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137贾 Jiǎ
贾姓为中国第65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3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3%。约49.5%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4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5.8%),22.7%分布于四川、陕西、内蒙古、辽宁、安徽5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武威郡、平阳郡、河东郡、洛阳郡、长乐郡、临汾郡。
贾姓有半闲堂、敦睦堂、积善堂、继美堂、洛阳堂、三策堂、世纶堂、双凤堂、太传堂、维则堂、武威堂、孝友堂、绣衣堂、延寿堂、源远堂、掌纶堂、至安堂、至言堂、治安堂、忠节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向汉文帝献《治安策》,子孙以“洛阳”“治安”为家族堂号。
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贾山,文帝时献《至言》,言治乱之道,子孙以“至言”为家族堂号。
西汉末水利家贾让,曾提出治黄三策,子孙以“三策”为家族堂号。
北魏益都(今山东青州)贾思伯、贾思同兄弟,以才德并美著称。二人曾在北海阴凤处求学,因缴不起学费,曾被阴凤得将服扣下。有人作诗说“阴生读书不免病,不识双凤脱人衣”,子孙因以“双凤”为家族堂号。
明沅陵(今属湖南)贾澄,官至四川按察司佥事,有政声。后辞官归里,以诗文自娱,著有《孝友至训》等,子孙以“孝友”为家族堂号。
贾姓有3个主要来源:
商代国族,子姓。贾国,故城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贾乡,周初国灭。有人说这一支贾氏念Gǔ。商代贾国的故地后来成了周代贾国的地方,周代贾国的“贾”字念作Jiǎ,商代贾国之“贾”不可能念Gǔ。
以国为氏。贾国,姬姓,伯爵,周成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封国。故城即商代贾国故地。公元前678年为晋国所灭。晋国灭了贾国后,原来贾国的都城成了晋国的一个邑(镇),叫作贾邑。晋文公将这个地方封给了他舅舅狐偃(舅犯)的儿子狐射姑。狐射姑,字季佗,后以邑为氏,谓之贾佗(贾季)。狐氏,也出唐叔虞之后,所以这一支贾氏与前边所说的一支贾氏是出于同一个老祖宗。唐叔虞是谁呢?《史记·晋世家》以叔虞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叔虞之子燮父封晋侯,自此称晋国。春秋青铜器晋公铭(见《殷周金文集成》)曰:“晋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龢燮百蛮,广司四方、至于大廷,莫不来王。”这里所说的唐公即指唐叔虞。叔虞既辅佐武王定天下,当非武王之子,更不可能为成王之弟,他很可能是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有人说商代有一种官叫贾正,是管理城镇贸易活动、调整物价、稳定市场的官。其子孙以贾为氏。这一支贾氏念Gǔ。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贾姓:
河北永清县贾姓,据说出金代女真族之后。
宋代郫县(今属四川)回回人有贾姓(见金天柱《清滇释疑补辑》)。
贾姓音Jiǎ,但山东诸城等地有一支贾姓读作Xiè。这种读法很特别。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贾姓:蒙古族贾姓,本姓扎拉德氏、扎哈努德氏、察哈尔努德氏、也和察哈尔氏、巴嘎察哈尔氏、呼和察哈尔氏。藏族有贾姓:甘肃天祝等地藏族贾姓,本姓嘉斗。其他地区藏族也有贾姓,别有所出。彝族有贾姓:四川西昌彝族贾姓,本属姐司家支(氏族)。其他地区彝族也有贾姓,别有所出。朝鲜族贾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相传出明神宗时枢密院使、兵部尚书、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贾维钥之后。贾维钥,南直苏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之乱,贾任苏(蓟)辽按察使率军赴朝参战。二十五年(1597)丁酉再乱,又携子贾祥(游击将军)、孙贾琛(兵部从事官)赴朝参战,贾维钥、贾祥父子在釜山战役中阵亡。战后贾琛定居朝鲜蔚山,娶妻生子,子孙融入朝鲜民族,世称苏州贾氏。但此说与史实不符。贾维钥,直隶遵化(今属河北)人,万历中兵部尚书贾应元之子,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攻遵化,贾率民投诚,皇太极诏为巡抚。后金军队撤退,明军进遵化,贾一门83人被杀。朝鲜族贾氏,当别有所出。满族贾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嘉佳氏(贾佳)氏、扎思瑚理(札思瑚哩)氏、嘉哈玛氏、嘉穆瑚(嘉穆呼)氏、嘉布塔喇氏,八旗汉军贾氏。辽宁本溪市南甸镇沟口村满族贾氏,其先本姓周。原居山东莱阳周家疃。清顺治初迁辽东,更姓贾氏,后融入满族。现代羌族贾姓,本姓银匠阿罗。锡伯族贾姓,本姓扎思瑚理氏、贾佳氏。裕固族贾姓,本属贾鲁格(贾勒各)户族。回族、苗族、壮族、哈尼族、侗族、土族等民族也有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