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墨淡渲百味生——品潘锡林中国画

张静

潘锡林,野风堂主人,安徽天长人,现为天长市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自幼受文化底蕴深厚的皖东山水熏染,他的画以其荒寒、野逸、苍茫、老辣的风骨傲然林立于中国画坛,那一幅幅笔墨饱满、洒脱飘逸的画给了人们一个独特的水墨世界。

走进这些画的时候,是收到潘先生寄来的画册近一个月之后了。这阵子,总忙得焦头烂额,偶尔上线,看到先生闪亮的头像,愧疚之情不言而喻。

细细触摸,黑白套色封面,中式绘画,还有,那一抹抹在墨染中铺就开来的《西窗难留芭蕉梦》《荷塘思绪》《池塘一夜秋风冷》《溪水荡舟》《青山老屋》《听松图》……它们静静地伫立着,与我相遇,仿佛生命与希望、平凡与敬畏、寂寞与繁华,一起徐徐地弥散,荡漾在我的视线里,一圈一圈地漾出涟漪,而我的心,寂静得只剩下呼吸。

其实,我几乎不懂画,充其量也就喜欢潘先生一任天然、兴之所至的画风而已,尤其是他泼墨中呈现出的素净与淡雅,以及画面中极其容易捕捉到的一份来自生活的意趣横生,似清风白月般挡也挡不住。

走进先生画中,你有一种旷远和豁然的感觉扑面而来。那些属于原野独有的山村野渡、秋山茅屋、荒天古木、夜月无迹,虽是荒寒幽寂之境,却也是生命挺立于这寂寒世界的独白。曾记得历代游子,漂泊羁途,这山山水水最终成了其灵魂止泊的归属。我们循着先生水瘦山寒的画卷,仿佛能看到篱下床头的一灯明灭、月光下的一棹孤舟,断断续续地敲打在游子的心头,欲说还休,原来,这白山依旧,黑水依旧,生生不息。这里要说的是先生一支画笔、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为我们勾勒而出的世间温情图了。你看,鱼跃鸢飞,是流动飘逸之境,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俯仰自得;一窗梅影,婉约素雅,仿佛道尽清莹透明之境;而一方窗牖处疏影雅轩,月影婆娑,清光渗透,若凝神闭气,定能听泉眠云,恍然间,那种返璞归真的人性之璞玉卓然纸上!

中国的山水画,素有“水墨为上”之说,千百年来,万川之月,川,在遥远的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月,在悠长的思绪里勾勒出空灵的清辉。而先生墨中的岭上、坡脚,或安几间破旧茅屋,或横一座简陋小桥,或缀一掾倾斜草亭,一简一繁,笔笔涂在了心房的墙壁上,似乎有一枝惊艳,挂在心头的枝丫上,随风摇曳。

那一刻,心无籁,灵无声。

赏潘先生最多的是先生的花鸟百趣图了,潘先生画荷,画苇、草,再藏以一二水禽,使人想起“兴阑鸟啼尽,坐久落花多”的幽静;先生画菊,铺以湿地,远横疏篱,又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先生画牡丹,苍石相托,溪水为润,歇枝一二淡墨小鸟,雅趣同在;先生画荷,无盆中之荷,无庭院之荷,却是乡野水荷,绽放时,暗香簇簇,凋谢了,也有一股倔强的生命屏息而来。我浸在其中,念及的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体会的是万物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对先生的仰望也油然而生。也许,一支横笛、一架琴瑟,可以使舟也摇摇,月也泛泛,而一方水墨、一笔丹青,却能使人的生命得到皈依,心灵得到濯洗。

这般想着,倒是拙笔了却我一桩心事,但愿不枉潘先生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