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林 Lín

姓为中国第16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51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13%。约59%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3省(其中广东省占23.7%,福建省占22.7%),15.3%分布于浙江、广西、四川3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林姓为福建、台湾、海南第2常见姓,上海、江西、湖南第3常见姓。望出南安郡、西河、下邳郡、济南郡、河南郡。

林姓望出西河,非指西河郡,而指今河南浚县、滑县一带。

林姓有安德堂、白鹤堂、半裕祠、宝善堂、博陵堂、崇本堂、崇礼堂、萃湘堂、德馨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叙堂、奉思堂、根本堂、功德堂、光远堂、广德堂、合吉堂、集德堂、济南堂、家和堂、江淘堂、晋安堂、京德堂、敬爱堂、敬睦堂、九龙堂、九脉堂、九木堂、九牧堂、聚斯堂、乐善堂、林本堂、林德堂、林平堂、六兴堂、南安堂、培本堂、培奉堂、培源堂、品教堂、评事堂、齐邹堂、亲睦堂、青龙堂、清白堂、阙下堂、三仁堂、善庆堂、绍闽堂、盛世堂、十德堂、石养堂、拾德堂、世德堂、世恩堂、世顺堂、世彰堂、双桂堂、双阙堂、顺福堂、硕德堂、思诚堂、思敬堂、松卜堂、颂德堂、太成堂、同德堂、万年堂、文贵堂、文元堂、问本堂、问礼堂、五典堂、西河堂、西颍堂、下邳堂、孝感堂、孝瑞堂、燕山堂、燕序堂、燕翼堂、阳春堂、养世堂、一本堂、遗德堂、彝叙堂、懿德堂、永泽堂、友庆堂、余香堂、泽恩堂、战神堂、昭兹堂、兆吉堂、植德堂、忠孝堂、紫金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相传林氏之祖林坚生于牧野,即今河南淇县境。其地在古黃河之西,故林氏望出西河,以“西河”为家族堂号。相传林姓食邑博陵,故林氏或以“博陵”为家族堂号。然林氏出林坚之后纯属附会,而林坚食邑博陵之说尤为荒唐,不足训也。

孔子弟子林放,问孔子何为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林氏子孙因以“问礼”“问本”为家族堂号。

战国时赵相林皋子孙,秦时徙齐之邹郡,子孙因以“齐邹”为家族堂号;林皋9子,皆官大夫,各有才能,世谓之“九龙门”。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故或称“九龙十德之门”。子孙因以“九龙”“十德(拾德)”为家族堂号。

东晋泰宁三年(325),林禄(274—357)敕守晋安(今属福建),为林氏开闽始祖,子孙以“绍闽”为家族堂号。15世孙林万宠,莆田(今属福建)人,开元间任高平太守。3子林韬、林披、林昌,皆有仁德,子孙以“三仁”为家族堂号。林披(733—802),太子詹事。生9子,俱官刺史,刺史又称州牧,号“九牧林家”,子孙因以“九牧”为家族堂号。林披次子林藻、六子林蕴,皆以文才知名,人称“双桂”,子孙以“双桂”为堂号。

唐贞元中有莆田(今属福建)林攒,为福唐尉,居母丧,5日不食,唐德宗诏作二阙于其墓前,一表其闾,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子孙因以“阙下”“双阙”为堂号。

宋初,五代后周柴世宗之子避乱入闽,隐于福州济南山,改姓林氏,子孙以“济南”为家族堂号。

宋御史林悦(1025—1106),请假回乡扫墓,仁宗令其呈上家谱,仁宗看后盛赞比干忠烈、林悦尽孝,于谱上题“忠孝”二字,子孙以为家族堂号。

南宋德祐二年(1276)进士林芳,莆田(今属福建)人。宋末知丹阳事,后卜居丹阳(今属江苏)。次子林伯二,定居南郊松卜,子孙以“松卜”为家族堂号。

宋有林守威,母早亡,事继母孝。继母卒,停丧未葬,邻家失火,几燃及林家,守威登屋顶呼天祈祷,风向忽急转,大火亦灭。世人皆云其孝感动上天,林氏子孙因以“孝感”为家族堂号。

宋时丰顺(今广东)有陈裕宗、林福上,二人结为兄弟。后林福上夫妇相继病故,其子九六郞(林阿传)尚幼,后为陈抚养成人。九六郞为感激陈养育之恩,乃以林陈为姓。清朝中叶,又改陈林氏,以林氏“西河堂”与陈氏“颍川堂”合并称“西颍堂”。其后有单称林氏者,仍以“西颍”为家族堂号。

台湾高雄美浓镇林氏,始祖林昉,南宋大埔(今属广东)人,号评事,因以“评事”为家族堂号。

林姓来源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即出于商末纣王比干之后。唐人林宝撰《元和姓纂》说:“殷太丁(当作文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避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唐温彦博(573—637)《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文》则说比干被杀,“时正妃夫人陈氏有孕,即将婢女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至周武王伐纣,夫人乃将坚归周。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害避纣之难以不绝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坚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但是,先秦文献如《世本》等与汉时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都未见此说,南宋郑樵(1104—1162)以为“古人受氏之义,无是理也”。温说以比干之子食邑博陵,然考博陵之名,始于东汉。汉桓帝和平二年(151),葬孝崇皇后于博陵,延熹元年(158)分中山郡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后,治今河北蠡县南。西晋时置国,治今河北安平。北魏时改为郡,隋时废。东汉时始有博陵之名,比干之子当不得食邑博陵。又商时尚未有陈氏,何来比干之妃陈氏?林、温之说不可信。

