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乡村振兴舆论支持的路径研究

柯晓兰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文化与传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为支持,以凝聚起全民心系乡村建设、支持乡村建设、参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近期舆论热点

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12月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此展开重要部署,舆论始终报以高度热情。2018年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网民持续给予高度关注,相关舆情量到达顶峰。

(一)媒体对乡村振兴进行全方位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国内各大媒体对“三农”政策制度背景、“三农”政策发展历程、近年来“三农”的成就与问题、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与实施路径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宣传阐释。根据头条指数显示,到2018年1月底,以乡村振兴作为关键词的总发文量达75万篇,阅读量达24亿人次。

鹰眼舆情观察室有关舆情报告显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29%的媒体解读了文件特点,认为文件管得全面、管得长远,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24%的媒体认为文件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加速农村发展;18%的媒体认为文件的落地,还需要配套政策来支撑;14%的媒体刊发学习贯彻类新闻,倡导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内涵要义,争当推进乡村振兴的弄潮儿;8%的媒体关注文件提及的农村宗教、腐败问题;7%的媒体还关注到文件可能会涉及的周边话题。部分媒体对2004年至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中央连续1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二)网民对乡村振兴进行全方位关注

党的十九大开幕次日,相关“三农”话题的新闻报道量就达1.7万余篇,引发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等农业农村美好蓝图的高度认同和热烈期待。网民普遍对乡村振兴给予高度关注。在人民网推出的全国“两会”热点调查中,“乡村振兴”作为新增关注点进入热点关键词前十名。调查显示:近四成的网民认为“村委会领导班子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卫生条件差”是目前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逾三成网民表示“与城镇化协同推进,整体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举措;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成为网民最关切的问题;职业农民培养、空心房整治、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等问题也引发了网民不同程度的关注。

对于2018年一号文件中的各种政策,网民基本持积极肯定态度,认为中央切切实实为农民谋利益,为乡村谋发展,将推动“三农”全面发展。同时,也有部分网民担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最终无法惠及农村农民。据头条指数显示,网友发文主要涉及农民增收、家庭农场、生态宜居、返乡创业等问题,网友阅读主要关注农业补贴、生活富裕、家庭农场、农民增收、返乡创业、土地承包三权分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生态宜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与收入、生产经营、生活环境相关的话题。

(三)各种传播渠道共同推动舆论扩散

在权威信息首发方面,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保持了绝对优势,且“报、网、端、微”一体联动,传播方式更鲜活,传播语境更亲民,“三农”话题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这一消息后,引发@三峡日报(媒体官方微博)、@蒙城发布(政府官方微博)、@Dr世界教授(名人大V)等不同类型的博主大量转发评论;“央视财经”“农民日报”“新三农”等微信公众号也迅速转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信息量非常大!》《中央一号文件出炉!重点在这》《重磅!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聚焦的是这件大事!》等文章的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各种传播渠道共同推动相关舆论大范围扩散。各大媒体对文件做出全方位解读,有效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称“乡村振兴勾勒了农民幸福新愿景,期待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二、舆论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常言道:“有了舆论支持就什么都做得成,没有舆论支持就什么也办不到。”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声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77.。舆论支持就是公众意见或社会群体意识对某种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持乐观的、肯定的态度,对其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汇聚各方同心同向发力的伟大事业。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做好政策解读与热点回应、高度关注涉农舆情、培育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对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舆论宣传纠传统思想认识之“偏”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衣食住行多种要素都源自农业生产。然而,中国人长期奉行“学而优则仕”,骨子里看不起农民,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脱农皮”成为一股热潮。农村籍学生努力读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在城市寻找身份和出路。加之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收窄了农业就业面;低效能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农业劳动强度;较低的收入和相对枯燥的环境更是让青年一代望而却步,农民的后代不愿意继续当农民,学农业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能离开的都离开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乡村不仅面临农业人才缺乏问题,还面临农民断代的问题。因此,需要持续聚焦国家“三农”政策,就农业现代化、农村新面貌、农民新风气等开展能抵达人民内心的舆论宣传,坚持聚沙成塔、点滴成河,逐步改变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偏见,推动解决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

(二)以舆论宣传补农村网络发声之“短”

《半月谈》杂志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乡村“怪现状”!“做小姐”“做混混”被羡慕,乡村道德溃退令人痛心》一文,引发网友热议。文章所列道德失范等问题,其实更多是社会共性问题,而非乡村独有。这让人联想到,每逢春节前夕总会有媒体借返乡主题爆出一些有关乡村的夸张报道,引起大量转发和关注,后来证实很多都是网友杜撰的消息和剧情。除了热点平息之后姗姗来迟的辟谣公告,农村对此毫无还手之力。与庞大的城市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群体相比,农村在网络舆论发声上处于绝对弱势。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不会用网,小孩只会围观,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大多认为事不关己或无暇顾及,在面对不实、夸大、曲解的信息时,农村几乎是一种“无声”的存在,对舆论无力辩解、任由发展,这对乡村振兴来说很不利。因此,运用各种媒体力量,集中反映乡村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正面、积极的舆论宣传为乡村振兴呐喊助威迫在眉睫。

(三)以舆论宣传解乡村振兴意识之“困”

