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者仁心
一、高尚医德救人
(一)张仲景用白茅根治穷病
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就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二)华佗妙方化解婆媳关系
焦郡有户人家,婆媳不和,常因芝麻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一天,双方又起争端,媳妇突生歹念,竟去求神医华佗给她配一剂慢性毒药给婆婆吃,并能在其致命后,无法验出死因。华佗深知事态严重,却不便直说,写下处方:
并再三嘱咐媳妇,一定要亲自服侍婆婆吃此药,更要和颜悦色,使其安心服用才能有效。若途中中断,则不灵验。媳妇持方感谢离去。回家之后,按华佗嘱咐伺候婆婆服药。服到九十九天的时候,媳妇又来求华佗。奇怪的是,这次媳妇前来,不是催命,而是向华佗求解药,为婆婆续命的。
原来,婆婆吃了“毒药“后,一改常态,不再对媳妇恶言恶语,而且同媳妇抢着做家务,有好东西让着媳妇吃,疼爱媳妇如己出。这般好的婆婆,媳妇怎忍心让她中毒死掉呢?明日就是最后期限了,媳妇只好来求神医搭救。
华佗闻言,不禁莞尔一笑,又开出一方:
之后嘱咐媳妇继续让婆婆服用。原来“葛根熬鸡汤”并非毒药,而是滋补佳品。故而三月之久,婆婆的身心越来越健康,不但化解了婆媳的怨恨,婆媳感情也融洽起来,自然和好一家人了!

(三)何澄不贪财与色
北宋宣和年间,有一读书人患了病,治了多年也不见好。他的妻子年轻漂亮,心地善良。她看到丈夫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没有办法,天天哭泣。
一天,妻子上街买菜,听人议论说十多里外的地方有个叫何澄的医生,医术很高明。回家后,她看看病得不成样子的丈夫,又看了看四壁空空的房子,一咬牙,转身出了房门。
她独自来到何澄的家,把何澄叫出,看看四周没人,轻声说道:“先生,我相公病得厉害,为给他治病,我已荡尽了家产。如果您愿为他医治,我愿以身相报。”何澄听后,严肃地说:“娘子何出此言,为人治病,是医生的职责,你放心,我一定尽力医治,如果我做了不道德的事,就算躲过了人们的耳目,也会遭到老天爷的惩罚。”说着,拿上药,连夜来到读书人的家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治,读书人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
这天,何澄做了一个梦,梦见菩萨把他召入神祠,神祠中的判官对他说:“你为人治病有功,不在患者困难之际搜罗钱财、不贪女色,菩萨将保佑你升官发财。”
说来也巧,第二年,东宫皇后病了,外面贴出了告示:谁能治好,赏金一千两,并官封太医丞。何澄和许多高明医生都应召到京城为皇后治病,其他医生都束手无策,何澄只用了一剂药,就治好了东宫皇后的病。皇上大喜,果真赏他黄金千两,并封作太医丞。

(四)叶天士治贫病
一天,叶桂(叶天士)正在药房给患者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桂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但说无妨。”
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桂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桂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平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些橄榄,只许你吃肉,留下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
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如坠云雾。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桂说得诚恳,便拿着几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榄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了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

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却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
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制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店就是没有这东西,患者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五)为患者着想的白马医生
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锡金(时无锡划为无锡、金匮两县,县城称锡金)的街道上和农村的土路上,有时会见到一匹没有一根杂色毛鬃的白马在奔驰,马身上骑着一位身穿长袍、上套马褂的人,他斜背着一个装有方笺笔墨的青布包袱,在急急地赶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气的医生王旭高。
王旭高为什么要骑着马去为患者治病呢?像这样的名医,患者要是请他出诊,照当时的做法,不用“八抬大轿”,也得用“青布小轿”来抬的。官宦富贵人家有轿自不用说,普通人家也得要到“轿行”雇一顶轿子,来请这名医的。
王旭高认为,家里有人生病,原本就很痛苦,请医买药,花费也很多。有钱人家自是不用愁,然而对贫苦人家来说却无异是雪上加霜。因此,他特地养了一匹白马,患者请他出诊,近的步行去,路途较远的就骑着马去。许多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白马医生。
王旭高这样的名医,请他出诊的患者自然多。他出诊有个习惯,总是先到贫苦的人家,然后才去富贵人家。有人曾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说:“富贵人家稍稍有点小病,就会大惊小怪,找医生诊治。贫苦人家呢?病不到严重时是不会请医生的,更不用说找有点名气的医生了。这是我多年行医得出的经验。只要是贫苦人家找我,不仅要先去,而且即使深更半夜,我也会赶去的。”