一些姓氏学者引用民间林氏家谱,说比干之孙林载,袭博陵侯,为冀州牧。他的10世孙林苌,周宣王时为左将军、掌夏官;其子林材,周幽王时为掌夏官,周平王东迁时拜虎翼将军。春秋时,林氏散居于周、鲁、齐、卫各国,鲁国的林雍、林不狃、林楚、林放,齐国的林回,卫国隐士林类,赵相林皋等都出于比干之后。爵有5等,曰公、侯、伯、子、男。有周一代,授侯爵者仅鲁、齐、晋、卫、陈、蔡、魏、韩、赵等少数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国君,连北燕、郑等这样的大国诸侯也只封伯爵,林坚何功之有,竟封为侯爵?而夏官司马,掌职军时,为天子之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林坚子孙何以如此显赫,担此要职。林氏出周平王庶子之后,鲁之林氏出季孙氏之后,卫之林氏出大夫孙林父之后,皆有定论。齐之林氏,其源虽无考,或出鲁、莒之林氏。晋有林氏,或出中行将荀林父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相林皋或出其后。没有根据说他们都是比干的子孙。

林姓主要的来源有6个:

商代国族。林,商代方国,见于殷墟卜辞。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林开生林英,林英生林茂、林庆。

林氏,姬姓。春秋鲁季孙氏之族有公林氏,其后为林氏。鲁定公时有林楚,《左传·定公八年》:“桓子咋谓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

林氏,祁姓。春秋晋有中行将荀林父,支孙以林为氏。韩、赵、魏三家分晋,林氏仕赵,故赵有林氏。

林氏,姬姓。春秋卫武公(?—前758)之子公子惠孙生公孙耳。公孙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以“孙”为氏,即孙仲。孙仲生孙炎(孙昭子),孙炎生孙纥(孙庄子),孙纥生孙鰌(孙宣子),孙鰌生孙良夫(孙桓子),孙良夫生孙林父(孙文子)。孙林父支孙以林为氏。

林氏,嬴姓。春秋莒有林闾邑,在今山东莒县境,莒公族以邑为氏,后省为林氏。

有人说,西周时有一种官,叫林衡,又叫林人,主要负责植树造林。据说他的后代以林衡、林史、林丞、林役为氏,后来改为林氏。古代的姓氏书没有这一支林姓的记载,也没有听说有林衡、林史、林丞、林役这些复姓。

历史上也有其他姓改为林姓,例如:

宋初,五代后周柴世宗之子避乱入闽,隐于福州济南山,改姓林氏。裔孙林伯十,元代移居上杭回龙。

明洪武六年(1373),护国将军柴天福、天寿、天德兄弟率军入黔平叛,后留居贵州安顺地区。天福一支改林姓。

林时益,本明宗室,名仪霶。明亡避祸,改姓林,寄籍江西。

广东梅县丙村部分林姓,其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1823—1856)之族。杨秀清被杀,支族避祸改焉。

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林姓,例如:

匈奴贵族四姓有丘林氏,常与单于婚姻。南北朝时犹有此姓,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林姓。隋、唐时融入汉族。

古代越族常见姓。唐时为建州(治今福建建瓯)蛇种5姓之一。蛇种,即今畲族先民。今畲族犹有此姓。

金代女真族僕散氏,汉姓曰林。金亡,女真人或有改林姓者,后融入汉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林姓,例如:蒙古族林姓,本姓卫拉特氏、晃胡腾氏、莫尔格德氏、奥矣高尔沁氏、奥矣毛都氏、唐依特氏、奥图高德氏、奥陶格图氏、斡亦剌惕氏。又蒙古族林姓一支出明代蒙古左翼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之后。明崇祯七年(1634)林丹汗为后金兵击败,往西退至拉他拉大草滩(今青海省境内),后因痘病逝世。后裔以林为姓。回族有林姓。泉州回族林氏,其先汉人。元代舶商林闾携长子林驽驾舶航泛海外诸国。1376年林驽奉明皇令出使波斯,娶波斯女,后随改奉伊斯兰教,子孙今为回族;云南沙甸回族林姓,本汉族。元时有林锺,随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从征并娶其女,阖族改奉伊斯兰教,后融入回族。藏族林姓,本姓硕昂等姓。壮族有林姓:清有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1855),广西武鸣人,壮族。朝鲜族林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庆州林氏、吉安林氏、罗州林氏、刘安林氏、临河林氏、林川林氏、密阳林氏、宝城林氏、扶安林氏、常山林氏、善山林氏、淳昌林氏、矢城林氏、安东林氏、安义林氏、沃沟林氏、活野林氏、蔚珍林氏、思津林氏、益山林氏、长兴林氏、全州林氏、朝阳林氏、镇川林氏、平泽林氏、丰川林氏、醴川林氏等望(本贯)。平泽林氏出唐末臣林八及之后。林八及,唐亡避后梁政权屠杀,自彭城港雅林(今福建惠安东岭镇彭城村)渡海漂泊至新罗国江华湾登陆,定居平泽居。后在新罗任职,官至吏部尚书。子孙融入朝鲜民族。满族林姓,其先清代满洲八旗布萨氏、林佳氏、鄂济氏、钮祜禄氏、西林觉罗氏,八旗蒙古唐依尔氏,八旗汉军、“高丽旗人”林氏。康熙中有太原总兵林本初,原居关东,皇太极时入旗,顺治中因“三藩事件”牵连出旗为民,子孙今为满族。侗族有林姓:明初有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宽,贵州古州(今锦屏)人。高山族布农人汉姓。本属玛哈桑氏族。锡伯族林姓,本姓林佳氏、岳林氏、布萨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水族、土族、京族,以及民族成分未识别之东家人也有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