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桂枝不用作解表,依然很精彩

徐灵胎曾说:“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某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则取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

桂枝并不单单是一味解表药,冉雪峰曾说:“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见有大黄,即扯向阳明,经论旨意毫未领略。”《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是仲景治疗心悸的第一要药。由此亦可证,如刘渡舟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引方中行所说《伤寒论》“非为伤寒一病而设”。

(一)复脉非桂枝不可——炙甘草汤医案四则

姜佐景曰:“余用本方,不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曹颖甫又说:“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者也。”经方之验,经得起重复者,可见一斑矣。兹录此方验案数则,敝帚自珍而已。

案一

2016年夏,参加南昆山义诊,是晚义诊毕,正在宿舍休息,一先生到访,他是香港退休工程师,姓朱。因爱南昆山山清水秀,夫妇移居于此。近半年来,每天下半夜起至中午自觉心悸动不宁,不敢活动。过午则一切如常,登山也不成问题。然半年来因过往规律生活被打破,甚觉苦恼。诊其脉间有结代,嘱其往医院作详细检查。其以山区交通不便为由,欲先服汤药后再检查。即处炙甘草汤原方7剂,桂枝用45克。1周后来电云:服药后心动悸已未见发作。仅早上七八点钟仍会心律不齐,程度也轻了。又说,汤药已获效,料非器质性疾病,不欲下山检查。无奈,只好嘱其继续按方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

沛按:关于炙甘草汤主药,有人认为以甘草为方名,固应以炙甘草为主药。而清·莫枚士《经方例释》认为以“地黄为君”,曰“此方甘草四两,止得地黄四分之一,不应反得主名也。或仲景另有炙甘草汤而逸”。而我却以为本方复脉非桂枝不可,故应以桂枝为主也。从后文中容老太案,更可证实。

案二

湛某,女,32岁,广东增城新塘经营服装。2012年3月间曾经“感冒发热”。此后心悸不安,时有短暂胸翳痛,上楼梯气喘,烦躁,夜间睡眠不宁,脱发。4月14日增城新塘医院心电图报告提示:心率快并不齐。4月17日东莞东华医院心电图报告:频发室性早搏。4月18日动态心电图报告:频发室性早搏,部分成对出现及呈二联律、三联律个别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又在东莞某医院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报告:频发室性早搏,三联律。5月15日来诊,见患者面色不华,脉沉细而结代,时快时慢。自诉胸口很闷,全身乏力,口干,大便硬结不通。烦躁夜不寐,头顶部一块约3cm×3cm头发脱落,另有散在如扁豆大小片状脱发。即以炙甘草汤。并嘱其往省医院英东心脏中心详细检查。5月16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报告:频发室性早搏,偶呈室早二联律。西药用门冬氨酸钾镁片、盐酸莫雷西嗪片。

5月23日来诊,诸症如前,心动悸,上楼梯气喘,并诉服西药后,增添了舌头麻痹刺痛,胸口时有阵痛,每次约1分钟。曾询问西医,谓是正常反应。患者欲停西药,余极力劝慰,嘱其继服西药。中医仍予炙甘草汤,处方如下:

生地黄 120克 麦 冬 30克 党 参 30克 桂 枝 45克

肉 桂 10克 火麻仁 30克 大 枣 15克 炙甘草 15克

生 姜 10克 阿 胶 15克(烊化,兑) 7剂

以水8碗,煎至3碗,加半斤花雕酒,再煎至大半碗。复渣放3碗水,再煎至大半碗。日服2次。

5月28日,来诊自诉已自停了西药,间有短暂胸闷胸痛,余无不适,大便已通,1日1行。诊之脉沉细未见结代。仍以上方生地黄加至150克,大枣20克,肉桂15克。煎服法如前。另高丽参15克,隔日炖,另兑药中。

6月5日来诊,自诉前天下午曾发呼吸急促,头晕约20分钟,后如常,时有深呼吸。守上方。

7月2日,炙甘草汤已服近2个月,高丽参已停服20余天,无服西药。仍间有胸闷,晨早起床胸口有阵痛。脱发部位已长出幼细发,自诉好像体型胖了点。遂改用桂枝甘草汤。处方:

桂 枝 90克 甘 草 20克 3剂

以水6碗,煎成3碗,每两三个小时服半碗,分6次服完。

7月5日,前天在当地医院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心电图。诸症悉除。续以桂枝甘草汤调治,处方如下:

