章、萧定基之政事、杨伾之廉谨为“江西三瑞”,萧定基(989—1042)后人因以“三瑞”为家族堂号。

湖南湘潭、湘乡、宁乡、长沙涓江祠萧氏,出元至正间湘潭萧与4子之后。其宗祠建于湘潭涓水与湘水汇合处,因取祠堂名为“涓江祠”。宁乡涓江祠萧氏,其后一支迁善化(今长沙)。善化萧氏,有一支以后又复迁宁乡泉塘,以“泉塘祠”为堂号。

明有萧有襄,发迹江西。正统五年(1440),南京荒歉,民不聊生。明英宗敕旨劝赈,有襄运米大赈7日,英宗御书“光耀远迩”嘉之,并令有襄之子萧清捧敕居湖广常德,其后人以“敕书”为家族堂号。

台湾彰化、桃源、云林、嘉义等地斗山祠萧氏,先祖萧细满,福建南靖县书洋乡内坑人。萧细满10世、11世、12世子孙先后入台,后建祠于彰化大武郡山(今清水岩观音山)麓之埤,取祠堂名曰“斗山祠”。

福建南靖书洋镇萧氏始迁祖萧奋,与斗山祠萧氏先祖萧细满为同祖父堂兄弟。萧奋居书洋外坑,其后人以“书山”为家族堂号。

现在许多人往往将萧姓写成肖姓。《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它列为正式姓氏。也不管姓萧的人自己愿意不愿意,户口登记的人都给他们改了姓。至今仍在使用繁体字的萧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华人,他们的姓氏也被改了肖。一些历史人物,诸如萧何成了“肖何”,梁武帝萧衍成了“肖衍”,辽国的萧太后成了“肖太后”。肖姓早已有之,它就是赵(趙)姓。例如,战国时赵国的相邦春平侯矛、韩国的郑令赵距戈、魏国的大梁司寇鼎等青铜器的铭文,赵姓就写作“肖”。在战国和秦、汉玺印中,“赵”姓也写作“肖”。汉代以后,赵姓不再写作肖,肖姓成了一个新的姓氏,读作“笑”。例如,在元代至正四年《重绘贤像记碑》碑阴题名中就出现了肖这个姓。明代宣德年间陕西褒城(今属勉县)还出过一个叫肖靖的解元。明成化年间有一个叫肖韶的人,做过河南濮州的州判。《中国家谱总目》就收录了辽宁铁岭,安徽泾县,福建泉州、晋江、南靖、永定,山东栖霞,湖南新化,重庆武隆等地肖氏家谱共有12种之多。今内蒙古乌海,安徽泾县,福建泉州、晋江、南靖、永定,山东栖霞,湖北黄冈,湖南新华,重庆丰都、武隆,陕西勉县等地也有“肖(Xiào)”这个姓。北京市,辽宁沈阳、北镇,河南开封等地满族的“肖”姓,据说也读作Xiào。据说朝鲜族也有“肖”姓。既然“肖”也是一个姓,而“萧”姓写成了“肖”,岂不是乱了套。“蕭”字简化为“萧”,笔画已经很少了,写成“肖”不过减少了区区4画,却不知增加了多少麻烦。建议“肖(Xiāo)”姓的写法应该废止。

相传金天氏帝少昊之子娶帝颛顼女女修生大业(皋陶)。大业娶少典氏女女华生伯益(大费)。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嬴姓。伯益娶舜女,生大廉。大廉曾孙孟亏作土于萧,姓萧氏。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清代张澍的《姓氏寻源》,其实并无根据。《世本》《姓苑》《元和姓纂》《广韵》《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等都不持这种说法。

下列说法比较可信:

萧氏,子姓,以国为氏。商代有萧国,在今安徽萧县境,后灭于周。周灭萧,周成王以所俘萧氏等六族赐给了鲁国。

萧氏,子姓。周灭萧,为宋邑,宋大夫以邑为氏。春秋齐顷公母萧同叔子,即出该族。周宣王时柱下史史籀,姓萧,很可能就出这一支萧氏。

萧氏,子姓,以国为氏。春秋宋戴公子衎,字乐父(Lèfǔ),其孙乐须以乐为氏。乐须的6世孙乐大心因平南宫万有功封于萧,为宋国的附庸国,乐大心的一族就以萧为氏。这个萧国的地就是商萧国的地。公元前597年,为楚国灭亡。

公元1138年,卫州(今河南卫辉)人萧抱珍创天一道,其信徒并改萧姓。如二祖萧道熙,本姓韩;三祖萧道冲,本姓王;五祖萧居寿、六祖萧全皊,本姓李;七祖萧天皊,本姓蔡。

台湾澎湖县马公镇萧姓,其先本姓王。先祖王庚,因母族乏后,因改王萧双姓。日本占领台湾时代,因法规所限,乃去王改姓萧氏。

现代作家、原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萧军(1907—1988),辽宁锦州人,原名刘鸿霖,后以笔名萧军行。其子女都以萧为姓。

