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荫奇治疗风湿病临证精要
- 王义军 唐先平
- 3544字
- 2020-08-29 03:12:08
第六节 辨治痛风经验
痛风是指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单一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胡荫奇认为,痛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湿浊热毒内蕴是其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亦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根源。治疗时主张病证结合,分期制宜。下面就胡荫奇辨治痛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痛风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痹”就是闭阻不通的意思。胡荫奇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湿浊热毒”之邪闭阻筋脉骨节有关。素体肥胖或喜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嗜烟酒之人易导致“湿浊”蕴伏体内或留着于经脉之中,日久不祛易蕴热化毒。复因饮酒、进食辛辣肥甘厚味等诱因助湿生热,加之夜间阳气潜藏,气血流通缓慢,湿浊热毒之邪便会聚于筋脉关节,痹阻经络,常于夜间突然出现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而导致痛风发作。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胡荫奇认为湿浊热毒内蕴是痛风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既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病因病机,亦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根源。所以,对本病的治疗在注重于清热利湿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通络,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胡荫奇一般把痛风分为四期:①痛风急性发作期;②痛风间歇期;③痛风反复发作期(又称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期);④痛风性肾病期。并根据各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总结出治疗痛风的系列方药。
起病急骤,多数病发在夜间,突然关节剧烈疼痛,以第1跖趾关节、足趾关节受累较多,其他依次是足背、踝关节、足跟、腕关节等。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肤色黯红,有烧灼感,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站立或行走疼痛加剧。可伴有头痛、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疗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降浊、消肿定痛立法,予痛风1号方:主要由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秦皮、威灵仙、山慈菇、虎杖、徐长卿、金银花、连翘、车前子等组成。
痛风急性发作期自行恢复或经治疗后恢复后,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无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周围及耳廓无痛风石沉积,无肾结石等。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滑细。
治疗宜从健脾利湿、升清降浊立法,予痛风2号方:主要由土茯苓、萆薢、云苓、白术、薏苡仁、车前子、葛根、泽泻、秦皮、徐长卿、猪苓等药组成。
一般由急性期发展变化而来。尿酸钠盐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每次发作所波及的关节也逐渐增多,缓解期缩短。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但局部红肿灼热感无急性期明显,关节出现畸形,屈伸活动受限,耳廓、跖趾、指间、掌指关节等处可见痛风石,部分病人痛风石可增大,溃破后可见豆腐渣状白色尿酸盐结晶排出,多伴有口苦或口中黏腻不爽,胸闷脘痞不适,纳食不香,或腰痛、尿血,小便黄或混浊,大便黏滞不爽,舌质黯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滑细或细涩。
治疗从健脾利湿泄浊、祛瘀散结、通络止痛立法,予痛风3号方:主要由苍白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车前子、萆薢、猪苓、秦皮、百合、土茯苓、土贝母、莪术、红花等组成。
又称慢性高尿酸性肾病。痛风性肾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痛风性肾病中期可出现腰部酸痛、轻度浮肿、中度血压升高,或出现轻度蛋白尿、镜下血尿等。晚期可表现为肾小球受累,滤过率下降,肾功能持续恶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临床上多表现为腰酸困不适,或下肢浮肿,体倦乏力,时有恶心、呕吐,纳差,夜尿频,夜尿增多等。也有一部分病人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形成结石,出现腰痛、尿血。舌质淡黯、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弱或沉细弱。
治疗宜从益肾健脾泄浊、化湿通络立法,方选参芪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主要由黄芪、党参、山萸肉、生山药、茯苓、泽泻、苍术、薏苡仁、黄柏、川牛膝、威灵仙、秦皮、土茯苓、泽兰、萆薢等药组成。
胡荫奇治疗本病时,临证用药主张辨证辨病相结合,主张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痛风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胡荫奇在辨证施治基础上,急性发作期多加用山慈菇、百合、徐长卿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含有秋水仙碱样物质或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药;痛风反复发作期多加用土茯苓、萆薢、黄柏、苍术等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降低尿酸作用的药物,或加用车前子、泽泻、秦皮、薏苡仁等具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的药物;痛风间歇期多加入桃仁、泽兰、地龙等具有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固定药对如山慈菇与徐长卿、威灵仙与土茯苓、土茯苓与萆薢、秦皮与土茯苓等,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山慈菇甘、微辛,寒,入肝、脾经,具有消肿、散结、化痰、解毒之功,常用于痈疽疔肿,瘰疬,喉痹肿痛,蛇、虫、狂犬伤等。《滇南本草》云:“(山慈菇)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解毒之功。徐长卿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广泛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常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仆损伤,近年来也用于术后疼痛及癌肿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徐长卿还有祛风止痒作用,可用于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慈菇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秋水仙碱样物质,通过和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结合而改变细胞膜功能,包括抑制中性白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白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从而控制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可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徐长卿具有较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两者配伍,相须为用,共奏化痰消肿、解毒散结、祛风止痛之功,可以有效缓解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涎、散癖积之功;用于风湿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经络,故对全身游走性风湿痛尤为适宜,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梗咽喉。威灵仙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效。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本草正义》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两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解毒、通利关节、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期。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增加尿酸盐排泄、抗痛风的作用,并有消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国医大师朱良春指出:“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三味为主药,三药合用,有显著的排泄尿酸的作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萆薢味苦,性平,归肾、胃经,能利湿泄浊,祛风除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能增加尿酸盐排泄,具有抗痛风作用,有消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萆薢所含的皂苷有抗菌、杀虫、抗真菌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两药合用,共奏祛湿浊、解热毒、利关节、除痹痛之功,可有效缓解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常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另外,对痛风性肾病患者出现的尿浊、蛋白尿属湿毒蕴结者,亦有良好的疗效。
秦皮苦,寒,入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皮苷具有消炎、镇痛、利尿作用,能促进家兔及风湿病患者尿酸的排泄。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本草正义》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能增加尿酸盐排泄,具有抗痛风作用,并有消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二药相须为用,共奏清热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不仅能有效缓解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而且能有效降低痛风患者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
另外,痛风患者尤应注意饮食宜忌。平素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除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油腻肥甘、助湿生热的食物外,尤应忌食高嘌呤(主要为动物内脏、海鲜、肉制品等)、豆制品等食物,以使治疗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