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色彩研究

Version:CS4 CS5 CS6 CC

色彩的应用很早就已经有了,但是色彩的科学,直到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分解而有了光谱之后才迈入新纪元,在16~17世纪出现很多光线与色彩的研究,直到20世纪美国画家Munsell的出现,才使得色彩可以用数字形式来精准描述。

1.色彩类别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现代色彩学按照全面、系统的观点,将色彩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

▲有彩色

▲无彩色

有彩色是指红、橙、黄、绿、蓝、紫这6个基本色相以及由它们混合所得到的所有色彩。

无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各种纯度的灰色。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无彩色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之中,故不能称之为色彩。但是从视觉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说,无彩色具有完整的色彩性,应该包括在色彩体系之中。

2.色相

色彩的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红色、黄色、蓝色等,色彩的成分越多,色彩的色相越不鲜明。光谱中的红、橙、黄、绿、蓝、紫为基本色相,色彩学家将它们以环形排列,再加上光谱中没有的红紫色,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就构成了色相环。由色彩间的不同混合,可分别做出10、12、16、18、24色的色相环。

▲12色相环

▲24色相环

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比如,深黄、中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就不一样,这些颜色在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色彩的明度变化。

▲色彩的明度变化

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明度最低的是黑色。

▲无彩色明度色阶

有彩色加入白色时会提高明度,加入黑色则降低明度,如下图所示,上方色阶为不断加入白色、明度变亮的过程,下方为不断加入黑色,明度变暗的过程。

▲有彩色明度色阶

4.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我们眼睛能够辨认有色相的色彩都具有一定的鲜艳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彩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例如绿色,当它混入白色时,鲜艳度就会降低,但明度增强,变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降低,明度也会降低,变为暗绿色。

▲饱和度变化

5.色调

以明度和饱和度共同表现色彩的程度称为色调。色调一般分为11种:鲜明、高亮、清澈、明亮、灰亮、苍白、隐约、浅灰、阴暗、深暗、黑暗。其中鲜明和高亮的彩度很高,给人华丽而又强烈的感觉;清澈和隐约的亮度和彩度比较高,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灰亮、浅灰和阴暗的亮度和彩度比较低,给人一种冷静朴素的感觉;深暗和黑暗的亮度很低,给人一种压抑、凝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