历史上契丹族和奚族也有萧姓:

契丹族萧姓,出自唐代的孙部落。孙部落,即《辽史》之审密部。五代时,述律、拔里、乙室己等部落组成审密部落集团,以述律氏为集团共姓。辽将小汉(?—949),本姓述律氏。他的妹妹是辽太宗耶律德光(902—847)妃子。小汉后随辽太宗入汴(今河南开封),任宣武军节度使,大臣李崧为他改姓名为萧翰。其后辽太祖改后族拔里氏、乙室己氏,太宗改述律氏为萧氏。辽代的后妃大多出萧氏,称为后族。最著名就是萧景宗皇后萧绰(953—1009),其子辽圣宗即为后尊为萧太后。还有一位辽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1040—1075),是一位诗人。能自制歌曲,尤擅琵琶。萧氏大臣则有辽太祖相萧敌鲁(?—918)、萧阿古只、萧霞的,辽穆宗相萧塔剌葛(?—951)、萧海瓈(918—967),辽穆宗、景宗宰相萧幹(?—986),辽景宗相萧思温(?—970),辽圣宗相萧继先(953—1010)、萧排押(?—1023)、萧孝穆(?—1043)、萧高八、萧朴(986—1035),辽圣宗、兴宗相萧孝忠(?—1043)、萧浞卜(?—1031),辽兴宗相萧孝先(?—1037)、萧惠(983—1056)、萧革(?—1063)、萧塔烈、萧贴不,辽兴宗、道宗相萧孝友(991—1063)、萧塔烈葛、萧贴不、萧虚烈,辽道宗相萧涂孛特、萧唐古、萧德、萧阿剌、萧图古辞、萧九哥、萧术者、萧兀古匿、萧惟信、萧余里也、萧兀纳(1049—1118)、萧何葛、萧袍里,天祚帝相萧律淳(1063—1122)、萧乙薛等,大将有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1004)、辽西京留守萧滴冽(?—1050)、辽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1122)、西辽兵马都元帅萧斡里剌等。辽为金灭亡后,契丹萧氏沦为金的臣民,后来融入女真族。原来姓述律氏的,改姓石抹氏。清代为八旗满洲舒穆噜氏,近代改萧、徐、舒、米、宿、郑、万等姓;一部分融入赫哲族,称为舒穆鲁氏。其中一部分后来又融入满族,近代改为舒姓。蒙古人灭金后,一部分融入女真族的述律氏(石抹氏)有一部分又融入蒙古族,复称述律氏。例如元代云南道宣慰司都元帅述律杰,后改名萧存道,子孙融入汉族。一部分清代为八旗蒙古舒噜氏,近代一部分人又改为萧姓。

辽代奚族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5族,世代与契丹耶律氏婚姻,后来也称萧氏。例如辽代大将、奚六部大王奚蒲奴,即奚王楚不宁的后裔,本姓遥里氏。辽为金灭亡后,奚族萧氏成为金国的臣民。例如金熙宗时参知政事萧肄,海陵王时期的兵部尚书萧恭、右丞相兼中书令萧裕(?—1154),都是奚族著名人物。一部分原来姓遥里氏的,改称瑶里氏(姚里氏、姚李氏)。金亡后,一部分融入蒙古族称为裕尔氏(禹尔)氏,近代一部分人也改为萧姓。

契丹族耶律(移喇)氏,也有改萧氏的。元姚燧(1234—1313)《牧庵文集·承颜亭记》有萧云。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萧姓:蒙古族萧姓,其先契丹萧氏。又乞颜氏、苏莫沁氏、绍努德氏、葛业努德氏,部分人也改萧姓。白马藏族萧姓,本姓斜茹氏。白马藏族为古代氐人之后。主要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及嘉陵江上游地区的西支流白龙江、白水江和涪江流域。彝族萧姓,本属咪洗、赫、拉合惹耿、咪色井者、乌尔、陆几等家支(氏族)。满族萧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伊喇氏、舒穆氏、舒穆禄氏、石穆鲁氏、叶赫纳喇氏,八旗满洲汉军萧氏。舒穆禄氏出于辽代的契丹族述律氏。述律氏后来改为萧氏,金代改为石抹氏,清代改为舒穆禄氏。因为源于辽代的后族萧氏,所以近代舒穆禄氏改为萧姓。佤族萧姓,本姓斯内(一译希奈、西奈)、盟味、斯彭牙特(司彭牙特)。拉祜族萧(肖)姓,本姓斯内。现代羌族萧(肖)姓,本姓甲卡特。锡伯族萧姓,本姓额尔克勒氏、佟佳氏、瓜尔佳氏。普米族萧姓,本姓巴落瓦支。

回族、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傈僳族、高山族、拉祜族、东乡族、纳西族、仡佬族、阿昌族等民族也有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