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HLA系统
HLA系统是一个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的多型性抗原系统,即白细胞、血小板及大多数组织细胞均包括在内。白细胞膜上的抗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红细胞血型抗原,如A、B、H、Tja、Lea、Leb、I、i、u、JKa、JKb、K、k、Dib等;第二类是白细胞本身特有的抗原,如中性粒细胞上的NA、NB、NC、ND、NE等系统的抗原;第三类是与其他组织细胞共有的,也是最强的同种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HLA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社会医学以及地理医学等方面。HLA与临床成分输血的疗效及防止输血反应有重要的意义。
最早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者为Dausset,他在1954年观察到27例多次输血的患者血清与一组献血者的白细胞作凝集试验时,其中20份血清几乎与所有白细胞都发生凝集反应,而另7份血清只能凝集60%献血者的白细胞,但是不凝集提供这些血清的7例患者白细胞。从而提示了人类白细胞血型的存在。这种白细胞抗体是因输注了白细胞血型不相同的血液而产生的同种抗体,后来证实它相当于HLA-A2抗原。
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发现人类的HLA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近亲移植的小鼠间作同种移植,如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合,则移植存活明显延长。人们从中受到启示,HLA可能不仅仅是白细胞特异性同种抗原。进而发现它是分布广泛的组织抗原。例如,皮肤同种移植时缺乏白细胞,但也产生HLA抗体;HLA抗体在皮肤移植时不但针对白细胞,还对移植的皮肤排斥。
Terasaki和McClelland在1964年创建了敏感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强,从而在方法学上为HLA的血清学研究敞开了大门。后来一度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推荐为国际通行的标准技术。
1965年举行了第二届国际讨论会,会上不少专家认为人类中可能存在一个单独的组织相容性基因座位,并着手研究白细胞配型与皮肤、白细胞配型与肾移植的关系。
1967年第三届国际讨论会召开,会上学者们报道了六个白细胞抗体,发现它们可能受控于两个亚座位。同年,Allen等25位学者提议,决定把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遗传座位称为HL-A,即组织相容性座位A(Histocompatibility Locus-A)。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了一个命名委员会,会上采纳了Allen等的建议,正式将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遗传座位使用统一符号——HL-A。
1970年国际第四届讨论会上,证实了HL-A遗传区存在A、B两个座位,提出可能存在第三个座位的假设。HL-A特异性已检出21种。
1972年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讨论会上,把HL-A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
1975年第六届讨论大会确定了HLA-C和HLA-D座位,同时给HL-A以新的定义,并决定以符号HLA取代HL-A。HLA代表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human leucocyte antigcn A compiex)。
1977年第七届讨论会上,DR座位被证实。
1980年第八届讨论会上,对Dansset发现人类第一个白细胞抗原的贡献;Bendcerraf发现小鼠免疫反应基因的成就以及从事研究小鼠H-2系统的Sneii等三人,颁发了诺贝尔医学奖金。他们所做的突出贡献概括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第八届讨论会上还确定了HLA-A、HLA-B、HLA-C、HLA-D和HLA-DR 5个位点的92个抗原。
1984年Bodmer等人发现了HLA-D区的另外两个位点DP和DQ。同年第九届讨论会上,确认了HLA-DP和HLA-DQ位点及HLA系统的124个抗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HLA研究由血清学向分子生物学过渡。
1987年第十届讨论会公布了HLA系统已有148个抗原,分子生物学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1991年及1996年分别召开了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讨论大会,使以往的血清学全面转向HLA-DNA分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