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发展史

远古的女性都把头发垂下来。然而,随着国家文化之风的熏染,大家对发型也关注起来,结发也随之发展起来。

过去,不论是谁,都把长长的头发向后垂下。因为劳动女性觉得头发太长了有点碍事,于是她们把脖子附近的头发绑成束,这样工作起来就方便了。因为女性都爱美,她们便注意起这种束发结了——我想这就是结发发展史的第一页吧。

垂发时代的女性们头发本来很长。在《宇治大纳言物语》《今昔物语》日本平安时代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作者为官位正二位权大纳言的日本皇族公卿源隆国,共三十一卷,一千零四十个故事。源隆国(1004—1077),日本平安时代日本皇族公卿。醍醐源氏、大纳言源俊贤之子,人称宇治大纳言。中,上东门院的头发比身高还长两尺。虽说不知道那一位的身高如何,但站起来头发还比身高长两尺,可想而知当时人的头发长度了。因安珍和清姬的故事而有名的道成寺缘起道成寺缘起,流传在日本纪州的民间故事,被改编为净琉璃、歌舞伎等多种艺术形式。故事讲述少女清姬爱上了俊美的僧侣安珍,安珍为躲避清姬逃入道成寺里的大钟躲起来,愤怒的清姬化身为一条巨大的蛇口吐火焰,将安珍困在钟内烧死,自己也同归于尽。中,我记得有一段是讲一只鸟叼回一根有一丈长的头发——总之,从很多文献来看,就算打对折地采信,也能说明古代女性的头发确实是很长的。

一般来说,人站立着,发尾还有四五寸会蜿蜒在地上。因为是垂发,护理起来也简单,护理的时候也不会损伤头发。因此头发免于损伤,得以自然地、茁壮地伸长。

如今女性的头发之所以不容易长长,是因为很多发型要求头发这边要弯、那边要扭,损伤了头发。这么伤害头发,别提长长了,头发简直要缩回去了。

话虽如此,今天的年轻人可都是故意用电气把头发烫卷,使之蜷缩的,我等要是说这样的话可能会被嘲笑的吧……

 

古代(现在也是如此)女孩子的前发如果长长了垂下来,就在额头处剪齐了。这被叫作“干鱼串”,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根据专家的说法,垂下来的头发会挡到眼睛,就是因为这个所以才叫这个名字的吧日语中,“干鱼串”和“刺眼睛”的发音相同,都是めざし(mezashi)。——姑且这么认为吧。

这个“干鱼串”时代到十岁为止,过了十岁之后,就把渐渐长长的前发梳到后面去剪齐。

如果长得更长了,就会改梳振分发振分发,左右分开垂肩的儿童发髻。,把头发分别垂到前面和背后,为了不让头发凌乱,两边耳朵附近的头发用布包起来垂下。

这种分发再长长之后,背上的头发就用布或麻包起来使之下垂。这种束发方式也有很多种,一般就梳成一束垂下。

还有把头发分成两股,前后各垂一股的。这种被称为两股垂发。这样的长发,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发束就会堆在枕头边,这样,充满凉意的青丝就不会滑入颈间,搅人清梦吧。

 

根据时代的不同,发髻的名称也有各种变化,仅是从明治初期到明治末期,发髻的名称就有非常多种,而且关东和关西还各有区别,没有比发髻名称还复杂多样的东西了。

结绵、割唐子、夫妇髻、唐人髻、蝴蝶、文金高岛田文金高岛田即高岛田髻,多见于日本江户时期的未婚女性、艺伎或游女中,最早由江户初期东海道一带的岛田宿里的游女们引领起来,后通过歌舞表演等形式发扬光大,由此得名。、岛田崩、投岛田、奴岛田、天神福来雀、盆髻、银杏返、长船、少女髻、兵库髻兵库髻,室町时代即流行,常见于底层游女。横兵库髻,多见于高层游女“花魁”之中,在头顶后方的发髻宽大夸张,从正面看像扇子,从后面看像蝴蝶,便于花魁在发髻上安插多样的饰品。、胜山丸髻胜山丸髻,是受众面最广的女性发型,从底层游女、普通民女到大将的女儿都可以梳此种发型。、三轮、艺伎结、茶笙、达摩返、砗磲髻、切发、艺子髻、鬘下、久米三髻、新桥形丸髻。

