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季 Jì
季姓为中国第152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0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76%。约53.7%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3省(其中江苏省最多,约占32.5%),约16.9%分布于安徽、上海、河南3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渤海郡、鲁郡、寿昌郡。
季姓有宝善堂、渤海堂、渤澥堂、楚宝堂、垂裕堂、纯孝堂、德润堂、敦让堂、宏远堂、集禧堂、静思堂、鲁国堂、仁寿堂、三朝堂、三思堂、世家堂、世经堂、天宠堂、铜佛堂、萱晖堂、延陵堂、一诺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春秋鲁国季文子,聪明好学,遇事三思而后行,子孙因以“三思”为家族堂号。
传说春秋吴公子季札(延陵季子)之后有季氏,故季姓以“延陵”为家族堂号。然季氏出季札之后之说并不确切,故季姓以“延陵”为堂号亦不恰当。
汉初河东守季布,楚人,为人仗义,以信守诺言著称。楚人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之誉。季布后人以“一诺”为家族堂号。
元末山西郎山总兵季兆封,丰县(今属安徽)人。元亡后隐居菅县(今山东邹城)。及明太祖平天下,奉召迁徐州(今属江苏),至丰县故里寻找族人,寻得同族兄弟18人,乃铸18铜佛留作记铭。季氏家族以“铜佛”作为家族堂号。
季姓有如下来源:
出春秋鲁桓公第四个儿子公子友之后。公子友,又叫季友、成友。鲁庄公就是他的同母长兄。他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第二个哥哥就是那个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所说的庆父。他的子孙为孟孙氏、仲孙氏,是孟、卞、南宫等姓的老祖宗;第三个哥哥公子牙(僖叔牙),子孙为叔孙氏,后来又出叔仲氏、仲氏等氏。公子友的第二个儿子公孙无佚(仲无佚)的儿子行父为季孙氏。季孙行父生季孙宿,季孙宿生季孙纥,季孙纥生季孙意如,季孙意如生季孙斯,季孙斯生季孙肥。季孙肥的曾孙叫季孙彊。大概鲁国被楚国灭亡后,这一支季孙氏改了季氏。季孙氏的其他支在汉代还存在,后来大概也改了季姓。季孙意如还有一个儿子叫季孙寤,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季寤为氏,后来大概也改了季姓。
季瓜氏(季騧氏),出周“八士”之一之季騧之后。春秋晋有祁邑大夫季瓜忽(季騧忽),后来大概改了季氏。
季随氏,出周“八士”之一的季随之后。春秋宋有季随逢,后来大概也改了季氏。
楚王若敖(熊仪)生斗(鬥)廉,斗廉生斗季融,其后有季融氏,后来大概也改了季氏。
春秋宋戴公之孙华父督,生而立族,是为华督。督生世子华家;华家生华季老,其后为季老氏。其后可能也改了季氏。
春秋晋靖侯之孙公孙季夙之后为季夙氏,其后可能改了季氏。
秋晋赵衰之子婴齐食采于楼,称楼婴,一称楼季婴。其后别为季婴氏、楼季氏。季婴氏、楼季氏之后都可能改了氏。
春秋晋有唐邑大夫季连齐,名齐,季连氏。其后可能改了季姓。
春秋楚公子卫,字子季,其孙为子季氏。其后可能改了季姓。
战国时楚有季尹然,齐有季尹明。其后都可能改了季姓。
春秋晋士师士7世孙、晋昭公时司马士弥牟(士景伯)之后为士季氏。其后也可能改了季姓。
兄弟排行“伯、仲、叔、季”,故人名很多叫伯×、仲×、叔×、季×,后来这些人的后代或以“伯、仲、叔、季”等为氏。
唐时南蛮之一支“夷子”首领姓(旧说为西赵渠帅,非)季氏。“夷子”,居住在今贵州思南、石阡一带。
明初赐蒙古人百家奴姓季名安祖,子孙融入汉族。
季姓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
《姓苑》谓黄帝6世孙陆终第6子季连之后为季氏,并不可信。季连,芈姓,为春秋、战国楚国远祖。楚有季姓,当别有所出。
东汉王符(85?—163)《潜夫论》谓帝尧之后有季氏,当是士季氏之误。
或说季氏出春秋吴公子季札(延陵季子)之后,亦不可信。季札之后为吴氏、延陵氏,并无季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季姓,例如:蒙古族季姓,本姓吉如特(吉如德、吉如兀惕、朱如兀德)氏、扎赉特氏、扎鲁特氏、扎喇赫氏、札剌亦儿氏。或说出孛儿只斤(博尔济)氏或蒙古国大将木华黎之后。内蒙古地区的孛儿只斤(博尔济)氏,多改为奇姓;东北地区的孛儿只斤氏,多改为包、鲍等姓;久居内地的多改陆、王、梁、贺等姓。也有人改宝、暴、博、波、齐、童、罗、苏等姓的,但并无季姓;木华黎(1170—1223),蒙古扎剌尔氏。其后为木华黎氏(或译模合里氏、毛忽来氏、毛郝黎氏、摩和赉氏),子孙今改李、牟、何等姓,也并无季姓。苗族季姓,本姓吉贾。满族季姓,一支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季吉泰之后。季吉泰,本名吉泰,满洲正蓝旗人;四川成都满族季姓,其先八旗满洲博尔济氏。又清代八旗蒙古济鲁特氏,或融入满族,近代亦改季姓。锡伯族季姓,本姓季佳氏。回族、藏族、壮族、瑶族、土家族、东乡族等民族也有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