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桴海探珍:彭阳一中教师论文集
- 杨存政主编
- 3375字
- 2025-02-21 17:41:02
学校德育篇
“导师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伴教育”——高中留守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杨存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在家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在教育这些高中留守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笔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高中留守学生教育途径——“导师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伴教育”。该途径在两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导师选择对象突破科任老师范围,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可以选择本校与学生有直接或间接亲属、亲戚关系的教职工作为高中留守学生的导师;二是实现导师、学生自己、同伴共同教育高中留守学生;这既符合实际情况,也提高了高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工作,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在家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1]。因此,我们于2012年成功申报并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高中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研究过程中探索出的高中留守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导师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伴教育”。
一、对高中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到位,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方面:学校教育留守学生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缺少学校和监护人的关爱。生活方面:学生周末生活单调。学习方面:通过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并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未达到老师或父母的期望。97.92%的学生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让父母放心;80.47%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成绩;87.24%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家人及同学的更多的鼓励与帮助;79.69%的学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辅导;11%的学生希望赶快拿到毕业证出去打工帮助父母挣钱;4.17%的学生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2]。心理方面:少部分同学对监护人和老师有较强叛逆心理,情感孤单。调查发现:93.23%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融洽,只有6.77%不融洽,当与班级同学发生矛盾时,11.98%告诉老师,2.86%用打架武力解决,而61.72%选择沉默忍让,因为76.04%的学生最信任的人是父母,只有1.04%的学生信任老师,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思考,当问到他们心里苦闷时会对谁倾诉时,67.19%的对同学说,17.97%对父母说,3.13%对监护人说,10.42%对网友说,只有1.3%的对老师说,这的确让人深思啊!
因此,非常必要对高中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以班级为抓手,学校要对高中留守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导师和班主任要多方面自习认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教育对策,加强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各方面进行引导、干预,使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树立学习自信心,能够在校认真学习。
二、开展“导师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伴教育”高中留守学生教育过程
(一)确定导师,明确责任,签订协议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各任课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我们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选择导师做了以下创新:农村高中的学生和老师基本都是当地人,大多数学生都和老师之间有这样那样亲属、亲戚等关系。因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让学生家长先联系他们熟悉的教职工做孩子的导师,如果有个别学生联系不上导师,则入学后他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科任老师当自己导师。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导师教育的实效性。导师的职责:(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在每学期开始,导师要着手调查自己辅导的学生,了解其存在的困难,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并把困难大的学生上报学校,学校制度确定关爱留守学生的计划。(2)帮助和关爱这些留守学生,包括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
(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构成。学校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而个体的自我教育,则是以上三种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自我管理的管理,是无实效的管理[3]。因此,促进高中留守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留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呢?
1.自我认识:作为高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自我意识能力增强,导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学生自己要通过反思、内省自己的优势、不足、存在困难、个人及家庭情况、个人交往等方面,并能做出正确地评判,平时也可通过日记或周记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自己的各方面行为,不断了解认识自己。
2.自我调控: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情感波动幅度大,情绪反应强度较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情绪容易变化,或郁郁寡欢,或闷闷不乐,或烦躁发怒等等。这些不良情绪反应在高中留守学生身上十分明显,往往有的学生不懂如何释放这些不良情绪,这些都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有时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因此,导师要引导出现这种情况的高中留守学生进行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表扬、自我体验、自我克制、自我悔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如当某高中留守学生感到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的时候,教育他们不要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要主动积极寻找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后,想办法解决它。
3.自我反思: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主动、自觉的检查,并根据自我检查的结果,不断提出改进计划,坚持实施。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计划、自我磨炼,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4.自我激励: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高中留守学生的不同心态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积极的心态让人积极进取,创造成功。当取得成功时,可以用一句名言、一顿美餐、一个礼物等来奖励自己;消极的心态让人绝望、使人消沉,一败涂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高中留守学生要能正确评价自己,正视现实,适当降低目标,降低期望值,确立合理的目标,鼓励自己通过不断努力去实现,从中获得体会到成功感。
(三)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教育行为。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同龄人、同学、校友等进行相互教育,同班同学进行教育最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因为他们相互了解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往往能了解到老师和家长不易察觉的问题,如抽烟、早恋、打架、酗酒等不良行为,早发现,早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上的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4]。中学生乐于模仿他们认可的行为和形象,特别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和模仿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只是需要一个诱因,而这个诱因就是“同伴教育”所带来的[5]。同伴和朋友相互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他们之间容易交流沟通,可以做到无话不说。而且,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熟悉,所处环境、角色、地位相似,他们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开导教育,特别是早恋等问题,他们最理解对方,他们的劝告往往是有效的,同伴也容易采纳。同伴教育有着家长和教育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伴之间的行为和语言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开展同伴交流、同伴引导、同伴关心、同伴激励、同伴评价、同伴教育、同伴互助、同伴共进等活动,以促进高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4)41- 43
[2]陈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 1)68- 69
[3]贺乐凡,周韫玉.关于中小学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问题.[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1)1- 7
[4]高童.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1- 273
[5]王灵仙.谈班级管理中的同伴教育作用.[J].新课程(下).2013.(5)4- 5
本文原载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