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的山丘因形得名

刘禹锡早在千年前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三角镇内最高的山丘只有77米,但三角山丘的名字和分布也是极有特色的。鲤鱼山、马山、虎山、金山、骑龙山等,都是因形得名,可以串连成“在鲤鱼山骑马、溜虎、挖金、骑龙”一句话,为小时候的我增添了很多练习记忆的乐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雄伟如白赖山、鲤鱼山、马山和独岗山,近年都因为城市建设或被开辟、或被爆破,早已不复当年神勇。当大沙坦重新变得平坦,千百年来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丘不再雄伟,人们才懂得山丘对于一个镇区的重要性。于是,我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三角的山丘或像鲤鱼山一样迎来复绿,或像三角山公园一样迎来改造而焕发生机,“在鲤鱼山骑马、溜虎、挖金、骑龙”的愿望可以成真了。

白赖山有个好听的别名叫“观音山”,皆因山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传说是观音菩萨的睡床。遗憾的是,这座山的绝大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石场爆破运走,如今只剩下西边的砂黏土部分。

鲤鱼山在白赖山西边,因形状像肚皮朝天的鲤鱼而得名,虽然海拔只有77米,足以成为三角镇的“凌绝顶”。20世纪50年代,三角在这里开办了石场,久而久之也落得个大部分山体被挖的结局,不过从远处看,依稀还能看到鲤鱼的外形。

马山在白赖山的西面偏南处,从上往下看,大致可以看出朝南的马头、朝北的马尾以及居中的马鞍。只是这里同样成了采石场,20世纪的修路工程也让这匹“马”一分为二。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三座山峰所在的地方仍是一片汪洋,水产丰盛,吸引不少渔民前来捕鱼,其间的一座小岛成为众多渔民歇息的地方。有一天,一只鲤鱼精突然造访这片水域,拥有尖利牙齿和肥大肚腩的鲤鱼精没有带来兴旺,反倒在海底兴风作浪,不少出海捕鱼的渔民不幸成为它的口粮。幸存的渔民纷纷驱船前往小岛避难,但岛上只有嶙峋怪石,缺乏淡水和食物的窘境让渔民们饱受煎熬。

不知过了多久,观音菩萨云游至此,化身渔民登陆小岛,坐在一块大石上休息。半夜时分,鲤鱼精再次兴风作浪,海上电闪雷鸣,观音为保护岛上渔民,现出真身,以法力镇压。鲤鱼精大败,沉入海底。黎明到来的时候,恢复平静的海面浮起一条鲤鱼,肚子鲜血直涌,染红了大片海水。观音召唤南海龙王,责备其疏于管理,纵容鲤鱼精作恶。南海龙王懊悔不已,命儿子小龙马守护这片水域,防止外来妖怪再次作恶。从那以后,这片海域恢复了平静,越来越多人前来定居,这片土地日益繁华。

于是,观音菩萨歇息过的那块大石就变成了观音山(白赖山),海面上浮起的鲤鱼便成了鲤鱼山,而守护水域的小龙马则化身成为马山。

鲤鱼山的神秘传说

金山和马山只相隔一个水塘,它并不是因为出产金矿而得名,而是因为山顶呈金字塔顶尖。

骑龙山和虎山的名字都十分霸气。骑龙山接金山往西延伸三百多米转北,再往东与鲤鱼山相对接,外形像是翻腾的龙身。虎山则是三角最西面的山丘,外形像躺卧的老虎。

花果山位于骑龙山的西边,里面没有居住着美猴王,倒是可能住着对水果垂涎三尺的小精灵。这里土壤十分肥沃,适合种植各类花果,因而得名“花果山”。

花果山西侧凸出来的山体有着另外的名字——大石山。据说早在460年前,大石山的南面就有人居住,是较早定居三角的人家。

小团范山因与黄圃镇的团范山相接而得名,由于外形像田螺,三角人也称之为“螺山”。

奶奶在屋檐下喝着黄皮叶煲成的茶水,坐在摇椅上,不急不慢地同我说起了另一个故事。

一天,家住沙栏小团范山边的老渔夫和老伴一同出海捕鱼。渔船上,老渔夫负责撒渔网捕鱼,老伴负责摆渡。当他们的渔船驶入三丫海口时,天气大变,风浪大作。不久,水面出现一个漩涡,一条银色的大鲤鱼从水面跃出,大有隐天蔽日之势。老渔民没有被吓到,反而抓紧机会撒开渔网。他想着,如果将这“大个子”捕获,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老渔夫潜入水中,发现水下有个极大的洞穴。他情不自禁往洞穴走去。突然一阵强光扫过,老渔夫不由得闭上双眼,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惊讶地发现洞内躺着一个身穿彩色衣裳的姑娘,面容姣好,双腿处却是银光闪闪的鱼尾。老渔夫没被硕大的鲤鱼吓着,反倒是被这条美人鱼吓得不轻,赶紧浮上水面,爬上渔船,将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老伴。两口子认为这位姑娘就是白鲤娘娘,是守护此地的神灵,不可亵渎。

后来,这成了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不少渔民听说后,为求庇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以香烛、糕点供奉拜祭白鲤娘娘。说来也奇怪,白鲤娘娘“现身”后,附近地区每年都风调雨顺,人们纷纷迁居此处,这里越来越兴旺。

为了留住白鲤娘娘,不让她回到大海深处,附近村民便在白鲤口附近用沙土和竹杉筑起了堤围,称之为“沙拦”,意为用沙土拦起。渐渐地,“沙拦”囊括的区域范围扩大到光明片、蟠龙片和结民片等地方,这些后来被称为“沙栏地带”(“栏”与“拦”同音)的地方,如传说那样,得到白鲤娘娘“庇佑”,成为三角镇内物产丰盈、风调雨顺的有名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