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

广州市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目前,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下辖6镇10街,有177个村民委员会、97个居民委员会。现有老区村庄43个,分属12个镇街,36个行政村。

第一节 历史发展沿革

秦以前,番禺一带泛称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并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其中南海郡跨粤东、粤中及粤北大部,下设番禺、博罗、四会、龙川四县。番禺建县自此始,时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

建县之初,番禺县境域广阔,大致北至中宿(今清远),东与博罗相接,西与四会相连,南至包括现香港、澳门之滨海之地。

番禺设县至今2230多年,境域多次变动,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南海、从化、花县(花都)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珠海、斗门等县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隋唐和北宋年间番禺也曾两度并入南海,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番禺县。宋开宝五年(972年),再废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宋皇祐三年(1051年),析南海县地置番禺县。广州东城为番禺县地,西城为南海县地。自此至广州设市,广州城东南属番禺,城西属南海。明清时期,番禺又先后析地划入从化县、花县,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235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

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捕属(广州市东半部,归入捕所管辖)及河南街区划为市区。1930年9月,番禺县划入广州市区的有天河、杨箕、冼村、猎德、石牌、新庆、甲子、潭村、员村、程界、棠下上社、棠下、车陂、琶洲、黄埔、新洲、赤沙、北山、仑头、官洲、新村、龙潭、冈村、土华、小洲、大塘、上涌、西滘、东塱、新爵、南滘、西塱、麦村、白鸽窦、黄麖塘、林和、燕塘、沙河、凤凰村、下塘。1937年7月,番禺县属公和乡、敦和乡、沥滘乡、彬社乡(今海珠新滘和小谷围一带)、崇文二十四乡、龙洞堡、石牌堡、冼猎扬、车陂堡划属广州。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为动员民众抗日,上列各乡暂归番禺县管辖。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2月,复归广州市。

其后数年,近郊乡村相继划属广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一带划入广州市区。1950年,禺北的北兴乡划归花县。南海县的上恩洲乡划入番禺。禺东十五屯乡划东莞县。禺南九如乡沙亭、南涌、乌洲划归顺德县。禺北嘉禾乡的江夏、陈田和佛岭乡的萧岗、黄田及新市划归广州市。1953年,禺东的茅岗、员村、新塘、观音约、珠村、石宦龙、车陂、棠下、长湴、沙浦、双岗、文冲、横沙、逻岗、东圃、鱼珠等村及禺南彬社乡的长洲岛划归广州。1958年1月,禺北禺东的南岗、萝岗、黄陂、石井、江村、嘉禾、神山、岗楼、鸦湖、蚌湖、同文、太和、龙归、良田、竹料、钟落潭、九佛17乡划归广州。1959年,原属中山县的大岗镇、大岗公社(后析出黄阁公社)、万顷沙公社(后析出南沙公社)和珠江农场划归番禺。1975年1月,番禺县新造公社的深井大队划归广州市黄埔区。1991年,番禺县辖22个镇,有305个村民委员会、81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313.8平方公里。

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2000年5月,国务院同意撤销番禺市,改为广州市番禺区。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2012年9月,国务院同意番禺区东涌、大岗、榄核3镇划归南沙区管辖。据2018年末的统计,番禺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下辖6镇10街,有177个村民委员会、97个居民委员会。2018年末常住人口177.7万人,户籍人口98.84万人。

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北江下游滨海地区,四面环水,境内市桥水道以北是市桥台地(俗称“大箍围”),以低丘岗地为主,坡地平缓,较高的山岗有大乌岗(海拔226.6米)、青萝嶂(海拔198.2米)、浮莲岗(海拔116.6米)、莲花山(海拔105米);市莲路以南是番禺冲缺三角洲冲积平原。番禺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宜耕,物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