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明信片(1890's—1940's)
- 唐卓敏
- 4905字
- 2025-02-17 14:39:35
序言
佟寶銘

早期明信片的歷史
在電話尚未面世以前,人們主要靠書信互通消息。直至一八六九年十月一日,明信片才首次面世,當時奧地利郵政局正式發行全球第一張明信片,隨後明信片傳遍整個歐洲。早期的明信片設計非常簡單,明信片上只不過印上一些字句或標誌,例如國家徽號、「萬國郵聯」字樣等。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歐洲又興起一種嶄新的圖畫明信片,打破了過去單純以文字與標誌傳遞訊息的情況。這在通訊內容方面是一項重大的革新,因為收件人在文字的訊息以外,透過圖像也可以了解發件地的風土人情,以增加親切感。
圖畫明信片的出現,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這批古舊明信片的價值還在不斷上升中。它除了在通訊方面的貢獻以外,本身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具有很高的參考和欣賞價值。
第一輯香港明信片
一八七九年四月一日,香港郵政局為了加入萬國郵聯,遂遵循「郵聯」的規定,印製了第一輯官方明信片供市民使用。它們是兩款不同面值、顏色的明信片:三仙黃色及五仙藍色。這些官方發行的早期明信片,最初只印上英國皇家徽號、「香港」、「萬國郵聯」及「在此面只准書寫地址」等字樣,並未加上插圖。此外,明信片最初推出時,郵票是需要用人手貼上的;一年以後,郵票才改由機器直接印上,並一直沿用至一九四六年。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受到圖畫明信片興起的影響,一些商人才懂得僱用畫家在官方明信片空白的背面繪上香港題材的圖像,以吸引旅客購買。一八九八年左右,私人出版商印製的圖畫明信片開始在香港發行,從此使明信片的發展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明信片的勃興
隨着十九世紀中國沿海城市成為通商口岸,以及馬六甲、耶加達、星加坡、香港等亞洲城市相繼成為歐洲各國殖民地,大批歐洲人紛紛東來傳教、經商及旅遊。在這種背景下,促成了香港圖畫明信片的勃興。
一九○○年至一九一四年,圖畫明信片迅即成為歐洲旅客、船員、商人選購的熱門商品。加上蒐集明信片已成為世界性流行的玩意,明信片的需求量因而大增。有鑑及此,一些出版商趁機推出圖像新穎的圖畫明信片,其產量達至前所未有的高峰。今日的收藏家稱這段時期為圖畫明信片歷史的「黃金時期」。
據一九○一年香港的政府年報記載,一八九九年經郵政局處理的明信片(包括官方及私人印製兩種),共計十五萬四千多張;一九○一年則為二十七萬八千多張。圖畫明信片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圖畫明信片在當時之所以受到歡迎,有許多原因:
(一)投寄明信片的郵費比較便宜。根據香港政府在一八七九年四月一日《憲報》刊登的消息,從香港郵寄一張明信片往英國,經法國馬賽的郵費為三仙,經意大利布林迪西的郵費為五仙。而同年郵寄一封半安士重的信件往英國,經馬賽需八仙,經布林迪西需十二仙。相比之下,郵寄明信片要比郵寄信件便宜一半以上。
(二)明信片印有特意加上的圖畫。當時攝影尚未普及,一般大眾對這種新科技非常感興趣。圖畫明信片的出現給攝影師提供了以低廉成本表現廣泛題材的機會,而並不是局限於影樓內拍攝簡單的人物照。
(三)圖畫明信片不但是一種可靠及便宜的通訊方式,也是一種具地方色彩的紀念品和抒發送件人心意經歷的工具。

同一樣內容,卻分屬四間不同明信片公司出版。上方:土告捷臣煙草公司;下方從左至右:九龍C. Piens,華興映相。第四幀之出版商不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明信片的衰落
好景不常,圖畫明信片的光輝歲月終於抵擋不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新科技的發明。其角色已被航空郵簡、電視、影印及傳真不同程度的取代。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明信片的使用已經大減,當時海外的歐洲人大多返回本國,郵件海運路線堵塞,旅遊業全部停頓。不過,隨着和平的到來,香港明信片的銷量再次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即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佔領香港開始,上述情況再一次重演,不同的是,日本在此期間也有發行以香港佔領地為題材的明信片,供香港使用。
明信片發展的四個階段
回顧本港圖畫明信片的發展,即從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可根據其製作技術之不同而分作四個階段。
(一)一八九八年第一批明信片:香港第一批圖畫明信片是在一八九八年出現的,它們全部是石版單色(黑白)印刷。由於當時的郵政局規定明信片其中一面只能填寫收件人的地址,因此寄件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在印有圖畫的一面寫上訊息。這類圖畫明信片的特色是圖像細小,以騰出書寫空間。雖然它們沒有固定尺寸,但一般是一百二十九毫米乘以九十一毫米。
(二)一九○○年至一九○五年的塗彩明信片:第二階段是手上彩明信片的傳入,即在早期單色印刷的圖畫明信片或尺寸相若的卡上,塗上顏色。這種細緻的塗彩明信片與後期顏色鮮艷的明信片有很大分別。從事這種工作的藝術家一般都有很高的技巧。許多收藏家認為這種藝術品的個性與微妙之處是後來者沒法取代的。

