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伏 Fú
伏姓为中国第335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11%。约21.7%分布于四川省;50.2%分布于江苏、甘肃、云南、山东4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陕西、湖南、浙江、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亦多伏姓。望出平昌郡、高阳郡、太原郡、济南郡。
伏姓有藏授堂、高阳堂、济南堂、鸣琴堂、平昌堂、太原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孔子弟子伏不齐(前521—?),曾任鲁国单父宰。他以礼乐治民,每天弹琴作乐,世人赞其“鸣琴而治”,其子孙以“鸣琴”为家族堂号。
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伏胜(前260—前161)将《尚书》藏于墙壁之内。汉朝建立后,扒开墙壁得其中28篇,后由其口授,晁错(前200—前154)记录,这就是今文《尚书》。伏胜后人以“藏授”为家族堂号。
伏姓的来源一直没有搞清楚。《姓苑》《元和姓纂》《广韵》《姓解》《通志》等都说出伏羲之后,乃后人假托,并不可信。
伏姓出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那么,虑氏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虙(fú)不齐,字子贱,通作宓(fú)不齐。清人王先谦(1842—1917)《汉书补注》引《会稽先贤传》说:淳于长通宓氏《易经》。宓氏《易经》,即《汉书·艺文志》之《服氏》,是“宓”与“服”通。《淮南子·齐俗训》客有见人于宓子者,就是《战国策》的服子。春秋鲁桓公次子庆父,生公孙敖(孟孙敖);孟孙敖生文伯孟孙穀,孟孙穀生献子蔑,始为仲孙氏。仲孙蔑之子仲孙佗,字子服,其子椒以父字为氏,是为子服椒(惠伯)。子服氏,《潜夫论》作服氏。“服”“虙”“宓”字通,故服氏或作“虙”“宓”。虙(宓)不齐为春秋鲁国人,其出鲁公族子服氏是完全可能的。“虙”“宓”字又与“伏”字通:伏羲氏,《管子·封禅》《荀子·成相篇》作宓羲氏、宓戏氏,《汉书·古今人表》作宓羲氏。因此,伏氏为虙(宓)氏之假也是可能的。汉代济南多伏姓,即出虙不齐之后。伏姓可能是这样产生的:孟孙氏→仲孙氏→子服氏→服氏→虙氏→宓氏→伏氏。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管之见,前人未有此说,仅供参考。
伏姓的一支出鲜卑族俟伏斤氏之后。俟伏斤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伏姓。北魏宜阳公伏树、略阳公伏阿奴,即鲜卑族伏氏。西魏大统十五年(549)伏姓复称俟伏斤氏。隋、唐时又改伏姓,后融入汉族。
近年来,关于伏姓的来源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论调,例如说:
北魏时有一个汉人,名叫侯植,被赐姓侯伏侯氏,后又改赐姓贺屯氏。有人说,侯伏侯氏、贺屯氏后来大部分改为伏氏。还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羌的伏侯龙氏,后来改为伏、侯、龙氏。伏侯龙氏,当是前边所说的侯伏侯氏之讹。北周时有一个侯伏侯龙恩,他是侯植的堂兄弟,是一个汉人,根本不是西羌人。无论是侯植,还是侯伏侯龙恩,他们的后代到了隋、唐时都恢复了侯姓,根本没有改伏姓或其他姓的事儿。
南北朝时,在今新疆境内有一个叫阿至罗的国家。它的国王姓阿伏至罗氏。有人说阿伏至罗氏的不少人后来汉化,分成伏、罗两个姓。也是毫无根据的的事儿。
有人说,汉、晋时匈奴族的一支稽胡和南北时氐族也有伏姓,不知有何根据。
现代蒙古族、回族也有伏姓。很可能其先为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