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埋线名医百家精粹
- 孙文善主编
- 7319字
- 2021-12-30 16:59:45
长效针感增效能 病根埋线济苍生——陆健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
医家简介
陆健(1938—2011),江苏射阳人,陆氏埋线创始人,全国著名埋线医学专家,全国高级针灸进修学院教授,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埋线医学分会首任会长。1961年毕业于81师卫生教导队,历任师医院、野战医院副所长、白求恩军医学院中医教研室教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理疗科主治医师,并兼任医院医疗器械修造厂厂长等职。在医、教、研工作岗位上,奋斗拼搏30余年,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在埋线疗法中,提出了“长效针感”“病根穴”等概念。主编《埋线针疗学》《陆氏埋线》《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专题教材》等书籍和教材,研制发明了微型笔管消毒式埋线针和陆氏一次性注线针,获得埋线相关专利16项。自1989年以来,培养埋线医务人员上千人。曾获得全军科研成果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20多篇。
学术源流
陆健于1957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担任卫生员。当他步入医道之时,正是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亲眼目睹许多患者因无力医治而失去生命,遂立志创造一种既经济又治病的新疗法,祛病强身,造福民生。如果说走进军营是陆健人生的转折点,而致力于祖国传统医学研究是他成功的关键。1969年,陆健在全国首次提出“长效针感”的新概念,指出埋线方式在穴位上刺激一次,能获得持续10天以上的针刺样感应,达到既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又能巩固、提高针灸疗效的目的,故谓之“长效针感疗法”。在此后数十年间,陆健用埋线疗法为数万人次治疗。病种涉及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白癜风、头痛、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百余种。在将埋线疗法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同时,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又在全国率先发明医用埋线针,解决了埋线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过去埋线使用的缝合针,存在易断、易感染和不易操作等缺点,而医用埋线针材质坚韧、设计精巧、安全易行。2001年又成功研制了微型笔管消毒式埋线针系列, 2003年研制出陆氏一次性注线针,使埋线疗法逐步走向正规化。2004年陆健编著了《埋线针疗学》,创立了陆氏埋线疗法。陆氏埋线疗法简便易学,可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顽固病症,适宜推广普及。陆氏埋线疗法根据神经节段理论,提出了方便临床治疗的埋线病根穴位概念,并从中西医不同角度,阐述了埋线作用机制,大大地推动了埋线治疗学的发展。
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生物材料发展起来的一种针灸治疗方式,其融合了针刺、埋针、刺血、组织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陆老是早期穴位埋线的实践者,也是系统整理埋线疗法的研究者,还是早期埋线器械的发明者。陆老治学严谨、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诲人不倦,最早提出了“长效针感”概念,发现了疗效显著的病根穴。在埋线疗法的处方方法、作用机制和技术传播方面均有所建树,使埋线疗法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针灸治疗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通过系统总结,创立了埋线针疗医学,为现代微创埋线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陆老对埋线疗法的探索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治疗研究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继承创新,提出“长效针感”概念
