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萧龙友先生为一代国医宗师,博极医源,通达深邃哲理。其国学功底敦厚,为“北京四大名医”之首,一代儒医之翘楚。先生承儒学仁德中和,体道学无朴纯素,天资聪慧,早年传习中华传统文明而崇尚国故。先生亲历20世纪晚清、民国战乱烽起,经济滞后而民生凋敝之岁月,毅然辞官而业医,储“不为良相而为良医”之志,救民于水火,以国学为指针,阐扬国医国药之真谛。先生品德高尚,寓仁义于治学执教之上;作新论于精进沉潜之中。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可谓高境界大视野。先生重视国学启源,为吾辈后学致力中国中医药研究奠定了根基,确是当今振兴传统优秀文明之先声。素日先生传六艺圆融之道,法岐黄经典学术要旨,授司命心身养摄之术。先生重视立象尽意,观天地阴阳之象,万物生灵之象,健康疾病之象,识证论病,理、法、方、药一元和合,造福民生,嘉惠医林,居功至伟矣!

回首中华大地曾历汉朝文景之治、盛唐贞观之治,民富国强,经济繁荣,百姓乐道之盛世;然至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数百年,战乱瘟疫连绵不断,举国医师挺身而立疗伤防疫诊疗,医药学术经验积淀;至宋代,我国医事药事体制已臻完善。战乱引发文人谋略思想出路而玄学大帜,及至宋明理学后世的新儒学、新道学也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繁荣。萧龙友先生于闭关锁国百年外侮入侵又西学东渐、批判儒学欲废止国医的危急时刻,团结同道奋起抗争,为中医药学谋生存竭蹶,为中医药学正名发挥了重大作用,受晚辈景仰且铭刻在心,为后学谋学科发展注入了强韧的生命力。

肖承悰教授是中医妇科学家、临床家、教育家。肖教授秉承先祖遗训,继承家学,业精于勤,长期奋战于临床第一线。学医时读经废寝忘食止于至精;业医时工作尽心尽责止于至善;育人时从严执教而教学相长止于至亲。肖教授性格爽朗,治学认真,为人师处世事敢于直言,团结同道。肖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时,于中医妇科学派梳理、诠释临证诊疗卓有成就。我与肖教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共事19个年头,感怀其对复杂世事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对我在任期间多有助力与关怀。

当前国家提出传承并发展中医事业,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是必然的。基于此,肖教授会同原籍三台县博物馆的左启先生合纂《萧龙友医学传略与传薪》一书,整理发掘祖辈国医精粹、学术思想、验案验方,诗文书画,养生之道等珍贵资讯,并对儒学、医学、教育、宗族人文进行评价,结集成册,供医界同仁和社会公众借鉴和欣赏。

中华传统文明是一种存在、一种运动,它不仅仅是光彩映人的过去,还是承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流程,也是中医药学之渊薮。

肖教授的父亲——北京师范大学萧璋教授,一生治学勤勉,于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越。近世训诂渐成绝学,萧璋先生培养出大师级学者许嘉璐、钱超尘等,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的贡献至深至切,感人肺腑。萧璋先生授我辈训诂学要领,使我辈受益于读懂古典医籍之妙;且嘱咐中医学人当以《十三经注疏》为基本功,精进于仁德路上,沉潜于诊务之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乃北京师范大学之校训。

实于此,肖承悰教授一家三代的恩惠、教诲、关爱,幸哉希道也!

《萧龙友医学传略与传薪》书稿即将付梓,特作此序,以感谢肖承悰教授对我的信任,乐观厥成为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乙亥仲夏

时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