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素质因素
有的学者认为部分患者具有内向、胆小、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人格特点。如果自幼受到母亲的过度保护,成年以后也易发生恐惧症。
2.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患者童年的经历,如羞辱或批评性遭遇、父母的不和、童年丧失父母或与父母分离等。在以后生活事件的诱发下,通过置换、投射和逃避防御机制将内在客体关系外在化,从而表现出焦虑与恐惧。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条件性学习在恐惧症发病中的作用,认为恐惧症是患者通过条件学习和自我强化而固定下来的习惯性行为。
4.认知理论
认为恐惧症是患者高估所害怕情景或事物的危险性所致。
(二)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有证据证明特定恐惧症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Kendler等对2163对女性孪生子研究认为,动物恐惧症比社交恐惧症和场所恐惧症的遗传性强。
2.神经生化
在神经生化及内分泌方面的研究提示,NE、5-HT和GABA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可能参与恐惧症的发病。
3.神经影像
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提示,社交恐惧症可能与基底核和纹状体的DA功能障碍有关。已有的研究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比正常对照组在纹状体内的DA回吸收位点密度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