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辨经辨证 强调内调外治——董正妮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特色

医家简介

董正妮(1983— ),女,主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委员。自幼喜好中医,曾自学《中医入门》《内经知要浅解》。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运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月经不调、黄褐斑、痤疮等疾病,并善于运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鼻炎、颈腰椎病及胃肠道疾病,疗效显著。

学术源流

董正妮少年时因胃肠道疾病曾就诊于当地一老中医,效果显著,遂对中医产生兴趣,于业余时间自学诸多民间中医书籍。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于2002—2009年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方向国际交流型专业,师从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许能贵教授。上学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对于四大经典潜心研究,理论考试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以优异成绩优先分配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实习期间积极配合参加各种治疗项目,跟诊许能贵教授及易玮教授,善于运用传统和现代针灸疗法治疗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如肥胖症、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特别是对穴位埋线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分别跟随易玮教授及多名老护士学习埋线技术,不断在临床中实践穴位埋线技巧,从中继承和发展穴位埋线技术,摸索出快速进针、双手协同进针并寻找针感,避免疼痛的独特方法,临床上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将穴位埋线的疼痛感降至大致与针刺痛感等同甚至更低。2009年学成毕业,就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部。并于2012年考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师从中医内科学带头人张军平教授,进一步扎实中医基础。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用穴位埋线技术治疗各种顽疾,如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肥胖、顽固性颈腰椎疾病及癫痫等,效果理想。

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复合刺激。埋线方法比较明显的优势是对穴位的刺激强度得到加强,刺激时间得以延续,让针感在患者体内留置更久,而针灸治疗疾病的效果与刺激量与刺激时间息息相关。在埋线治疗中,应用经络辨证进行辨经取穴和根据脏腑辨证进行取穴仍然是埋线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埋线时,要重视针刺的得气感,在得气基础上植入线体可以使线体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对于疑难杂症,要在埋线基础上结合药物内调,实现内外同治,可以提高疗效。而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规律的病症,例如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应该顺应内分泌及月经周期规律进行埋线治疗。

1.注重辨经取穴

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也是针灸临床上治病的指导思想,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取穴宜少而精,首先分清属哪一经哪一类型的病证,然后决定选穴及治法。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为指导,在临床上遇到不同的疾病,只要病在同一经脉,即可用同样的方法选穴治疗,而同一病种,病不在同一经脉上,其治疗选穴方法也就不同。如曾经在临床上遇到头痛、颈椎病与腰椎病这些不同的疾病,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出疼痛部位均在督脉经上,便均选用人中穴治疗;而同是头痛病,遇到是前额头痛为主的就从阳明论治,选穴中脘、足三里;遇到主要病位在巅顶的患者则从厥阴论治,治疗往往选择四神聪、合谷、太冲穴。偏头痛从少阳论治,常选足临泣等穴位。

2.注重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对针灸临床起着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是临床各科辨证的基础,为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经取穴与脏腑辨证取穴在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需要灵活运用。将脏腑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互相结合,往往取效迅速。

例如,在临床中曾遇到一个单纯性肥胖女性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慵懒肥胖、食欲一般、手脚无力、不喜欢运动、嗜卧、口黏、易腹泻等,舌淡胖,有齿痕,脉细。脏腑辨证属于脾,四诊合参属脾虚湿盛,治则为健脾祛湿,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等穴,行提插手法,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中,半个月1次,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重减轻10 kg。又如一肥胖患者,临床表现为心烦易怒、食欲旺盛、头痛、眼睛充血,舌红苔黄腻,脉弦,该患者脏腑辨证属肝郁胃热,穴取肝俞配合局部阿是穴,进行穴位埋线,半个月一疗程,3个月后心烦、头痛症状缓解,体重减轻8kg。

3.精调埋线深度,注重得气感

临床上遇到的患者体质不一、身材各异,应因人而异,调节羊肠线的长短和埋线深度,根据需要埋在脂肪层、肌肉层,或脂肪和肌肉联合处。如果太浅容易造成吸收不良,发生硬结、感染、液化等现象;太深易误伤脏腑器官组织。对于向心性肥胖患者,因为腰围较大,腹部脂肪肥厚,进针时选择埋在深脂肪层就可以获得针感,达到调节经络的目的;遇到颈椎病、腰椎病患者,因为该部位的特殊结构,脂肪层较薄,往往选择将针进入肌肉层寻找针感,将羊肠线埋于肌肉层。对于四肢穴位,可以将羊肠线埋于肌肉脂肪结合处。此外,中医认为,针灸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得气”。若患者有“得气”感觉,治疗效果就好;若没有或很少有“得气”感觉,治疗效果就较差。所以埋线过程中尽量先行一定的刺激手法(以提插手法为主),让患者有一定的酸麻胀痛感之后方把羊肠线送至患者相应穴位中。这样往往既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又能产生一种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临床实践中发现,当羊肠线埋入某穴位时,患者反映有胀感的,往往起效迅速且持久。例如对于常见的单纯性肥胖患者,辨证同属脾虚湿盛,同选天枢、水分、足三里穴进行埋线治疗,羊肠线埋入之后,患者反应酸胀感较强的往往起效更为迅速。

