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液基础知识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液态血浆和自由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它是一种红色、不透明、具有黏性的液体。已加入保存液的血液在沉淀或离心后可分成两部分:上层略带黄绿色的液体是血浆;下层呈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在血浆和红细胞之间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如果未加抗凝剂,则离体血液将会发生凝固,出现胶冻状血块。随着血块的逐渐缩小,渗出一层澄清的黄绿色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总容量的40%~45%(男子为42.2%~47.5%,平均45.0%;女子为35.7%~42.3%,平均40.0%),血浆占55%~60%。血浆中91%~92%是水分,其余固体成分只占8%~9%,它由蛋白质、脂类、无机盐及大量化合物构成,包括脂蛋白、球蛋白、金属蛋白、酶类、维生素和激素等生物物质。
以体重70kg的成年男性为例,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为4.5~5.0L,其中65%~75%分布在静脉系统内,11%~20%分布在动脉系统内,其余分布在毛细血管床及细胞周围。
二、全血理化性质
1.颜色
动脉血含氧丰富,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血浆含少量胆红素,呈淡黄色。
2.比重
全血比重1.050~1.060,红细胞平均比重1.090,血浆比重1.025~1.030。 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
3.黏稠度
正常全血的黏稠度比蒸馏水大 4~5倍。血液黏稠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浓度 。
4.全血酸碱度
pH 7.35~7.45。
5.血细胞的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计数(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2)血红蛋白(Hb) 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PCV或Hct) 男性0.4~0.5,女性0.37~0.48。
(4)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0~10.0)×109/L,出生7d内新生儿(15.0~20.0)×109/L ,6~24个月幼儿(11.0~12.0)×109/L。儿童4岁前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4岁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基本持平,4岁后中性粒细胞数量逐渐上升,淋巴细胞数量逐渐下降至成人水平。
(5)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0~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0.50~0.70,嗜酸粒细胞(E)0~0.05,嗜碱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0.20~0.40,单核细胞(M)0.03~0.08。
(6)血小板计数(PC) (100~300)×109/L。
三、血浆理化性质
(1)颜色 因血浆中含有少量胆红素呈草黄色,胆红素是由衰老破碎后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经分解代谢后产生。
(2)透明度 略显乳浊状,原因是血浆中含有少量脂蛋白,如果脂质含量较多,可呈重度乳浊,即脂肪血。
(3)黏度 比蒸馏水大1.5~2.0倍,较全血黏度低。
(4)比重 血浆比重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
(5)渗透压 约为313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晶体渗透压占99.5%,胶体渗透压占0.5%。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溶解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主要为NaCl)。
(6)酸碱度 pH 7.3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