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研究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对于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采用和推广应用,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鉴于此,本书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其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的相关重要概念,并详细介绍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详细阐述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特征,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改变的策略以及其技术采用行为和技术需求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基于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以新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及机械化技术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方法分别实证研究影响种稻大户新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及机械化技术需求的因素,然后直接实证研究影响种稻大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因素。根据功能以及作用,笔者将农业技术分为增产型技术(包括新品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包括有机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抛秧技术、机插秧技术)两大类,然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二元Probit回归、LPM模型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对稻农采用增产型技术的影响,并运用二元Probit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LPM模型研究资源禀赋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传统散户和江苏省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以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技术、少耕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这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稻农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并对导致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再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别研究他们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与相互关系。通过上述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研究结论。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论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及特征,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对农业现代化产生的作用,功能定位,培育的条件、建议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属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呈现男性化、年轻化、知识化、组织化、社会化特征,实行的是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经营水平比较高,从事的是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化为导向,商品化率高,重视品牌建设,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渠道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等。其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国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款项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国家相关耕种补贴款存在错配等。它主要在三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作用:一是能够实现农业市场化、品牌化、绿色化;二是使得农业“老龄化”进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缓;三是使得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都得到提高。专业大户的功能定位是: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得到稳定和增加;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为传统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指导。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系数及安全系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当地尚未就业的劳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定位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使农村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改造农村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功能定位是:使农业产业链得到延长,使农业比较收益得到提高;推动我国的农产品参加国际竞争;对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管理示范、金融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根本是经济利益;其二,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育政策支持体系,“四位”是指保险、信贷、税收和金融;其三,塑造比较好的法律环境及制度环境等。在对其进行培育时,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可供参考:进一步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得到完善、完善支持政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第二,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主要分为两种,农户一般采用两种策略来改变其采用技术的行为,其技术采用行为与需求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主要分为效用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一般特征包括农业技术采用的经济有利性、周期性、市场诱导性、风险性,农业技术采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现在,农户在采用农业技术时出现的特点包括农业技术采用的多样化、迫切性、自主性增强及农业技术简易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改变的策略分为面向行为主体的策略和面向行为环境的策略。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与需求的区别体现为两者的概念有所不同,联系体现为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这一行为的发生前提是其农业技术需求,这一需求会引发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动机,农户的技术动机引发其技术采用行为。农户只有在有技术需求的前提下,才会积极地对农业技术进行采用,其有效推广应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第三,种稻大户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其新品种技术需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需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需求、机械化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较多。

种稻大户呈现男性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规模化的特征。在户主人力资本特征中,种稻大户户主的性别显著正向影响他们对新品种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化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户主的年龄显著负向影响他们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户主是否兼业显著负向影响他们对机械化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正向影响他们对新品种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需求。在农户种粮意愿因素中,种稻大户的水稻种植规模显著正向影响他们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的种粮积极性显著正向影响他们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化技术的需求。在粮食补贴政策因素中,种稻大户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显著正向影响他们对新品种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需求。

第四,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

粮食补贴政策显著影响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其中,国家粮食补贴金额对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种稻大户获得的国家粮食补贴金额越多,其越有可能采用增产型技术。种稻大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对其采用增产型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种稻大户对粮食补贴政策越满意,其越愿意采用增产型技术。

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在反映人力资本资源的变量中,户主年龄较小的种稻大户更倾向于接受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的变量中,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稻大户比不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稻大户更能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用和推广;种稻大户的家庭农业总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家庭年收入越高的种稻大户越愿意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非农收入比重越高的种稻大户越不会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反映信息资源的变量中,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种类越多的种稻大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率越大。

第五,传统散户和种稻大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分别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这两种不同类型稻农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同中有异,并且他们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与相互关系。

影响传统散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年收入、现有住房价值、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种稻大户采用此种技术的因素分别是受教育程度、水稻种植面积、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共同的影响因素,性别、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只影响前者此种技术采用行为,水稻种植面积、是否提供机械补贴、土地流转只影响后者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在影响前者采用此种技术的因素中,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受教育程度是表层直接因素,家庭人均年收入是中层间接因素,性别、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深层根源因素。作为深层根源因素,性别、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直接影响家庭人均年收入这一中层间接因素,中层间接因素直接影响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受教育程度这些表层直接因素,最终形成传统散户对该种技术进行采用的结果。在种稻大户该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家庭人均年收入是表层直接因素,水稻种植面积是中层间接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是深层根源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这些深层根源因素对水稻种植面积这一中层间接因素产生直接影响,中层间接因素对家庭人均年收入这一表层直接因素产生直接影响,表层直接因素对种稻大户此种技术采用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本书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一般农户、传统散户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展开的研究较多,但对中国实施新的土地流转制度后形成的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少,这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鉴于此,本书以中国种粮大省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并按照水稻从播种到收割的生产全过程,将农业技术分为播种中所需的新品种技术、成长中所需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收割中所需的机械化技术,实证研究种稻大户以上四种农业技术需求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根据农业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增产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两大类,以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其增产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还分析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即对种稻大户多种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依据稻农水稻种植面积,将其分为传统散户和种稻大户两类,以这两种不同类型稻农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深入研究他们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判断传统散户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与相互关系,以及种稻大户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性与关联性,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