4.内调与外治相结合

对于某些顽疾主张以针灸埋线为主,药物为辅。穴位埋线法属于外治法。《内经》提出:“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素问·移精变气论》)。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针药的不同特长,将其合理结合达到加强效果的作用。对于痛症往往临床上只用穴位埋线法就能解决问题,但对于某些内科疾病则可内调外治相结合。如临床曾遇一肥胖伴重度脂肪肝患者,该患者体重110kg,腹部肥胖,辨证属肝郁脾虚,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治法,取肝俞、脾俞、足三里、中脘为主穴做穴位埋线处理,并佐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内服。3个月后复查体重减轻15kg,彩超检查示脂肪肝转为轻度。

5.女性疾病注重顺应内分泌及月经周期规律

对于某些疾病如经行乳胀、痛经、月经量少、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周期不规律等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治疗及埋线。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患者,可以模拟规律的月经周期,根据四诊合参辨证结果在特定的时间选择调节内分泌的穴位,如三阴交、关元、气海、血海等进行穴位埋线治疗,两周1次,2次为一疗程。往往能起到理想的调理月经的效果。如临床曾遇一女性闭经患者,43岁。西医诊断为卵巢早衰,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冲任不调。治则以补血和血、调和冲任。取关元、气海、中脘、气穴、肓俞、足三里穴做埋线处理,治疗时间选择患者闭经前每次月经来潮前一周进行,半月1次。2次后患者月经来潮,色淡红,量少,此乃冲任已盛、气血已复之象。继以原法治之,3个月后随访,月经正常。

典型病例

1.过敏性鼻炎

黄某,男,47岁,工人。主诉:眼、鼻干痒10年。

现病史:2002年开始出现眼、鼻干痒,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10余年来,经过中西药治疗后,略有好转,但常有复发。于2015年7月干痒加重,7月23日来诊,寻求治疗。就诊时患者眼、鼻持续干痒,需反复揉搓方可稍微缓解,痛苦难忍,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查患者面色无华,舌淡胖,有齿印,脉沉软无力。

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疗:久病多年,邪在太阴少阴,上扰于三阳,发为干痒。脏腑辨证属脾肾二脏功能失调。选穴肺俞、脾俞、肾俞、加经外奇穴百虫窝止痒。背俞穴进针时斜刺,剪羊肠线约1cm,待患者有酸胀感时送线进入患者脂肪层与肌肉层结合处。百虫窝进针时直刺,行提插手法,剪约0.8cm羊肠线沿针管送至患者肌层。嘱患者半月后复诊。半个月后患者诉干痒症状明显缓解,未见明显发作。嘱患者坚持埋线5次,每半月1次,3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发干痒症状。

2.慢性胃炎

患者许某,女,62岁,河北省人。2014年8月8日,以胃脘胀痛、嘈杂不舒为主诉就诊。

现病史:既往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胆囊炎,幽门螺杆菌试验阳性,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转阴,常服西药多潘立酮(吗丁啉)、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症状缓解。近年来疗效不佳,胃部胀痛、嗳气等症状时有反复,劳累及发怒后加重。本次复发,自觉胃脘胀痛明显,痛及胸胁,伴厌食恶心,嘈杂嗳气,心烦头昏,便秘,尿黄,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

诊断: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合并肝胆湿热)。

治疗:疏肝和胃、清利湿热。治疗外治内治相结合,内治中药以枳实消痞合柴胡疏肝散为主。外治穴位埋线选胃俞、肝俞、脾俞、足三里、中脘。腹部及背部的穴位在局部下方向上平刺,下肢穴位直刺,每个穴位进针1.0~1.2寸(同身寸),行提插捻转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15天治疗1次,共治疗3个月。3个月后患者胃部胀痛、嗳气等症状明显缓解,心烦头昏、口苦口干症状消失。

3.单纯性肥胖

患者谭某,女,34岁。于2015年3月28日就诊。主诉:反复肥胖伴四肢疲乏无力8年余。现病史:8年前产后开始体重增加,曾多次在美容院进行针灸、节食减肥,并自行购买减肥药治疗,效果欠佳,现身高160cm,体重76kg, BMI29.6,舌胖大、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诊断:单纯性肥胖(脾虚湿阻型)。治疗:血海、足三里、丰隆、天枢、大横、外陵、水分、阴交进行穴位埋线治疗。14天1次,3次为一疗程,为埋线治疗期,体重共减轻6kg,间隔3~4天后再行第2个疗程治疗,后改为1个月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为埋线巩固期,体重进一步减轻。治疗5个月后,体重共减轻12kg;同时四肢疲乏无力明显改善。8个月随访,体重未反弹。

(董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