这是关东的名称——说是关东,主要是东京的发髻,关西的发髻名称则充满了关西的情味。

虽说是关西,但京都和大阪的发髻名称却很不相同。大阪有大阪的名称,京都有京都的叫法,说起不同城市的风格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达摩返、砗磲结、家户女、三叶蝶、新蝶大形鹿子、新蝶流形、新蝶平形、焦结、三髻、束鸭脚、节卷、鹿子、娘岛田、町方丸髻、赔蝶流形、赔蝶丸形、竹之节。

这是大阪人起的名字。“焦结”“家户女”之类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重视家庭,日子过得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城市市民会用的词汇,即使不知道发髻的形状,光听名字眼前就浮现出发髻的样子了。

京都的发髻名称中则洋溢着京都的风情,真是令人高兴。

丸髻、崩岛田、先笄、胜山、两手、蝴蝶、三轮、吹髻、挂下、切天神、割忍、割鹿子、唐团扇、结绵、鹿子天神、四目崩、松叶蝴蝶、秋韵、裂桃髻、立兵库、横兵库、鸳鸯髻有雄雌之分,非常热闹,光是一个一个把这些名字记住,就够费劲的了。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这些派生出来的名称。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髻,不清楚分别到底是哪里的。

立花崩、里银杏、芝雀、夕颜、皿轮、横贝、鹿伏、阿弥陀、两轮崩、天保山、飞车髻、浦岛、猫耳、玉玺髻、柏兵库、后胜山、大吉、曲梅、手鞠、风雅屋、回想、咚咚、锦祥女、什锦、引倒、稻本髻、疣结髻、杉梅、杉蝶等等……

能给发髻起这么多名字,真是了不起啊。

 

根据年龄的不同,发髻的种类也是千变万化的。

五六岁的孩子终于把头发留长了,首先要扎“莨盆结”。再系上鹿纹扎染布带,特别可爱。头发再长一些,就可以扎“鬘下地”或者“福髻”。因为头发不是很长很厚,要稍微放出点两侧的鬓发。这叫作“雀鬓”。地藏盆祭日本民间节日,阴历七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祭祀地藏石像。上,小女孩们在后颈处涂上白粉,只留出两道或三道的梳齿痕,嘴唇涂上红艳的玉虫色,真是可爱极了。

裂桃、割葱、御染髻、鸳鸯、福来雀、横兵库、羽早稻等等,都是年轻少女们的发髻样式,中年的媳妇则梳裂笄、居飞车。

明治时代京都风的艺伎梳的“投岛田”,也是非常漂亮风流的发髻。不论时代怎样推移变迁,在任何时代都能留存下来的是岛田髻和丸髻。与少女的文金高岛田髻相比,母亲的丸髻,别具品味,雅致脱俗。

 

如今,主妇和姑娘的穿着打扮趋同,发型也好服饰也好,都无从判断身份了。过去,两者的装扮可是泾渭分明,女佣人梳着岛田髻,黑繻子的带子打成立结,这些都是规定好的。女佣发髻的样子也很温柔雅致,其长度和样式京都、大阪两地略有不同;腰带也是一样,我记得京都的女佣会把黑的腰带利索挺拔地系好,而大阪则喜欢让带子两端自然地下垂。就算同是主妇,新嫁娘、小媳妇和大婶的发髻、簪子等发饰都是各有区分的。

发带不是只有年轻人才戴,上了年纪的人也会戴。适合年长女性的鼠灰色发带之类的饰物有很多。在我的记忆中,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女性风俗。

总的来说,京都风装扮的后颈之美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脖颈纤长白嫩、乌发漆黑如云,越是美人,越能显出这种风情。发际线短的人,反而有一种华丽的美感。像这些过去的镇上、店里、女性身上的风俗,大半残留着德川时代的影子,格外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