如果说《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留针”是埋线疗法治疗的理论基础,那么“长效针感”则是对埋线疗法作用机制的具体阐释。陆老自1968年开始,先后对长效药物、针刺麻醉、穴位埋针、瘢痕灸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认识到埋线犹如埋针,线的粗细长短决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时间的长短,是形成长效针感的基础。
陆老临床观察到,2号羊肠线在体内一般25天左右软化、45天左右被组织完全吸收,表明在25天内肠线对穴位具有长效刺激作用,这种效应比针刺感应时间长几十倍,相当于长期留针。陆老通过临床设计的试验,表明了不同的穴位刺激方式、刺激量和效应维持时间的关系。发现单纯针刺30分钟后,留针针感持续时间约24小时,电针30分钟后,针感持续时间约为36小时,穴位注射约为48小时,羊肠线为15~80天。此外,陆老还进行了不同肠线和不同埋线方式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观察,表明线体的粗细(不同型号)、长短(1~4cm)、埋植方式(注线、U线法和多线法)均影响线体对穴位的刺激量和持续时间。陆老还发现,U线法比注线法刺激量大1倍,多层U线、扇形U线比单层U线刺激量大2倍,铬制线比平制线刺激量多1倍,碘制线、中药线比未泡制线刺激量大2倍。不同层次也和线体的针感维持有关,细线埋在肌层吸收快,针感维持时间为15天;粗线埋在皮下脂肪层吸收慢,针感维持时间为80天。
陆老通过简单的临床观察证实了埋线疗法的“长效针感”的概念。在此之前,留针和埋针的效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陆老一生工作在基层,在不具备先进科研条件的基层能够通过试验设计来证实自己的设想,尽管整个研究非常简陋和粗糙,但具备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到了初步的结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2.治病求因,发现埋线病根穴位
2.1 病根穴定义与定位
病根穴是指与病症相关的根源处,是埋线治疗病症的治疗点。从关于病根穴的定位和作用来看,病根穴与神经节段性支配密切相关(表1~表3)。病根穴一般位于疾病部位相应脊髓节段区域内,在督脉至膀胱经第二侧线(背正中线外3寸左右)之间寻找到的压痛点即是病根穴。压痛点多出现在夹脊穴与膀胱经内侧线之间。例如,乳房疾病,乳房病根穴位于T4、T5脊神经节段,在厥阴俞和心俞附近找压痛点即是(注:C颈椎,T胸椎,L腰椎,S骶椎)。膈肌痉挛病根穴位于C4神经节段(支配膈肌节段),可在C4夹脊附近找压痛点。痤疮病根穴位于T1、T2神经节段(调理头面部血管和汗腺功能)和C2神经节段(调理头面部的神经),可在大杼、风门与C2夹脊附近找压痛点。血管神经性偏头痛,病根穴为天容穴以及C2、C3神经节段。此病多因颈外动脉痉挛所致,故将颈外动脉出入处的天容穴也作为病根穴,治疗时在天容、C2、C3夹脊附近寻找压痛点。胃病在T6~T10神经节段范围找压痛点,一般多在至阳、膈俞、肝俞、脾俞附近能找到。部分患者对疼痛不敏感,找不到压痛点,则可以在相应区域找一二点作为病根穴。如慢支咳喘,在节段性交感神经支配表中查支气管、肺为T2~T4,一般在肺俞及上下能找到明显痛点,此处即为病根穴。
表1 体表定位标志,若干肌肉的节段支配
表2 脊髓节段与皮肤、内脏、血管神经支配关系
表3 节段性交感神经支配
2.2 基于疾病定位诊断的病根穴治疗原理
陆老认为,痛则不通,病根穴压痛的原因多为寒凝、气滞、血瘀,这些会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痛点即为经络阻滞处。刺激此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疾病得以缓解或痊愈。在病根穴处采用埋线疗法,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后,有几十天的长久刺激,远远超过针刺几十次的功效,特别对顽症的治疗有独特之处。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过程中,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1个月左右。