桂 枝 45克 甘 草 15克 7剂

用水4碗煎成大半碗,复渣以水2碗煎成大半碗,每日服2次。

7月13日来诊,胸口阵痛已无发作多天。仍以桂枝甘草汤以防再发。

2016年3月,其母小恙,携之来诊。询知其病已失几年,多次心电图均正常。

沛按:此例“脉结代,心动悸”以炙甘草汤已然有效。但服后怕肥胖,且突出胸口阵痛,故改用桂枝甘草汤以善后。仲景桂枝甘草汤原是桂枝四两(约今55~60克)顿服。此例原脉结代今仅胸口阵痛,但发无定时,故改日服六次,每次实仅15克。

案三

梁某,女,62岁,余在政协时的同事。2006年退休体检发现右上肺肿瘤,即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切除肿瘤并右肺叶三分之一,病理活检为良性肿瘤。出院后动则气喘,自汗涔涔,心悸胸闷,遂住进越秀区人民医院。1周后情况依然。政协办公室电知我,即往视之,此时术后已经月余,伤口愈合良好,唯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心悸胸闷,自汗口渴,便干,舌干无苔,脉细数。即拟炙甘草汤,处方如下:

生地黄 60克 麦 冬 30克 桂 枝 10克 高丽参 10克(另炖,兑)

大 枣 15克 炙甘草 15克 生 姜 10克 阿 胶 15克(烊化,兑)

麻 仁 30克 3剂

以水7碗,煎至3碗,放花雕酒半斤,再煎至大半碗,温服,复渣以水3碗,煎至大半碗,每日服2次。

3天后气喘减,已能下床行走。再服4剂诸症悉除,出院。继续服用原方10余剂。身体复元如初。

沛按:此证实肺叶切除术后,元气大伤,未能代偿,《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此例虽非“脉结代,心动悸”。显见此方是调补气血阴阳的良方。所以唐容川认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

案四

陈某,女,55岁,干部。2012年2月初曾“感冒发热”,2月底又患“胃肠型感冒”腹泻,三天后出现胸闷,心悸,乏力,脉结代。西医诊断考虑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频发性室性早搏。服西药无效。5月中旬求治于余。以炙甘草汤多剂,脉结代,心动悸未见改善,乏力气短增加,且有眩晕欲倒。告之于余,我初以为她畏生地黄、麦冬之寒,心理使然,继续以原方又数剂,又未效。后再询其眩晕时伴汗出,且下肢觉冷冻,舌色如常,口不渴。颇似《伤寒论》第82条:“心下悸,头眩,身img动,振振欲擗地者”之真武汤证。即改用真武汤加减,处方如下:

云 苓 30克 白 术 30克 熟附子 24克 生 姜 15克

肉 桂 10克 桂 枝 20克

症状很快控制。6月初,患者有事要往加拿大20余天。无奈只好配原方的单味冲剂,到加拿大后间断服用。症状续有好转,6月29日回穗,见其精神爽朗,自诉心悸仅偶有发作,并不严重。继续按方调治。

沛按:“心动悸”而又出现“脉结代”炙甘草汤是无可替代之方。大多数情况是如此。但此例“脉结代,心动悸”以炙甘草汤不效,改真武汤取效。可见“脉结代,心动悸”,虽是阴阳气血俱不足,但仍有偏胜之别。方中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足见以阴虚为主。而此例气短乏力,眩晕汗出,下肢觉冷,舌淡不渴则是偏于阳气不足。故而炙甘草汤投之不应。曹颖甫有一医案,“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脉来至止无定数,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汤去麻仁”。可见“方证对应”“辨证论治”是使用经方的灵魂。

(二)“奔豚”与心悸相类似,又有所不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胸闷痛、气上冲案

某患者,2014年5月我到清远义诊时曾来诊1次,服药后症状减轻,未能继续服药,胸闷痛,气上冲感又反复如前,故寻来复诊,舌苔薄白,脉滑稍数。即做平板心电图:可疑阳性。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反流。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处方如下:

桂 枝 45克 炙甘草 20克 生龙骨 30克(先煎)

服药7剂后复诊,自诉服药后胸痛明显减轻,不是每晚发作,且发作短暂,心悸除,睡眠改善。继以上方14剂。

沛按:该患者初接到处方时,颇为疑惑,反复问:“就是这几味?”皆因以往他服的中药少则十一二味,多则十八九味。现只四味,难怪他诧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味方。桂枝甘草汤见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我曾讲过此条条文,给我们的信息量颇大,细究之与麻黄类方、桂枝类方的关系密切。明了之后对步入经方之门有莫大裨益,暂不再表。

