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公孙萱苏的话宛如巨石落水,一时惊住了众人,皆一脸错愕。

竺敖刚刚四角椅仅用两脚站地,一直摇啊摇,闻公孙萱苏之言,不仅酒醒了一半,把椅子也放板正了。“子忧姐,你没开玩笑吧?那可是四象戒,那是长城身份的象征。你把这东西给人了?”

“一枚戒指而已。”公孙萱苏浑不在意。

“一枚戒指?我滴个傻姑娘哎!那可是随轩辕剑一起传下来的玩意,传说它可是帝君的信物,象征着天命所归啊!”杨芸不由为公孙萱苏着急,遗忘之地的人们都知道,公孙萱苏有大气运在身,这不是什么秘密,但究竟是四象戒之主意味着大气运归属还是大气运的归属本有定论,四象戒仅仅只是象征,这个没有谁能够说个清楚。

“天命在我,四象戒自然会被送回来,不然不如让其自行流转至真正天命者之手。”公孙萱苏面色淡定饮酒:“再说,天命在我与否,我都是公孙萱苏。”对于公孙萱苏而言,谁是四象戒之主这种问题根本毫无意义,甚至不如练剑实在。

“还得是我子忧姐,帅!”马珏顿时化作公孙萱苏的拥鳖,摇旗呐喊。

“子忧姐,四象戒是敕令四象使的。”戚疆突然提醒道。

众人立刻反应了过来,相比较虚无缥缈的大气运和在长城或为形式主义的尊敬,四象使却是实打实的不可忽视战力,尤其是所有人想起那四个怪物的实力,不由的都抽了一下。

“外人不来这儿,怎么会知道四象使的事?”公孙萱苏丝毫不慌,一切似乎尽在掌握之中。

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能说会道的刘汉罕见的选择了沉默,一方面他非常相信,以他对李华的了解,李华虽然比较懒,厌恶麻烦,但是在大事上从不含糊,标准的躲小事抗大事的奇葩,既然让他听说了长城,那他一定会来长城,哪怕是没有和公孙萱苏的打赌,这是他对自己兄弟的信任,将四象戒托付给李华,根本不会有大问题。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遗忘之地的土著,刘汉又非常清楚四象戒的重要性,这东西的重要对于长城和遗忘之地而言,根本就是不言而喻的,四象戒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不应托付给长城之外的人。

为难的刘汉既做不到放心四象戒外流,又没办法使众人相信李华为人,拧巴的刘汉只能选择保持沉默。

众人明面上好像似在“审问”公孙萱苏的“心大”,实际上则是对公孙萱苏的担心,四象戒的离手对公孙萱苏会有多大的影响?这个问题没谁能说清楚,公孙萱苏真的丝毫不在意,只是笑着分享着她东游西归的这一路见闻,就如当年刘汉刚出走归来一样。人,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

“魏晋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万国的龙舟大吗?”

“子午谷景色如何?”

“孔城的帝君庙有我们这儿建地好吗?”

各式各样的问题,奇奇怪怪的好奇,被禁锢住双脚的人,永远渴望视野之外的景色。

直到沉闷的钟声响彻遗忘之地,嬉闹的众人一时变色。遗忘之地的钟声并不会因为新年的到来而敲响,能让钟声响彻的只会是战争。北境攻城了!

“哼哼,北境有混球不想看见明年的日出啊。”竺敖将气团打入体内,散去一身酒气,嘴上骂骂咧咧。

马珏端起酒杯站起身,一直在梁上睡觉的青鸾鸟,似有感召般飞落在她的肩上,众人随之端起酒杯先后起身,众人将目光转向杨芸。

“都活者回来!”杨芸微微一笑,叮嘱道。

这便是长城最美的祝福,都活者回来,除此之外,无需多言,酒尽人散。

马珏最后一个离去,仅仅是看了一眼熟睡的马老,并未多言。待所有人离去,熟睡的马老忽然坐起了身,来到桌前随便对付了两口。

饭后的马老,从后厨取来一叠花生米和一坛零丁洋,摆好棋盘,独自弈棋。

“唐君啊,万载悠悠,岁月荏苒,说短不短,人世间已换了几代,说长不长,亦不过是麦子熟了几万次。你说的我都看到了,人之百相尽已领略。福禄寿三个家伙也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入六道轮回了,剩下的还活着的昔日的朋友或敌人都不多了。四象戒几经流转,可惜那个预言里能跟你一样能喊出人民万岁的那个人,还是没有出现。会是这个李华吗?”

马老一子落下,却入沉思。

“你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你说平等团结,区域自治,共同繁荣;你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牺牲何时止?哪天可见繁荣?怎知天下大同?你啊!就画饼,骗了我一个纪元都不见圆饼的人来把饼给我。”

马老吃完最后一粒花生米,饮尽坛中余酒,本想一把湮灭桌上棋子,却停住了半空中的手,苦笑着脸,一颗一颗的将棋子捡回盒中。

“真是无趣,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点人怎么够填这乱世海眼?大崩在即,乱世又至。唐君这次没有你,却仍有千千万万个动乱者,谁又来为天下镇之?人性本恶,那去经年,我已见过太多,你明明知晓人性,为何仍能始终如一?我一直在思考,我仍然看不懂你。”

马老收拾好棋具,走到酒肆门口,北眺长城。浑浊的双眼,似乎又见当年人。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过往作云烟,伸手已成空。看南域大地,曾记否?英雄如今,南镇北征!可堪回首,帝君庙下,一片神鸦社鼓。可笑千万人,犹在梦呓,不知死生。帝君失望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唐君你总说人民万岁,守夜人也一直追随你的脚步,按照约定,我已看了一个纪元的人了,来,现在你不在了,而大乱将至,让我看看你口中的人民伟大在何处?”

魏晋武帝四十年腊月三十,北境叩关,长城胜,然大劫将至,余时无多。

【《史记》书曰:上古曾有人求道于帝君唐氏,曰:“吾辈修士,当为万民为何?”对曰:“登山开路,涉水架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