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禹 Yǔ

姓为中国第305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8.0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14%。约19.6%分布于河南省,49.2%分布于湖南、云南、宁夏、山东、四川、江苏6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陇西郡、荥阳郡,为明清时狄道(今甘肃临洮)、汜水(今河南荥阳西北)著姓。

禹姓有敦伦堂、陇西堂、十起堂、惜阴堂等堂号。

相传大禹非常爱惜光阴,因处理公事,吃一顿饭的时间,常常要放下饭碗10次;洗一回头,常常把头发挽起3次。史称其“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禹姓据说出于大禹之后,所以禹姓以“惜阴”“十起”作为堂号。禹姓出大禹之后的说法出于东汉应劭(153?—196)的《风俗通义》一书,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据。那么,禹姓到底是什么来源呢?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鄅姓去邑为氏。什么叫“去邑为氏”呢?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些右边带偏旁“阝”(过去叫“邑字旁”)的姓,去掉偏旁“阝”而成为新的姓氏。例如,我们常见的“成”“江”“冯”“朱”等姓原来都是带有偏旁“阝”的。鄅国是西周、春秋时一个妘姓子爵小国。这个鄅国的都城就在今山东临沂市南坊镇鄅古城村,公元前524年灭于邾。鄅国的公族以鄅为氏,后来又改禹氏。妘姓出于彭姓、钱姓等的老祖宗彭祖的弟弟、陆终的第4个儿子求言(黄帝的8代孙)之后。鄅(禹)姓和邬、鄢、郐、路等姓都出于同一个老祖宗——求言。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禹姓,例如:朝鲜族禹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丹阳禹氏、刚州(永川)禹氏、荣川禹氏、礼安禹氏、平泰禹氏之分。始祖为高丽王朝初门下侍中平章事禹玄。满族禹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伊拉里氏。回族、彝族、侗族、傣族等民族也有禹姓。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禹姓的人物。汉延熹七年《泰山都尉孔宙碑》阴题名中有泰山南城人禹规,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禹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