很显然,病根穴治疗原理是基于神经节段支配的方式的。陆老根据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提出了治疗疾病的病根穴,当然其治疗原理与神经节段支配密切相关。例如,感觉系病变、内脏病变、自主神经病症均具有神经节段分布特征。当应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的病根穴后,这种刺激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抑制相邻的病理信息传导,同时内传脏腑器官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质,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使疾病达到治愈目的。
2.3 建立了埋线配方方式
陆健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建立了其特有的埋线配方方式——速成定穴配方,是指以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理论为依据,将原有几百个穴位名称,简化归纳为病根穴、根周穴、阿是穴、阿是区、中间穴、经验穴、多法穴、计划穴共8个穴位。①病根穴:查病根穴时,先查脊髓节段分布图表,在相应区域找压痛点。②根周穴:是指病根穴的左右或上下适当地加穴,能协助病根穴提高疗效。③阿是穴:一般在病患部位胸腹部体表投影部位能找到。如心脏病阿是穴为膻中穴,胃病为中脘、水分、梁门,便秘为天枢,妇科病为气海、关元、子宫等。④阿是区:比阿是穴的范围要大,是在病灶区任意选穴。如脑血管病引起右侧偏瘫,右侧上下肢均失去正常功能,那么这个上下肢任何部位都是阿是区,每次可任意选2~4穴。⑤中间穴:是指病根穴与阿是穴之间的部位压痛点,也属于循经选穴。如胆囊炎,在胆囊穴有压痛点,胃病在足三里有压痛点,痛经在三阴交有压痛点。⑥经验穴:是医者和历史上总结出来疗效高的公认穴位,例如:偏头痛取三阳络,鼻窦炎取鼻旁沟穴。经验穴是由各位医者自身经验而定。⑦多法穴:选配多种穴位刺激疗法以提高疗效。如心脏病可加耳针的心,足疗的心,头针的胸腔区等;许多慢性病症需要长期反复连续治疗,才会有预期的效果。⑧计划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指全套系列治疗方案的综合交替处方穴。
对所有病症,用查表、核图的方式,结合临床症状,制订出的定穴配方,称为“速成定穴配方”。传统选穴配方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核心,通过辨证取穴,要想全面掌握难度很大,而此法是用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理论为依据,只要有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基本知识,医生经过短期学习培训后,就能快速掌握,灵活运用于临床,方便了埋线疗法的教学和技术传播。
例如,心脏病处方,处方一:①病根穴——心俞;②阿是穴——膻中;③中间穴——内关;④经验穴——左上臂肱二头肌中间压痛点;⑤多法穴——胸腔区。处方二:①病根穴——督俞、神道;②阿是穴——玉堂;③中间穴——郄门;④经验穴——足三里;⑤多法穴——掌骨全息心肺穴区。计划穴:将处方一与处方二15天轮换1次,连用多次。这样选穴少而精,疗效高,患者痛苦少,治疗后往往能即刻见效,治疗效果维持时间长。
病根穴的提出基于神经节段性支配,同时也反映了“体表-内脏”相关的治疗理念。在应用病根穴时,陆老并没有强调一个有具体定位的点,而是强调了神经支配区的敏感点,相当于病理反应点,体现了“以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思想。《灵枢·五邪》中说:“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病根穴的选择与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3.善于创新,研制穴位埋线器械
3.1 发明了系列埋线针
早期的埋线工具多采用医用缝合针进行,即“穿线法”。操作时在选定的穴位上下或左右各1.5~2.5cm处,用普鲁卡因作皮内浸润麻醉,使造成0.3~0.5cm直径的皮丘,再以穿上羊肠线的三角针,从皮丘处进针,经穴位深层肌肉组织穿过穴位,从穴位的另一边皮丘处出针,剪去两端线头,使羊肠线不露在皮外,完全埋在穴位内。陆老在20世纪60年代用缝合针穿线法埋线时曾发生断针事故,为了不再发生此类事故,他通过刻苦研究,进行了上百次的临床试验,终于在1969年成功地研制出医用U形埋线针,并进行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经由医疗器械厂批量生产,后被编入高等院校针灸教科书。U线针由三棱针尖、送线沟、针体、针柄4个部分构成。根据送线粗细可分为粗线针、中线针和细线针三型。U线针可将4厘米长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后形成2cm的U形双线,对穴位刺激量集中,刺激面积增大,比单线疗效高。为使埋线针携带方便,避免交叉感染,2001年和2003年又成功研制了微型笔管消毒式埋线针和陆氏一次性注线针,使埋线疗法逐步走向规范化。