桂甘龙牡汤虽是桂枝甘草汤之加味方,但不似桂枝甘草汤原方,桂枝用四两,甘草用二两。桂枝甘草汤中桂枝是用四两,是诸桂枝类方中桂枝用量第二重者,最重是桂枝加桂汤,桂枝用五两。这是因为桂枝甘草汤证,心悸症状较重,严重到要用手按住胸口的缘故。桂甘龙牡汤见于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因为是用“火逆”“烧针”“下之”等不当的治法而致患者心神失守,症状不重,只是“烦躁”而已,所以用桂枝一两便可。此方是诸多桂枝类方用桂枝最轻的汤方,比桂麻各半汤还要少。可见中药的量、效关系必须重视。汉代一两相当现今15.6克,四两则是62.4克。

此例患者选择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因有睡眠障碍,但因胸闷心悸症状较重,所以重用桂枝。

另一个患者是花县芙蓉嶂来诊的,同样是胸口翳痛已半年,数月前来诊也用此方。星期二他夫人来诊,猛然想起此例,问及患者情况,获悉其服药后已无不适。

2014年春节前加拿大一位中医经方爱好者来电,诉失眠1月有余,每晚至五时方能入睡,发作性的心慌心悸,气上冲,每发时有一种恐惧莫名的感觉,喉咙痒,欲咳。并伴有肢冷汗出,自感精神快到崩溃状态。自服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无效,故来电求方。细问之下,知道他近日与朋友有些过节后,便开始如此。我说此“奔豚”也,先予桂枝加桂汤加龙骨、牡蛎,处方如下:

桂 枝 45克 白 芍 20克 大 枣 20克 炙甘草 20克

生 姜 15克 生龙骨、牡蛎 各30克(先煎)

服了1剂,心慌心悸便停止,至今天服第3剂,未复再发,睡眠改善。经方“方证对应”,可谓其效如神。但近两天又有另一个感觉是,每临用餐之时,剑突下有块东西在跳动。我说此乃小建中汤证也,调整白芍用量至60克,加饴糖1汤匙,服药后症状缓解。

莉娜按:桂枝是仲景治悸的要药,而且往往用至四五两,桂枝其实也是仲景治疗“奔豚”的要药。关于“奔豚”仲景有3处论述,包括桂枝加桂汤证、苓桂枣甘汤证和奔豚汤证,其实归根到底,治疗上靠的还是桂枝。仲景桂枝用量最大的是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苓桂甘枣汤,用桂枝四两,治“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这两方都是仲景治疗“奔豚”的专方。苓桂味甘汤,用桂枝四两,此方证虽不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但也是治“气从小腹上冲胸”的。其实,从临床表现上看,“奔豚”也可是看作“心悸”的一种表现形式。

“气从少腹上冲心”“从少腹起,上冲咽喉”称为“奔豚”。

此证可以从3个角度看。第一,“上冲心”可能是一种心悸的表现;第二,“从上腹起,上冲咽喉”可能是一些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第三,有“发作欲死”的表现,证明这类患者平时是易惊易恐的,可能还有其他的神经精神症状;还有“皆从惊恐得之”,提示此证可能和精神刺激有关。

临床上,一部分心肌缺血的患者;有些胃食管反流的患者;或者更年期综合征伴有心悸及焦虑抑郁表现的患者;还有一些心肌缺血、胃食管反流、焦虑抑郁同时都有的患者,其表现都可能与仲景所说的“奔豚”相似。

试看《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中所载的一则肖琢如的奔豚案:

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1个月余。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予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两剂愈。

桂 枝 15克 白 芍 9克 生 姜 9克 炙甘草 6克

大 枣 6克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者用桂枝加桂汤,“欲作奔豚”则用苓桂甘枣汤。此案方与证相应,故效如桴鼓。

莉娜又按:关于龙骨、牡蛎的作用,如张锡纯所说,龙骨、牡蛎有收敛元气,镇静安神,固涩滑脱和利痰几个主要功效。徐灵胎在《本草经百种录》中说:“龙骨最黏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胃肠滑脱之疾,皆能已之,此药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仲景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是此功效。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也是取龙骨、牡蛎此效。

张锡纯又提出龙骨、牡蛎,“还能宁心固肾,安神清热,而二药并用,陈修园又称为治痰之神品”“凡中风者,其关节间皆有顽痰凝滞,是以《金匮》风引汤除热瘫痫,而龙骨牡蛎并用也”。这是仲景于龙骨、牡蛎的另一个用法。

