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理性而沸腾的时代!
(代序)

谢谢佃利教授的邀约,让我有幸更早得阅他和团队的这一大作。2001年左右,我在进行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最早接触到了美景花园小区的垃圾站事件。围绕垃圾站设点的不同,行动者立场迥异,让我意识到“涉及具体利益诉求的邻避冲突的存在是当代中国城市中的常态”,并吸引了我就此开始的邻避冲突研究。但是,当时我并未完全意识到,此后数年,邻避冲突不仅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常态,而且成了形式最激烈、最被人关注的一种集体行动。在学理层面,不同学科的研究也纷纷跟进这一问题,成果精彩纷呈。

邻避冲突在实践和理论层面成为热点,使得系统梳理这一领域,同时在理论层面上高度抽象,在知识层面上有效增进,就成为迫切所需。读完本书初稿,我的激动不可自抑,因为就此而言,本书已堪担此大任。在整体分析路径中,全书从邻避设施、邻避情结、邻避诉求、邻避决策到邻避冲突,每一个环节的过渡和转承分析人微,丝丝入扣;而最后从邻避冲突到邻避治理的分析,则体现了佃利教授和团队卓越的理论想象力。事实上,这种想象力无处不在。

显然,中国处在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三化共时态”进程中,高度压缩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剧烈社会变迁使得出现各种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里的逻辑在于,由于缺乏恰当的制度化风险化解机制,这些风险极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冲突。按照佃利教授的论述,邻避事件一方面源自邻避决策中开放决策机制的缺失,另一方面源自邻避设施兴建过程中风险沟通的缺位。据此,邻避情结的产生,可谓这一双重封闭之后的风险感知与扩散。邻避冲突,从形式上看是环境保护或环境正义的矛盾,从内在看是城市空间配置的价值选择矛盾,而从更深层次看,则是中国城市化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增长联盟与社群联盟之间的深刻对立。事实上,这是大多数国家发展的根本矛盾,更是总体性国家难以调和的根本矛盾!

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转型,其过程波澜壮阔,且正在并已创造一个又一个转型奇迹。然而,无法回避的邻避冲突,以及正在不断发生的其他各类国家——社会关系紧张,也揭小了中国这一转型体必须面对的结构性难题,此即佃利教授在本书中所分析的,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其核心是利益协商)规避国家自主性和社会“政策不服从”之间的矛盾。就此而,我们似乎有点悲观,因为这些年来类似邻避冲突这样的矛盾比比皆是,但我们的应对似乎并未真正改变。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习惯于封闭决策和事后维稳,习惯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粗放的“群众叙事”而不是精细化的“公民叙事”,习惯天然地忽略“少数人的利益”……但是,从更长时态来说,我们又有足够理由乐观。因为无数事实证明,这一转型体的强大生命力即在于“柔韧而老练”。在国家之外的外部结构发生变化,乃至可以变成结构性压力的时候,这一转型体会进行自主的、适度的变革以吸纳这一压力,并达致新的转型平衡。

本书在智识上的想象力,一方面源自佃利教授和团队花费了巨大心血,收集了无数的材料、数据、案例,特别是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有效运用了CiteSpace软件、谷尼舆情图悦 picdata.cn 热词分析工具、ROST NAT和Ucinet软件等多种最新工具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材料;另一方面源自佃利教授和团队对这一领域的长期跟踪和精确把握,这需要花费更多心血。更重要的是,这一想象力还源自佃利教授一直以来的专业情怀。从叙事风格来说,本书逻辑严谨、分析理性、措辞恰当,这些无一不显示了叙事者内在的涵养和情怀。我和佃利教授相识多年,我们有同样的专业坚持,也有同样的立场和情怀。我们以此互为鼓励,砥砺前行。

长期坚持一个领域而终有所得,这一过程就如同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喜悦无以言表;而此过程中的艰辛,同样难以言表。在此,我对佃利教授和团队表示深深敬意。这是一个理性而沸腾的时代!有充分理由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成为转型体自身变革所需要的外部结构性压力这一良性结构性压力的重要源泉。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201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