当前,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较为突出,农村“386199”部队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数量剧增,广大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备受关注,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引发社会关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亟待保护。少数地方尤其是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工作难度较大的乡村,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面对农村现状,人们或一筹莫展、回避矛盾,或消极观望、无所作为,或悲观失望、怨天尤人。部分群众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内生动力不足。有的人认为,乡村振兴不过是一句口号;有的人提出,没钱没物没项目,再加上“滥班子”和“散支部”,乡村根本没出路。畏难情绪一旦滋生,必然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作越来越被动、效率越来越低下、发展越来越迟滞。因此,思想充电、观念更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让党的“三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加强乡村振兴舆论支持的具体路径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急速改写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形态。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基于这一背景,笔者认为,培育乡村振兴的舆论支持,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之力,从汇聚乡村振兴正面宣传合力、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加强涉农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等方面着手,凝聚乡村振兴的发展共识,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舆论环境。

(一)汇聚乡村振兴正面宣传合力

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提道:“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隔63年,“广阔农村大有作为”这句话显得更加贴切。在舆论宣传上,要解决好“宣传什么,谁来宣传,怎么宣传”等问题,把握好宣传的时效,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进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创新,做大做强乡村振兴的正面宣传工作。

汇聚正面宣传合力,要打好“媒体宣传、典型示范、巡回宣讲”组合拳。广泛宣传近年来农业农村砥砺奋进取得的可喜成绩,聚焦“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新局面、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等方面,开辟“乡村振兴”专栏专版,主动设置议题,讲述“三农”故事,传播“三农”声音。从“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等方面做好宣传阐释,通过多元、立体、互动的舆论传播,为“三农”成就点赞,使“三农”舆情主旋律强劲、正能量充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生态。

汇聚正面宣传合力,要处理好“小平台”与“大平台”的关系。当前,媒体融合深入推进,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行业、各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内容影响力“小散弱”现象突出。要借助当地融媒体中心,挖掘分析热点信息,进行跟踪报道和时事述评,提高“三农”信息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要深入研究受众心理,针对不同载体和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表现形式、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创新传播方式。

汇聚正面宣传合力,要加强与公众舆论的互动沟通。移动传播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网络舆论不可忽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强调“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通过网络互动,不仅能广泛听取网友心声,回应网友期待,最大限度地争取网友的理解和支持,还能广泛吸取民间智慧,从社会舆论中获得改革动力和发展能量,构建乡村振兴共识。

汇聚正面宣传合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乡村自身建设。舆论宣传需要内外发力、同频共振、唱响“大合唱”。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文化墙、宣传栏、小喇叭、广播车、小手册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文化能人评比、优良家风传承、村规民约倡议、婚丧仪俗整治等活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乡风文明落地生根,让乡村文化更接地气、更聚人气,大力提升新时代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二)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问题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借鉴浙江台州黄岩经验,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对话活动,对外增强乡村振兴的全球影响力,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

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要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乡村建设始终被广泛关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一批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乡村衰败问题,开始乡村自救的探索,这就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建设蓝图,建立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二元体制;195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新农村建设目标未能如期实现,但农村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向往,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曾业松.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11):4.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农村的空心化、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日益严重;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任务。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实现了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各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都为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观察与反思的历史视角。

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对话。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全国各地开展了生动的实践探索。比如杭州西湖区部分乡镇依托农村土地全域整治,打破镇、村行政界线,以区片为单位,推行“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以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实现生态空间重塑;广东顺德鼓励社会力量、倡导社区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充分激活主人翁意识,实现社区的人心聚合;部分地方通过乡村拥抱城市,充分吸纳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实现乡村与城市的有机融合等。由于各省市各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乡村振兴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为乡村振兴区域对话提供了可能。

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对话。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衰落凋敝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相伴而生,各国对此都采取了积极举措,比如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韩国的新村建设、法国的乡村复兴运动等。借鉴他国经验,可以启发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实现本地乡村振兴。同时,讲好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将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化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难题提供中国样板,贡献中国智慧。

(三)加强涉农突发事件舆情引导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基于这一定义,舆情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不仅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还成为人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重要途径。加上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显现,网络舆情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做好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加强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显得重要而且必要。

加强涉农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必须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涉农舆情引导不是涉农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应对。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危机处理机制等,加强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测、实时分析、及时预警,同步做好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重视信息发布和危机处理,确保涉农舆情工作的“速度、广度、深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涉农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加强涉农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必须强化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网上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最大变量”为“最大正能量”,成为学网、懂网、用网、管网的行家里手。面对涉农突发事件,要坚持“快讲事实、多讲态度、重讲措施、慎讲原因、慎下结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和社会自媒体,体现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充分考虑网友心理需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有力遏制谣言传播,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加强涉农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必须重视网络舆情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网络环境熟的同志从事网络舆情工作,加强舆情分析、公共危机处理等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及时应对、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在政务新媒体运营上,要更加重视内容吸引力,恰当运用网络语言,努力培育铁杆“粉丝”,扩大政务媒体“朋友圈”。在涉农负面舆论应对上,要充分了解网友关切的问题,认真收集网友反映的问题,提交有关部门解决、积极跟进并向网友及时回复处理结果,善于借助不同媒体和不同部门的力量,实现网上舆论可控可导,积极传播乡村振兴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