中西文化上之差異,使以傳統中國習俗為題材之明信片,大受歐洲人士歡迎。

一八九七年寄出的官方明信片,畫家繪製了停泊於香港海港內的英國戰艦和漁船,背面印有英國皇家徽號及字樣。
(三)一九○五年至四十年代的彩色製作:這一階段的特色是彩色印刷的使用。由於香港早期的彩色印刷術還不是很純熟,印出來的效果並不佳,圖像有時也模糊不清。因此當時在港出售的明信片大多在歐洲及日本印製。成本方面,彩色印刷自然比黑白明信片要昂貴得多,是以黑白及塗彩明信片仍然沒有被淘汰。不過,隨着彩色印刷術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它們漸漸取代了黑白明信片的位置。
(四)一九○六年至六十年代的相片明信片:用私人攝影師的作品製成明信片自一九○六年開始,日漸普遍。這類相片的題材大多限於社會生活或人物肖像。及至一九二○年以後,不同的出版商才大量發行各種題材的相片明信片,其中街景相片明信片是最受人喜愛的。
如何欣賞歷史明信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事一種愛好活動亦然。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學習收藏的方法至關重要。即使對那些只希望累積藏品的人,學會如何整理藏品也是非常有用的。
四種類目分類方法
早期圖畫明信片的圖像,一般為某時期人所熟知的地方及社會情景。譬如早期建築物、街道市容、民生百態、歷史事件等,涉及內容眾多。因此一個有秩序的分類方法有助於檢索及評估一張特定藏品的價值。現時最流行的明信片分類法有四種:即按地區、專題、印刷技術及出版商等分類法。
(一)地區:為進行這種分類,必須把香港分成區域。其步驟是首先根據地理位置分區。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是三個主要的分類標題。然後再按較小的範圍細分,如香港仔、油麻地等。這種收集法,是按地形學的方式進行的。

華興映相與大佛洋行,是二十世紀初主要的圖畫明信片公司。

首批單色圖畫明信片,一八九八年以石版印刷術印製。
(二)專題:這種分類法,是用專題來區分視覺形象,例如中國舢舨、兒童、教育、電車、酒店等。它的優點與地區分類法一樣,可使人從不同角度去研究某個題目,從而加深對社會變遷的理解。
(三)印刷技術:這種分類是按圖畫明信片的四個發展階段(如前所述)劃分的,即單色、塗彩、彩色及相片明信片。對研究印刷及攝影技術的改良幫助很大。
(四)出版商:以藏品的出版商或特定的系列分類。一般而言,出版商都會將其名字(或地址)印在明信片上,但有時一些出版商也會把同一系列的明信片印上編號及有關圖像的說明文字。
第一間進口圖畫明信片的公司大概是告羅紗洋行,而一些香港著名的出版商有史登寶、加任亞利公司、太湖、格嘉及義和誠。(更詳盡的出版商名單刊於附錄。)有些商業性的公司或酒店也會把自己的生意或服務印製成明信片發行。其中最有名的是淺水灣酒店、香港大酒店及一些航運線。
個別的收藏者會特別喜愛某一些出版商或系列的明信片。其中最著名的系列包括:大佛洋行的「H」、加任亞利公司三套有編號的系列、鴻發書莊相片明信片的「版權」系列、香港圖畫明信片公司和華興映相有編號的系列。
上述四種明信片分類法各有特色及長處,收藏者可採用超過一種方法。使用分類法的目的是增加對個人藏品內容及形狀的認識與把握。由於種種原因,香港的明信片相比於其他地區,覆蓋的專題範圍較狹小。因此香港收藏者可以選擇的、收量比較充裕的題目,只有鐵路∕電車、小販、街景、海陸軍、颱風及酒店等。

