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映秀镇是川西平原进入阿坝州的门户,是藏羌回汉各民族融合的交会点,素有“西羌门户”之称。然而,“5·12”汶川地震导致映秀山河破碎、满目疮痍,镇中心区夷为平地,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年多了,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级政府及时有效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映秀镇已经焕然一新,百姓们也已经逐渐走出往日的阴霾。七年多以来,映秀镇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逐步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本书的著成离不开映秀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深圳市慈善会的资助。自2014年初,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与映秀镇人民政府密切合作,本书作者总结和分析了“5·12”汶川地震以来映秀镇政府围绕灾害管理各个阶段展开的工作,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等方法研究并整理了映秀镇因地制宜的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实践经验,及其与社会工作组织合作进行灾害管理的策略与模式,并综合了项目相关的其他研究成果,经过梳理、总结,而后著成此书。

虽然“5·12”汶川地震后出版的与汶川地震或映秀镇相关的书籍不少,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围绕该镇在“5·12”之后各个阶段的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实践而写的,是对映秀镇七年多来从恢复重建到稳定发展这一经历的见证,这又赋予本书非同一般的意义。期望这本书出版后,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映秀镇人民政府的灾害管理工作状况,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灾害应对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支持和实践依据,推动中国基层政府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重建后的美丽映秀,促进映秀镇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的发展,建设和谐社区,提高映秀人民的幸福感。

阮曾媛琪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