3.2 对埋线器械进行了分类(专用、代用和辅助针具),详论各器械的操作、保管和消毒方法
陆老不断研究、改进埋线器械,将埋线器械分为三大类,即专用、代用和辅助工具。专用埋线针具为U线针和陆氏一次性注线针。代用埋线工具为缝合针(穿线结扎用)、手术刀(切割埋线用)、腰椎穿刺针等。随着埋线工具的不断改进,这些代用工具已逐渐被专用埋线工具取代。辅助埋线工具有镊子、止血钳、手术剪刀、注射器和常规消毒的纱布、棉球、棉签、医用胶布等。一般用于制作备用羊肠线、埋线针消毒、局部麻醉以及埋线后的处理等。在编著的《埋线针疗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埋线器械的操作、保管和消毒。这些总结对于避免或减少埋线医疗事故、不良反应的发生,规范埋线操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详论羊肠线种类、制备、埋线方式、使用方法、疗程和术后反应及处理
根据羊肠线的制法及后期特殊加工处理,陆老将羊肠线分为铬制线、平制线、乙醇或碘酒泡制线、磁化线、中药泡制线等。肠线在乙醇或碘酒、磁化液、中草药液体中泡制,可增强其刺激量和疗效。埋线方式分为单层U形线、多层U形线、扇形U形线、多线U形线等,根据需要灵活运用。陆老认为,不同粗细的肠线适用于身体不同部位,体质不同选择线的粗细长短不同。一般体质强的人、肌肉丰厚的部位,用粗线、长线;体质弱的人、肌肉薄少部位用细线、短线。埋线间隔时间以半月至1月为宜,3~6次为1疗程。此外,陆老还对埋线后出现的疼痛、肿胀、结节、发麻感等局部反应以及处理进行了详尽的总结。
4.勇于实践,探索穴位埋线麻醉
陆老在学习针麻过程中,联想到根据同样的原理,是否可以应用穴位埋线进行麻醉。陆老发现在鼻旁沟埋线后15天,局部仍有麻木感,针刺基本不痛,便联想到用穴位埋线代替针麻。1971年,陆老亲身进行实验,在右侧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埋线后,在110个小时内,用手术刀在右下腹分别切开3次皮肤、脂肪、肌层,共缝合9针,期间未用麻药。试验后总结,埋线后无痛感可达10天左右,埋线后24~60小时内做手术效果最佳。自身试验成功后,又给一位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患者埋线后24小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后患者反应良好,术中毫无痛感。陆健总结试验,并发表了文章“穴位埋线麻醉试验过程和首例成功的汇报”(原文见《天津医药》杂志1976年第9期)。
陆老的这次试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创新,而且其敢于开拓奉献的精神更令人敬佩。应用穴位埋线进行麻醉的思路是针刺麻醉的发展和创新,表明穴位埋线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而且可以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5.系统总结,创立埋线针疗医学
陆老从事埋线医疗及授课4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为推广普及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埋线医学事业,使更多的医务人员掌握,并为更多的患者服务,2004年,陆老编著《埋线针疗学》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成为埋线针疗医学创立的标志。该书对埋线医学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从埋线起源、机制、器械材料的发展种类及制作、操作常规和注意事项、各科疾病治疗等方面非常系统地做了论述,并且根据临床经验列出了特显效病症,使初学者能从选择特显效病症着手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有利于埋线疗法普及推广。陆氏穴位埋线博采众长,融合了耳穴、全息、头针、足疗等穴位,采用埋线方式治疗,拓宽了医者思路,多种疗法结合,进一步提高埋线疗效。