关于龙骨、牡蛎的煎煮法,《伤寒论》的条文里并未提及需要煅用。龙骨是生用的,牡蛎是熬,前面已经说过了,熬是用水久煎,与煅制是截然不同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则说:“龙骨、牡蛎若专取其收涩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用以敛火,或取其收敛,兼取其开通者(二者敛而能开),皆不可。”“牡蛎若作丸散,亦可煅用,因煅之则其质稍软,与脾胃相宜也。然宜存性,不可过煅,若入汤剂仍以不煅为佳。”由此可见,龙骨、牡蛎当是生用的。

(三)夫失精家,未必源于肾虚——不寐、滑精案

代某,男,27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4日。患者素有抑郁症、焦虑症病史,长期服用西汀类药治疗。1个月前停用西药,滑精随起,每日至少1次,白天无梦而滑。夜睡不寐,倦怠乏力,萎靡不振,常自汗出,偶有心悸心慌。睾丸微痛。大便溏,日3次。舌淡苔薄,口略干。脉虚弦。曾屡服补肾固精如熟地黄、黄精、金樱子、菟丝子之类,未见好转,心烦有加,经人推荐来诊。遂拟二加龙骨汤加桂枝,处方如下:

生龙骨 30克(先煎) 生牡蛎 30克(先煎) 熟附子 10克 桂 枝 30克

白 芍 30克 炙甘草 20克 大 枣 15克 白薇草 30克

生 姜 3片 7剂

8月7日,病者自来复诊,余问药未服完何以来诊?对曰:服药3天来,未再滑精,是否更换方药?余曰:初见成效,应仍须巩固,效不更方。再开3剂,前剩4剂。合共7剂,下周五复诊。

8月11日,复诊,滑精未再见,仍有汗出。拟前方加五味子10克。7剂。

8月18日,自汗出减,滑精未再。去五味子,原方减量。处方如下:

生龙骨、生牡蛎 各30克(先煎) 桂 枝 15克 白 芍 15克

熟附子 10克 大 枣 10克 炙甘草 15克 白 薇 20克

生 姜 3 片 7剂

沛按:常言“有梦而遗责在心,无梦而滑责在肾”。可能是要说明滑精比遗精更重,更深一层罢。仲景则统谓之“失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姜佐景曰:“本汤之治遗精,医者所尽知也。顾知之而不能用之,其所用者,每偏于肾气丸一方,加补益之品,如续断、杜仲、女贞子、菟丝子、核桃肉之属。吾师治此种病,一二剂即已。余依师法而行之,其效亦然。”曹颖甫曰:“此方不惟治遗精,并能治盗汗。十余年中,治愈甚众。”吾遵曹师之训,亦治不少。

然吾此例尤为严重,滑精月余,每日如例。再者每易一医必谓其精关不固,肾虚髓空。入耳之言,惴惴不安。心烦更甚,盗汗,脉虚弦。是有浮热,阳不入于阴。故以二加龙骨汤。

莉娜按:遗精、滑精,时下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认为“肾藏精”,动辄按肾虚治疗,往往并非如此。正如徐灵胎所言:“今则以古圣之法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这其实是不懂经方,不懂辨证,胡乱用药的表现。可叹时下对中医医理一知半解,时时把肾虚挂在嘴边者,实在是误人不浅。

遗精为何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帝内经》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所以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阳痿、早泄,证现阳气虚于下,虚阳浮于上,其关键在阳虚不能密固。”所以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者二加龙骨汤等方温阳镇潜,这种说法也是颇有道理的。

姜佐景在《经方实验录》曾说:“桂枝汤直是一首补方,纵令完全无之病人,亦可服此矣”“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芪、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黄、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所以对于“失精家”,用桂枝汤补虚是顺理成章的。《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中也有一则滑精案用的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此案相类似,效如桴鼓。

而黄师此例患者,有明显的心悸心慌,故重用桂枝以定悸。

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条文所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还能治疗梦交,《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曾载徐伯伦的一则梦交案,转与大家共飨。“高某,女,34岁,农民。入夜每与人交,天明始去,已四五年,误为‘狐仙’,羞愧难言。初则不以为然,久则心悸胆怯,延期失治,病情日重。避卧于邻家,仍纠缠不散。形态消瘦,困倦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带多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系阴阳两亏,心肾不交,属梦交症。拟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8克,白芍20克,龙骨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生牡蛎30克,红枣7枚。5剂后,诸症消除,予归脾汤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