一九一九年七月十九日德輔道上慶祝歐戰結束。

早期的塗彩明信片,色澤平淡。
識別圖像背景的重要性
使用分類法固然可以把圖畫明信片有系統地排列好,但要進一步了解圖像意義,便需要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如了解一些歷史背景、社會影響,才可透視出版商的意圖及特定旅客的趣味所在。
香港早期的明信片出版商和顧客主要來自歐洲。當時(二十世紀初)的歐洲人普遍認為香港和中國充滿着神秘感。事實上,這種感覺可能是中西文化、歷史及地理等種種差異和不了解的結果。而出版商往往擅於利用這種差別,以吸引更多的旅客購買明信片。例如,明信片的圖像經常反映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習俗,出版商就喜歡誇大它的東方色彩(它們多是在影樓拍攝的)。其他震撼人心的主題包括乞丐或「處決」場面,主要是滿足歐洲人的獵奇心理。
中區皇后像廣場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及維多利亞式的太子行等歐式建築,也是香港圖畫明信片常見的題材之一。它們意在反映英國統治對香港的影響和成就,也可說是滿足殖民主義者心態的一種表現。
不少來自西方的旅客把在香港的經歷或接觸到的事物寫在圖像相配的明信片上,寄給遠方親友。譬如在一張印有中國舢舨的明信片上,一位旅客寫道:「通常中國人全家都住在舢舨內,而有些比這艘還細小哩!」其實這不過是小部分水上人家的棲身之所,並非所有中國人居住的方式,故若能認清偏見的由來便可知這種看法是非常可笑的。

使用私人相片作明信片是早期相片明信片的特色。

公信洋行於一九○五年發行的香港中國系列彩色圖畫明信片第三十四款。
成為明信片收藏家的條件
要培養收藏明信片的熱情畢竟比較容易,但要蒐集一批有意義的藏品便困難得多了。一個成功的收藏家必須知道如何評估明信片的價值。首先,可從明信片製作的取向、內容及背景欣賞它包含的藝術價值;其次,從圖像所記載的事物作細心的分析,以此作為研究本地歷史的參考資料;其三,從許多明信片上的郵寄及郵戳,可找出投寄日期(從而推斷它的出版時間)及其郵寄的路線,同時亦可把郵票作為其中的鑑賞成分;其四,從明信片的完整性、清楚程度及其稀有性(保存數量)等各方面評估它的價值。
如果以為只有唯一的估價方法便太過簡單了。事實上,收藏家評估一張明信片的價值是受上述四種標準共同影響的。
為了避免在估價時出錯,收藏家必須擁有多方面的知識及經驗。在本港舉行的拍賣會一般都有預展可以提供這樣的估價機會。近年來,香港拍賣行已成為許多資深明信片收藏家聚集的地方,加上越來越多人參加競投,更說明了在香港明信片收集已成為一種漸趨普及的嗜好。
近代(二○一二年)香港明信片收藏情況
收藏香港早期明信片,並不限於本地人士及機構(如博物館)。外國也有這樣的「發燒友」。事實上這種嗜好在英、美、法、意國十分普遍,例如在英國便有數量不少的明信片月刊和年刊,幾乎每天都有有關明信片的活動。倫敦的布盧姆斯伯里區每月便有一大型明信片展覽會,供應上百萬張明信片作銷售之用,英國為數不少的拍賣行更有專門的明信片部門。在英國及其他地方,收集中國及香港明信片的收藏家遇有珍貴的藏品時,競爭非常激烈。
由於早年購買及使用明信片的多為歐、美人士,他們把明信片寄出或帶離香港,所以香港本地能夠保有的為數甚少,這給香港收藏家帶來一定困難。
雖然香港有個別的郵票商人供應明信片,但他們主要的貨源是來自外國。由於郵費、保險及佣金把成本推高,故一般售價比在外國購買要昂貴得多。
香港明信片除了來源短缺外,保存方面也有問題。香港變幻莫測的天氣(潮濕和酷熱),均可使明信片遭到致命的損毀,儘管一些收藏家已採用無酸膠套及卡盒,但仍不是萬全之計。又由於缺乏一份可供參考的目錄及定價,致使明信片的價格也難以釐定。
所以,成立一個明信片協會是很有必要的,以方便解決上述間題、交換意見及推廣這種嗜好。一群收藏明信片的先驅者已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了一個香港明信片協會,在二○一二年二月更舉辦了第二次盛大的展覽。

二十世紀初之香港
「香港島長約十一又二分之一英里,闊兩至五英里不等,其海岸線長約二十七英里,面積達三十平方英里。」
Picturesque Hong Kong,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