陆老一生致力于埋线疗法,勇于探索和创新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埋线医务人员,服务于临床医疗。目前,埋线医学在传统埋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材料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微创埋线技术,但陆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和积极探索的研究方式仍然值得广大埋线医务人员学习和践行。埋线疗法在临床、基础和器械材料方面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事埋线疗法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学习陆老的医术基础上,发挥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埋线疗法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典型病例
1.哮喘
患者陈某某,男,21岁。典型的反复发作性哮喘,已3年。以花粉为发作的主要诱因,每次发作,呼吸极度困难,必须住院吸氧输液3~5天后方可缓解。于1968年第一次配用埋线治疗,取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膻中、中府等穴,治疗后哮喘发作更加严重。当时多数人认为是埋线的不良反应,经分析认为,穴位埋线就是穴位刺激疗法,应该具有双向调理作用,不应该是埋线的不良反应。于是组织全方位的抢救,同时再予埋线治疗。第二天后,哮喘很快平稳消失。从此再没有大发作,即使有发作的表现,也不需采取吸氧、急救等措施。以后又经2次埋线治疗,未再发作。
2.脾功能亢进
患者许某某,女,48岁,石家庄市职工。于1976年起经常腹胀、腹泻、腹痛,全身无力,后经河北省三院门诊查体发现脾大3cm,血小板70×109/L(70×103/mm3),血红蛋白90g/L(9g/dl),确诊脾功能亢进,决定作脾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在一年内多次拒绝手术治疗,经用埋线治疗2次,取T6~T9病根穴、中脘、天枢、关元、章门、足三里,治疗后不腹泻,不腹痛,食欲增加,共埋线治疗6次,恢复健康,血小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3.头痛
患者张某,女,12岁。其父母代述,每遇学习紧张时剧烈头痛、呕吐,每年多次发作已5年。每次发作时,都在双侧颞部搏动性刺痛,多次呕吐,持续2天以上,对症用药无效。1992年5月用埋线疗法治疗一次,取穴:天容、三阳络、太阳穴,头痛即刻消失,半年后在印堂穴处又有些胀痛,再次局部埋线,未再复发,学习成绩优良。
4.甲状腺肿物
患者崔某某,男,44岁。患者无意中发现颈部肿物已10天。经医院查体,左甲状腺下方扪及约3.3cm肿物,随吞咽运动。甲状腺B超检查示:甲状腺左叶3.3cm×2.4cm,内部回声不均匀,上侧可探及2.5cm×2.1cm的液性暗区,向峡部延伸。诊断为甲状腺左侧囊性占位,甲状腺吸131碘率正常,嘱住院手术。1998年5月6日因患者拒绝手术切除治疗来就诊(他夫人在20年前患甲亢,用埋线治愈)。给予埋线治疗,将一根2-0号磁性医用羊肠线(磁化线)3cm埋入甲状腺肿物内,2个月埋1次,共埋线4次。治疗第2次起,肿物逐渐减小、消失。1999年5月11日经省医院复查:99mTc甲状腺显像,腺体显影位置正常,外形归整,腺体内检查分布均匀,甲状腺显像未见异常。
5.眩晕
患者王某某,女性,60岁。20年前常有突发性眩晕,发作时头颈不能转动,稍动眩晕加重,每次持续2~3天。经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总是按梅尼埃病对症治疗,其效不显。于1996年感到右肩胀痛难忍,活动轻度受限,一般治疗均无效,经X线检查示颈性眩晕。即在C4~C7病根穴上埋线,1个月后眩晕消失,其间又作巩固治疗3次。于2002年3月,又出现眩晕,经再次埋线,很快症状消失。计划每半年巩固治疗一次,以免复发。
6.过敏性鼻炎
患者,男,37岁。主诉:阵发性打喷嚏、流涕、鼻塞6年,加重1年。多在晨起发作,受凉及遇粉尘加重,春秋较重。发作时鼻腔发痒、流清涕、打喷嚏、鼻塞、嗅觉减退,伴头晕头痛。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不佳,于2008年8月开始埋线治疗,取穴:鼻旁沟穴、大椎、至阳、肺俞、脾俞、肾俞、膻中、手三里、驷马穴。每月1次,连续治疗3次,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体征明显减轻,1年后随访未复发。
(陆红研 孙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