王旭高为贫苦人家治病,一般是不收诊金的。遇到家境十分贫寒的,他在处方的右上角写上“记账月结”四个字,加盖上他的印章。要病家去药店抓药时不用付钱,钱由他来结算。病家自然千恩万谢,称他为善人。王旭高说过这样一番话:“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这番话他是对学生讲的,也是他一生行医高尚品德的写照。
王旭高为患者治病,只要他认为自己诊断正确、用药恰当,就敢于坚持,承担风险。在他刚独立行医不久,有一个50多岁妇女患有胸闷、恶心、体温较高的病症,曾延医诊治,施以疏通发散药,10多天未有好转,转请王旭高治疗。王旭高诊断患者已中气虚弱,感寒尚未除,处以中补、发散药方。病家不放心,请另一较有名气的医生会诊。那位医生认为患者10多天没有大便,不宜中补,而应用通便药物。王旭高明明感到患者已虚亏,用通便药很可能发生意外,但他没有坚持。果然,患者服用通便药后发生虚脱,抢救无效死亡。王旭高对此十分悔憾,后以此为戒,并教育门下弟子行医时一定要对患者负责。
(六)王孟英推心置腹治患者
从前有个穷书生叫张养之,他没有钱,只有靠写毛笔字卖钱来养活一家人。他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怕冷,大热的天别人穿件单衣服,他却穿好几层衣服还觉得寒冷。这次他发病比较重,不但怕冷,而且头疼,咳嗽。他自己服了一些温补的药,结果没有见效,还是冷得不行,于是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
王孟英来了之后,一进张养之的家门,也是大吃一惊,江南九月的天还很热,但在张养之家里,他的床前围了好几层的幔帐,而且地上生着火炉。张养之在床上披着棉衣服,还在那儿冷得哆嗦呢。

王孟英一看这病确实很重,于是就给张养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脉沉,重按,按到骨头缝那儿,弦滑,诊完这个脉象,王孟英的心里就有数了。他就对张养之说:“你这个病看上去像是有寒邪,又像是阳虚,其实都不是。你这个病是由热邪潜藏在身体的最里边引起的。为什么呢?中医诊脉轻轻取的时候,号的是你体表的症状,按下去的时候,沉取号的是你体内的症状。你的脉按到骨头缝那儿是弦滑,说明你的热潜藏得非常深,我现在需要用苦寒的药把你的热泻掉,这样你的病就好了。”
张养之一听吓坏了,说:“您没说错吧,我都冷成这样了,披着棉袄还哆嗦,您还要用苦寒的药给我泻热,我哪里来的热啊!”他不相信。于是他对王孟英说:“我一个人的生死,关系到一家人的命,希望医生能可怜我一家人,认真把我救活。”
王孟英就说:“为什么热邪潜藏在里边会觉得外边凉呢,是因为热邪阻碍了你身体气血的运行,气血供应不到体表来了,所以你体表会感觉到凉,这是一个假象,在中医里边叫“真热假寒”,很容易诊断错误。”
王孟英为了说服张养之,还提笔详细写了这个病的来由,张养之拿这个病历一看很合理,于是就按照王孟英的吩咐喝了三剂药,但他的病情并没有明显的好转。这下张养之家就乱了,亲戚朋友来了很多,都看着呢,都说这人冷成这样了,大夫还用寒凉的药给他泻热,这不胡闹吗?您看三剂药没见效吧。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开始议论。有一个姓于的亲戚在亲属中开始扬言说:“张养之这条小命一定得让王孟英给治死了。”
这下张养之心里就乱了,因为亲戚朋友都这么说,最后他就听从亲戚朋友们的安排,另外请两位医生来给他看病。这两位医生来了之后,一看他冷成这样,立即判断是阳虚,前边温补的药不够,我们再给你加上温补的药。于是就开了温补的药。不知道谁的嘴特别快,王孟英马上就听说了这个消息。如果是一般的大夫,你不请我,请别的医生去了,治坏了别来找我,我可就不管了。但是王孟英想治的是这个病,所以他二话不说,披上衣服直奔张养之家,进了张家以后,他连正眼都没看在大厅里坐着的那两位医生,直奔卧室来到张养之的床前。

张养之这时候正在床上趴着呢,一看王孟英来了,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没等张养之开口,王孟英先说话了,他说:“养之,如果我们不曾相识,如果你没找过我,我没听说过你有病这事,我可以不管。如果你是一个有钱人,你有的是钱,你愿意请多少医生就请多少医生,我也可以不管。可是现在你是一介贫士,一个穷书生,你哪里有钱请那么多医生啊,而且你请的医生如果来了就能洞悉病情,开方就见效,我定要极力赞成这件事。可是并非如此,这些医生我太了解了,他们来了一看你冷成这样一定用温补的药,是不是?”
王孟英顺手打床头把这个方子抄下来了,一看果然如此,全是温补的药,说:“这个方子你服下去可就危险了。养之,现在我求你把这两位医生赶快辞去,我们把诊金省下来,用这点钱去买药,这是你救命的钱呀。”张养之趴在床上都傻了,没见过这种医生,跟他这么推心置腹讲话,瞪眼看着王孟英。

王孟英接着说:“如果你真要是虚寒的症状,我这寒凉的药下去,你早该不行了,你早就受不了了啊,为什么现在这个病没变化呢,因为正邪此刻正相持在这儿,我只要再加大一点分量,这天平就该倾斜了,现在我们再坚持一下行不行?”张养之实在是没话说了,对这种推心置腹的医生,他彻底被感动了,于是就按照王孟英的说法,把那两位医生辞掉,服了王孟英的药物。
三剂药以后,他就解下了漆黑色的大便,同时身体怕冷的症状开始慢慢缓解了,十剂药以后,大便的颜色就正常了。在王孟英的医案里把大便颜色正常作为一个人恢复的标志,说明这个人的消化系统,中医称为脾胃功能开始恢复正常了。继续治疗后,张养之就彻底恢复了健康,并且没过多久还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来王孟英的朋友们在给王孟英整理医书的时候,张养之就把这个医案拿了出来,同时还在后边附了一句话。他说:“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意思是说王孟英的技术水平你们大家或许可以去学习,或许能学到,但是王孟英对待患者的这种热情却是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