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邵 Shào

姓为中国第91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26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约51.2%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5省(其中山东省最多,约占12.4%),12.8%分布于辽宁、河北、黑龙江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汝南郡、安阳郡、博陵郡、东海郡。

邵姓有安定堂、安乐堂、安命堂、博陵堂、超然堂、垂裕堂、德本堂、棣鄂堂、点易堂、东林堂、东陵堂、甘德堂、广德堂、桂馥堂、合庆堂、和睦堂、嘉会堂、经世堂、聚顺堂、君子堂、礼让堂、连瑞堂、明经堂、凝香堂、谦受堂、谦益堂、青门堂、忍耐堂、荣桂堂、绳武堂、世显堂、树德堂、太和堂、天远堂、锡胤堂、修德堂、叙伦堂、怡怡堂、颐学堂、益谦堂、永和堂、永思堂、愿学堂、贞汇堂、中和堂、种德堂、追苃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秦始皇时有东陵侯召平,子孙改邵氏,以“东陵”为家族堂号。

北宋时哲学家邵雍(1011—1077),30岁时游学至洛阳,在司马光等为他集资,购得旧宅一所,岁时耕稼,衣食丰足,遂名其居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子孙以“安乐”为家族堂号。

邵雍好《易》理,乃著名的易学家,子孙或以“点易”为家族堂号。邵雍著有《皇极经世》,故子孙又以“经世”为堂号。

邵雍之子邵伯温(1057—1134),尊其父为“先君子”(见《邵氏闻见录·自序》),子孙或以“君子”为家族堂号。

北宋苏轼(1037—1101)应宜兴(今属江苏)单锡、蒋之奇等同科进士之邀,多次游历宜兴,宜兴闸口主任邵民瞻仰慕苏之才学,随之游学,并为苏购买田宅。元丰六年(1083),邵新宅落成,苏前去祝贺,谓:“闸口地僻民淳,长啸无所虑,诚天高皇帝远也。”宜兴及周边邵氏乃以“天远”为家族堂号。

明户部侍郎、学者、藏书家邵宝(1460—1527),南直(今属江苏)无锡人,曾攻读于东林书房(东林书院),其子孙以“东林”为家族堂号。

清初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诗人邵长蘅(1637—1704),自号青门山人,子孙以“青门”为家族堂号。

邵姓有两个主要来源:

0氏,后省笔为邵氏。战国私印有邵□(原文此处为□)(见罗福颐《待时轩印存》),楚人,本姓0氏。

本召(Shào)氏(金文作0氏),姬姓。周文王从子或族子(一说文王之子,疑非。)君奭,初封于召(今陕西扶风召公镇),称召公,这就是召公奭。周武王灭商后,召公奭的长子封北燕侯。召公奭则留在朝中担任太保,辅佐武王、成王、康王。其后子孙世为周之卿士,谓之召伯,以召为氏。周宣王时有召虎,曾率军讨平淮夷。春秋时齐有召忽、召扬,卫有召护,秦时有东陵侯召平,都是召伯的后代。西汉有功臣广严侯召欧、齐相召平、少府召信臣、安陵大夫召不识;东汉有光禄勋召训;其孙召休,为青州刺史。到了汉末,召姓改为邵姓。

召姓虽然改为邵姓,但仍有一部分人写作召,例如明正统中有陕西神木知县召鸣,河南卫辉人。今许多地方仍然有召姓,邵姓和召姓实际上已经成为两个不同的姓氏。

不过,并不是所有召姓都读作“邵”。傣族的召姓,读作“照”。旧时傣族封建上层中之男子,取名皆冠以“召”。“召”,傣语意为“主”或“官”,取名冠以“召”表示其身份。后来,一部分就以“召”作为姓氏。

江苏高邮市的召姓则读作“招”。召建农,本名招毓秀。20世纪40年代参加革命,曾任天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小河东地区情报站副站长。为隐藏身份,便于开展情报工作,隐姓埋名,改为召建农。此后,子女亦以召为姓,音仍读“招”。

蒙古族、满族召姓,也读作“照”。

邵姓的来源还有两个说法:

周文王之子聃季载之后有一支居住在邵邑墨溪(今湖南涟源一带),后以邵为氏;春秋楚有邵陵,其地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住在那儿的人以邵为氏。这两个说法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古代少数民族也有邵姓,例如前秦世祖(苻坚)时南安太守邵羌,即为羌族。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邵姓,例如:蒙古族姓。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蒙古族邵姓,其先清代巴尔虎额鲁特人;部分地区蒙古族邵姓,为融入蒙古族之汉人或汉、蒙族通婚所生子女姓氏。苗族邵姓,本姓Hlod。彝族邵姓,本属阿什家支(氏族)、纳不家支(氏族)。彝族的邵姓的来源还有一个说法。据说明代或清代的时候,云南地区有一批“土把事”,即没有官牒的彝族道士。其为首的是一个姓邵的汉族人,许多彝族土把事跟随他学道,都改了邵姓。满族邵姓,本姓乌雅氏、乌苏氏、邵佳氏、觉罗氏、钮祜禄氏、锡克特哩氏、锡得胡立(西得胡力)氏、伊尔根觉罗氏。达斡尔族邵姓,本姓巴格尔。回族、藏族、朝鲜族、瑶族、傣族、锡伯族、佤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