嫲嫲常在我心間

嫲嫲是我的偶像,也是我一生的榜樣。
父母為口奔馳,所以我自小便跟著嫲嫲,她的身教言教至今仍然一直影響著我。
她39歲喪夫,生於上世紀初的她目不識丁,但她不怨天,不尤人,獨力把7個子女拉拔成人,而且個個都卓然有成,不是從商兼且長袖善舞,便是學有所成。
美國總統奧巴馬形容撫育他成人的外祖母「嫻靜而有原則」,我的嫲嫲也是一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部分人都生活貧困、謀生不易,雖然這樣,但從未讀過書的嫲嫲對教育特別重視,並且不分男女,我小時便常常被她督促努力讀書,並叮囑我將來行有餘力,要貢獻教育,造福社群;加上眼見為人師表的叔叔和姑姐如何備受學生尊敬,令我自小便心生羨慕,立志將來要當老師,春風化雨。今天我再在香港大學任教,同時保持與多所大專院校的密切聯繫,希望繼續作出貢獻,延續嫲嫲的心願。
很多人說「逢商必奸」,但以我過去20年的從商經驗,做生意要成功,與客戶建立長遠互信的關係才是致勝關鍵,所以「行正道」是不二門法。
嫲嫲家教甚嚴,我是直到小五也未曾買過汽水,晚上又不許看電視,假日更不可隨便上街……以現在的標準,我小時的生活相當單調乏味——除了讀書,唯一的娛樂便是到附近的圖書館溜達。但那時的我完全不覺得枯燥,反而樂在其中,更從中發掘了地圖這個影響一生的興趣。
上一代的人都比較內歛,不輕易流露感情,記得那時我們住在元朗的村屋,下雨時總是這裡或那裡漏水。幼時常常賴在嫲嫲身旁的我,有時會給勤快的她不耐煩地趕開,可是,只要一下雨,無論她在忙甚麼,都會立即把我抱到乾爽的地方;而聰慧的她自學的縫紉非常了得,我小時候的冬衣全是她的傑作……現在回想,深深感受到她疼惜之情,只是她罕有用言語表達出來吧。
《每日科學》網曾報道一項由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教育學院聯合進行的全英國調查研究,當中訪問了近1,600名11至16歲受祖父母照顧成長的青少年,發現他們在這樣的環境更能健康成長,因為比起整日忙於工作的父母,祖父母更善於協助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嫲嫲為人勤奮,既要養育子女,又要日夜替人做針黹謀生,很晚才睡,大清早便起床忙這忙那——所以當許多人驚訝我在創業那幾年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時候,我不禁會心微笑,腦裡浮現老人家勤勞的身影。
嫲嫲常常掛在嘴邊的,是張瑛、吳楚帆粵語長片中常常說的「老土」道理:「做善事,行正道」——不走捷徑,老老實實地做人,有能力時便回饋社會。這在講求賺快錢的社會顯得笨極了,但長遠而言卻是最有智慧的——很多人說「逢商必奸」,但以我過去20年的從商經驗,做生意要成功,與客戶建立長遠互信的關係才是致勝關鍵,所以「行正道」是不二門法;十多年前我在所謂「當紮」拚搏之年,便已致力公益事務,也是因為銘記嫲嫲的教誨,所以我贏得的獎項或名聲也是她的。
嫲嫲已經離世十多年,但多年來我對她的說話無時或忘,我相信她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